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音乐评论>正文

音乐剧《花儿与号手》: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武丹丹)

2022-10-31 阅读: 来源:《文艺报》 作者:武丹丹 收藏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音乐剧《花儿与号手》观后

刘海栋 摄

走不完的长征路,写不够的长征故事。长征永远是舞台艺术的一个巨大的富矿,总有着开掘不尽的价值。我们常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是不是也意味着,每一个时代都有着这个时代对长征故事的独特解读?由宁夏演艺集团歌舞剧院出品的音乐剧《花儿与号手》就别开生面,给了我不一样的观感。

《花儿与号手》的故事并不复杂,红军号手李瑞金因战斗负伤,被六盘山的花儿姑娘仗义收留,在六盘山养伤的期间,因为音乐,他与花儿姑娘相识、相知,被敌人发现之后,李瑞金不顾个人安危,英勇舍身去救乡亲,花儿为了保护李瑞金与敌人几番周旋,最后两人双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该剧剧本原名叫《六盘红云》,顾名思义,寓意发生在六盘山上的红军故事。该剧在后续的打磨提高过程中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我尤其要为编者对剧名的修改鼓掌叫好。从《六盘红云》到《花儿与号手》,从花儿歌舞剧到音乐剧,明确了编者一种创作方向的选择,也彰显了这部作品的根本艺术追求,即讲述今天这个时代的红军故事,具有今天这个时代的特性,成为一部具备当代审美价值、可以和今天的观众心灵相通并产生共情的作品。

音乐剧诞生至今只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但已经迅速演变成为一门备受世界各地人民喜爱的成熟的舞台艺术样式,充分展现了其自身整合戏剧、声乐、舞蹈等舞台表演艺术元素于一身的独特魅力。音乐剧登陆中国后迅速找到了适合它自身的发展土壤,尤其是与中华文化和艺术相结合、与地域文化对接、与时代审美对接,汲取地方艺术养分,给予舞台更多元的表达。《花儿与号手》正是这样一部植根宁夏民族传统文化、积极践行先进文艺理念的作品。剧作使用“花儿”音乐作为创作素材,以传统作曲技术的形式,结合了歌剧、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等写作手法,特别是结合文本的叙事方式和不同类型的“花儿”的运用,从根本上奠定了该剧的音乐感觉、音乐形象、视觉效果及整体品位。

在创作中,将熟悉的题材“陌生化”、将沉重的题材“年轻化”是一个好方法,更是一种审美的考量与追求。在长征题材作品众多的情况下,创作者首先发现了这个题材的“陌生”与“年轻”。作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纪录片等,目光逐渐聚焦到长征中具体的“人”身上。据史料记载,红军队伍中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5岁,战士年龄不到20岁,14到18岁的战士占40%;长征中,中央红军共进行过380余次战斗,攻占了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人,平均年龄不超过30岁。红军长征经过了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越了24条大河,他们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过连绵起伏的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这一页页斑驳的史料背后,是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段又一段血与火的人生。透过岁月的烽烟,今天的我们又当如何书写历史,讴歌英雄?

一面迎风飘扬、写着“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的红旗,一位红军小号手头戴八角帽,腰挎手枪、手持军号,举止间透着英武、坚毅、果敢……这是《西行漫记》的封面《抗战之声》中那个经典的红军小号手的形象,而“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这又是一代伟人的豪情。红军长征中三次经过六盘山,六盘山上红旗猎猎,六盘山的歌是那样壮阔磅礴,作者整合化用了这诗的经典、画的经典,撞击出新的意象,将长征的豪情与长征的精神细细编织起来。从文本到舞台,作者深情的注视在作品中无处不在:

“花儿”是剧中女主角的名字,更是那片热土上的儿女抒发自己内心情感最独特的民俗山歌,“花儿(嘛)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钢刀(哈)拿来头割下,不死(是)就这个唱法……”一位老人以宁夏“干花儿”贯穿全场,既是叙述也是评论,时而感伤时而慨叹,一方面交代故事情节、推动故事发展,更多的是以一双历史老人的眼睛,悲悯地看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一切。宁夏的“花儿”是那样的质朴婉转、热烈纯粹,“花儿”一样的姑娘又是那样美丽善良、纯洁无瑕,最关键的情节就发生在一年一度的花儿大会上,这是当地的民俗民情,是盛典,最终也是战场,花儿姑娘成为当之无愧的“花儿王”,终于以自己的鲜血染红了家乡的土地,一曲原生态的花儿唱得荡气回肠、感天动地,也听得我们如痴如醉。

红军小号手取名“李瑞金”也颇有深意,寓意他是从“红都”瑞金出发踏上长征之路的。瑞金的妈妈送他和哥哥跟着红军长征,哥哥牺牲在大渡河边,临终时把军号交给了瑞金,也把使命和梦想交给了他。这样的人物设置干净利落,他就是红军的一粒种子、一个火种,他心怀希冀、秉持信念上路,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磨砺和血与火的冶炼来到宁夏,受伤后被回族乡亲救助,失而复得的小号是他的使命,他和军号所代表的红军队伍取得了乡亲们的信任,点燃了花儿姑娘心中的火苗。军号嘹亮,他把红军的火种播撒在乡亲们的心中。高亢的“花儿”声腔、温婉的赣南民歌、热烈的民族舞蹈、激昂嘹亮的军号,都化作了流淌在六盘山上的歌……当硝烟散尽,歌声依然余音袅袅。残酷的战争背景下,少男少女之间纯洁的爱慕,诗一般漫山遍野的思绪,除了崇高与悲壮,还有一丝丝哀愁、一点点淡淡的无奈,作者不动声色地望着他笔下的人物,尽力给予他们最大的温暖与最深的体恤。

《花儿与号手》抒写了发生在长征路上的一个小故事、一朵小浪花,在歌声与旋律中,我们看到了年轻生命的彼此照亮与点燃,他们略带稚气的脸庞上有着对爱的憧憬、对革命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许……“我们的队伍向太阳”,一曲终了,回味无尽。我们的革命题材、我们的长征故事原可以这样轻盈,这样灵动,也可以这样的美。

这是不是就是音乐剧《花儿与号手》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武丹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副主编;文中图片来源于《文艺报》)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锡剧《烛光在前》:“寻我们将来永远的幸福”(武丹丹)

展示时代斑斓画卷 礼赞祖国伟大征程(武丹丹)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