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正文

《2019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发布:紧扣时代脉搏 谱写锦绣华章

2020-07-09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中国艺术报》 收藏

紧扣时代脉搏 谱写锦绣华章

——《2019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发布


  《中国艺术报》编者按

  6月30日,由中国文联组织编写的《2019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中国文艺家之家举行云发布仪式。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董耀鹏出席发布仪式并为新书揭幕。中国文联各全国文艺家协会、机关各部门,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联出版社相关负责人,首都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单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报告主编、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副主任徐粤春主持。

  《2019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点:一是主线突出。报告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关于文艺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聚焦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条主线,全面梳理文艺界开展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系统总结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主题主线创作的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展示文艺界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出的积极贡献。二是导向鲜明。本年度报告除了真实地“记录历史”,还紧紧抓住年度艺术发展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站在学术和专业的高度,加大理论阐释和评论分析力度,旗帜鲜明地亮明观点和态度,以期为文艺创作、生产、审美、消费提供有益的价值引领。三是内容全面。报告紧跟文艺发展的网络化趋势和步伐,针对网络文艺异军突起的新形势新特点,在以往十二个艺术门类分报告的基础上,特别增加“网络文艺发展分报告”,全面总结网络文艺发展特点,努力探索网络文艺规律性认识,全景呈现艺术发展的整体风貌。四是彰显共识。在报告编撰过程中,文联充分发挥文艺界行业建设主导作用,组织各个艺术门类上百名专家学者、业内人士参与撰写工作,报告广泛吸纳了理论界、创作界、学术界、传媒界各方面的观点,全面体现了文艺界共同立场,凝聚了文艺界广泛共识,报告的理论性、行业性、权威性更加突出。

专家评介

  ◆边发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杂技分报告首席专家)

  杂技篇是《2019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全面系统地盘点了本年度杂技艺术发展的成果和取得的成绩,客观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具有数据详实、事实丰富、观点精到、论述充分的特点,实现了时代性与前瞻性、立场性与创新性、学术性与实践性的鲜明统一。对于杂技从业者乃至杂技艺术事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仲呈祥(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电视分报告首席专家、文艺评论分报告首席专家)

  《2019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的编辑出版,是中国文艺界的一件大事。这部报告忠实地记录了这一年度中国艺术创作和评论发展的历史轨迹,其中,文艺评论篇记载了中国文艺评论界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文艺评论的重要指示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电视篇反映了中国电视人在电视剧创作、纪录片创作、电视文艺节目创作全方位取得的丰硕成果。我们深信这个报告必将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艺术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李舸(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摄影分报告首席专家)

  摄影篇紧扣2019年摄影界的重要动态,以一线创作、学术研究、艺术交流等方面为切入点,从专业和全民的不同层面梳理回顾了摄影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成果和面临的问题挑战,并试图进一步深入提炼出摄影艺术自身存在的规律和脉络性内容,预判今后摄影艺术可能呈现的方向和趋势。在记录当下摄影足迹的同时,为摄影艺术的长远发展提供参考。

  ◆罗斌(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舞蹈分报告首席专家)

  舞蹈篇意味着一整年的舞蹈风云际会,是一个多维复杂的动态系统,有平凡更有独特,也许还有惊喜。我们愿做淘金人、园艺师和搬运工,修枝打杈、沙里淘金,去彰显那些标志性事件、当代性创作和独立品格的舞者。我们不讳言困境、不避讳问题,我们也拥有探寻明天的勇气,因为这是一个具有专业精神的分析,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舞蹈群体。请让我们邀请您一起见证、读懂2019年度中国舞蹈。

  ◆邱运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民间文艺分报告首席专家)

  民间文艺篇重点回顾过去一年以《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为核心的民间文艺抢救与整理、民间文化遗产调查、民间文艺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聚焦民间文艺的人民性内涵,总结学术界以社会生活实践为基础关注社会热点、回应社会问题,以及在促进乡村振兴和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实施等方面的经验。过去一年,民间文艺界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回顾与反思民间文艺发展历程,揭示现代化背景下民间文艺的生存机制及民众的实践逻辑。

  ◆王一川(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总论首席专家)

  《2019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总论回顾总结过去一年我国文艺发展的大事,对各艺术门类发展状况作总体观察和思考,重点展示年度发展的特色和亮点,指出存在的问题,并对2020年的发展趋势作出展望。第一,各艺术门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出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给全国重大节庆增光添彩,给全国人民带来了节日的祥和和欢乐。第二,各类主题艺术创作在类型化的道路上探索步伐加快,趋向于美学上的定型和成熟。第三,现实主义精神持续深化。第四,艺术产业在文化政策的指导和行业规范的治理下日益健康发展,文艺评论日趋活跃、作用凸显,展现出新时代艺术的勃勃生机。

  ◆王评章(福建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研究员,戏剧分报告首席专家)

  戏剧篇重点回顾了过去一年全国戏剧事业重大活动、创作演出、实践与理论方面的创新突破,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成就,并以较大的篇幅对各门类的重要新创剧目进行了完整、准确、深入的概括和描述,对它们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突破和创新予以了清晰的理论评价以及总结。对未来戏剧的发展趋势也予以了一个提示性的概括描述。

  ◆胡智锋(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电影分报告首席专家)

  电影篇有主流性、权威性和学术性的突出特点,立足主流文化立场,对生产、创作、传播、文化、市场等中国电影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景的观察与描述。电影篇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关于电影、关于文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撰写组的5位权威专家加5位青年才俊构成了权威的写作团队,充分发挥学术前沿探索的精神,充分体现对于中国电影独特的学术观察的特点。

  ◆赵塔里木(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音乐理论委员会主任,音乐分报告首席专家)

  音乐篇忠实记录了中国音乐界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涵盖音乐创作、表演、教育、研究、产业、国际交流、新兴音乐群体诸方面,其中为祖国、为人民、为时代画像的各类原创音乐作品成功上演,以亲近人民群众为特点的音乐表演活动蓬勃开展,以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为主题的音乐理论研究深入拓展,网络化时代音乐产业模式探索转型,新兴音乐教育群体在社会服务中传播正能量等内容,为音乐篇增添了浓墨重彩。

  ◆林木(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专家委员、四川大学教授、美术分报告首席专家)

  美术篇重点回顾总结了过去一年来中国美术界的发展大势,展示了在2019年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上,中国美术界凝心聚力、不遗余力地创作精品,为党近百年的辉煌与国家取得的重大成就喝彩。

  ◆鲍震培(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教授、中国曲艺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曲艺分报告首席专家)

  曲艺篇注重国家大政方针对曲艺的政治引领作用,2019年7月文旅部印发了《曲艺传承发展计划》,这是对曲艺传承发展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重大提升,其中建立数据库、增加驻场演出、设立生态保护区、完善曲艺学科建设等理念颇具亮点,给曲艺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报告也注意到政治、经济、文化对曲艺的重要影响。

  ◆张其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书法分报告首席专家)

  书法篇重点回顾总结了过去一年来我国书法事业的行风建设、文化惠民活动、多渠道凝聚中国力量、推进多层次书法教育、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业绩,突出强调了六项重要成果。一,“盛世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法大展。二,“源流·时代——绍兴论坛”对传统书法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三,十二届国展评审机制的大胆改革。四,名家工程推动书坛,以老促新与可持续性发展。五,学术环境的改善与高水平研究能力的提升。六,利用现代科技与书法艺术融合,推出中华精品字库。

  ◆彭文祥(中国传媒大学学术期刊中心主任、教授,网络文艺分报告首席专家)

  网络文艺篇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其中发展概观部分从指导思想、艺术创作、新技术应用与传统文艺的融合创新等方面对网络文艺年度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创作生产状况及述评部分主要就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电影等7种主要表现形态的生产状况、审美特征等进行了概括和阐述。发展趋向与前瞻部分主要针对网络文艺创作生产的现实情形,就内容生产的精品化、事业与产业的相辅相成、普及与提高之间关系的重塑、创造生产的中国特色等进行了分析。

  ◆张金尧(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党委书记、教授)

  《2019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煌煌40万字,涵盖了中国文联的13个协会和艺术门类,量大体周,作为国家级的年度艺术报告当之无愧。它既具有描述艺术现象和活动的史料性,又有对艺术规律的总结,还有行业发展的前瞻性。学习艺术的学生需要这类理论修养较高的参考书籍,他们能够通过历史的横断面全面掌握13个艺术门类的发展情况。

  ◆牟峰(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兼副馆长)

  对于普通高校的师生来说,艺术是一个包含很多门类、很多领域的学科,这本书是团队联合创作的成果,是集体的智慧,它的内容涉及到不同门类的艺术,对我们老师和学生的查阅都非常有意义。

年度概观

  (一)不忘初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文艺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和文艺战线,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多次发表重要讲话。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前进方向,推动全国文艺界气象一新。2019年,又亲切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并发表重要讲话,致信祝贺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专门就新中国70年电影发展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就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把文艺工作提升到“培根铸魂”的时代高度,号召文艺工作者为此而作出新建树:“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这些讲话对文艺工作的基本属性、时代使命和文艺工作者的当前任务等做了明确指示,为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希望文艺工作者,“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参与者、历史的剧中人”,应该“用心动情,自觉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用自己的文艺创造反映历史巨变、描绘精神图谱,为新时代中国破浪前行、为亿万人民创新创造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首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对意识形态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对文艺工作承担的五项任务作出明确规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全局工作中,从体制机制层面上对推动文艺事业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制度安排,对文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中国文联组织推动下,全国文艺工作者持续强化文艺界理论武装,加强文艺工作的思想政治引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创作观念。中国文联主席铁凝勉励艺术家同行,“把根深深地扎在人民中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反映人民的心声,与人民一道前进,中国社会主义文艺成为人民生活中具有强大能动性的精神力量”。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李屹指出:“要积极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紧扣时代跳动的脉搏,聚焦社会升腾的气象,潜心创作、深耕不辍,努力奏响伟大时代的黄钟大吕,谱写光照千秋的锦绣华章。”中国文联通过党组中心组学习会、团体会员主要负责人培训班、文艺家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深入领会精神实质。发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艺网等阵地作用,深入宣传文艺界学习、传达和贯彻情况,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建立常态化培训机制,把思想政治培训融入文艺业务研修培训。中国文联制定印发了《2019—2022年全国文联系统文艺人才和管理干部培训规划》,以思想政治理论培训为龙头,发挥重点班次的示范带动作用,突出抓好文艺拔尖人才、中青年文艺人才、基层和创作一线文艺工作者培训。持续开展“崇德尚艺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巡回宣讲活动,组织创作一线的文艺名家进行主题宣讲。通过持续有力的思想政治引领,广大文艺工作者进一步增强了对党的基本理论路线和国家文艺指导思想与政策的认同,进一步坚定了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文艺实践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海报(来源:豆瓣)

  (二)影视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显著提升,为全国观众创造出盛典共情的欢乐契机

  我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发展步入观念增强、提质减量、结构优化的关键之年。电影界积极学习、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电影事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自觉地继承新中国70年电影的优良传统,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以精品影视作品回报祖国和人民。各级电影家协会积极开展各类电影人才学习、培训项目,培训对象包括新文艺群体电影人才、青年编剧、青年制片人、青年导演、全国电影企业骨干管理人才、影协专委会骨干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增进电影工作者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尤其是关于推进电影事业发展重要指示精神的深入领会与理解,加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意识和动力。同时,国有电影和电视艺术制片机构和民营影视公司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自身各项工作。广大影视工作者共同努力,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抓住“黄金时代”的历史机遇,提质增效,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由影视大国向影视强国阔步迈进。

  在资本热潮退却、监管力度增强、行业秩序重构、观众趋向理性消费的产业环境下,影视艺术努力寻求注重内容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优质主题创作不断涌现,书写了讲述中国故事、塑造新型中国形象的复调华章。特别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攀登者》《决胜时刻》《古田军号》等组成的主题电影作品群的隆重集束推出,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盛典营造出空前热烈祥和欢乐的节庆氛围,给全国亿万观众创造出盛典共情、亲情凝聚的团圆契机,切实体现了中国文艺工作者的“三个无愧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标志着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显著提升。电视剧创作者也陆续以精心制作的《外交风云》《伟大的转折》《激情的岁月》《老酒馆》《希望的大地》《奔腾年代》《破冰行动》等作品群为这场盛典节庆做出了不可或缺的宝贵贡献。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电视纪录片中,既有视角宏阔、令人心潮激荡的大型文献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又有高度凝练的《我们的征程》,还有风格清新、注重细节呈现的小品如《第一日》《彩色新中国》,它们以生动而可信的影像铭刻下和激发起人民的集体记忆。

  以现实主义精神讲述中国故事,构成本年度影视创作的主旋律。现实题材作品占据了影视剧创作的荦荦大端,体现出创作者们积极观照当下现实生活、描画时代进程昂扬旋律的努力。电影方面,《地久天长》以两个家庭的关系展现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转型,《少年的你》《银河补习班》等聚焦校园霸凌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过春天》《送我上青云》《花椒之味》等关注当下女性群体的生存境遇与情感状态,《四个春天》聚焦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被光抓走的人》揭示现实家庭情感问题,这些都体现出创作者紧随时代脉搏跳动、描摹时代精神图谱的自觉性。电视剧方面,一批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现实题材力作集中出现,现实题材剧目共计177部,占电视剧总部数的69.69%,稳居主导地位。反映现实生活热点与痛点的家庭伦理剧回暖。

  动画、科幻、少数民族电影等类型取得突破。作为中国电影史上首部动画电影年度票房冠军,《哪吒之魔童降世》将我国传统神话叙事资源与当代工业生产及动画审美语言表达进行了有机融合,在一则英雄成长故事中寄寓了对于自我身份与命运抗争的思考,高效地实现了文化传统的现代性转化。《白蛇:缘起》《罗小黑战记》等都是标志近年来国产动画产业崛起的优秀作品。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以成熟流畅的类型叙事、高水准的视觉效果与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价值理念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新征程。《撞死了一只羊》与《红花绿叶》两部少数民族题材艺术电影的出现也值得关注,展现出当下少数民族电影创作拒绝文化猎奇与异域奇观、不断回归日常生活世界的祛魅化趋势。

  网剧工业化全面升级。网剧完成从爆款频出到精品频出的转型,从类型的创新、内容的多元、整体口碑的提升等方面来看是近几年表现最好的一年。全年共上线网剧221部,相较去年略有增加。制作层面向工业化水准看齐,海外引进剧网播比例增加,IP改编成功率增加,开拓了互动剧、竖屏剧等新形式。“工业化”是2019年网剧的关键词,制作整体升级,如《九州缥缈录》《长安十二时辰》《全职高手》等,具体表现在规模提升、制作精细、使用先进技术等方面。不同于卫视平台的主旋律基调,网剧呈现出差异化、多元化的特点,与卫视基调形成互补。在差异化、多元化的基调之上,网剧内容出现了主旋律现实题材剧,打破了既有的类型格局,影视创作的艺术水准与观众审美水平均获提升。古装剧在政策转向下迎来新生,题材从“宫斗”与“大女主”的同质化竞争转向男性角色为主的逆向创新。网络电影开启新一轮结构调整,继续向精品化转型和提升。“提质量、减数量、增效益”,是本年度网络电影行业最显著的趋势。规划备案和上线备案的双备案制度让网络大电影更加转向减量增质、精耕细作。全年共上线网络电影789部,与去年同比下降49%,但正片的有效播放量598万次,与去年相比同比提升58%。在整体上线量下降的同时实现播放量的逆势增长,在作品口碑方面提高显著。

电视剧《老酒馆》海报(来源:豆瓣)

  (三)造型艺术:主题创作与多样展览异彩纷呈

  中国造型艺术领域同样异彩纷呈,主题性创作与丰富多样的展览标志着文艺工作者们取得重要成绩。

  第13届全国美展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回应时代要求,以开阔的视野和多样的形式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展现了新时代的万千意象,也彰显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其门类涵盖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粉画、年画、连环画、插图、漫画、漆画、综合材料绘画、雕塑、建筑、动漫、陶艺、实验艺术、平面设计、装帧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和工艺美术等,代表了新时代中国美术的整体发展状态、学术水准和探索风貌,基本反映了当今艺术的主流形态。共评选出“中国美术奖”作品39件,它们生动地反映了现实生活和家国命运,凸显了写实艺术中强烈的人文关怀。中国重大历史题材美术、主题性美术创作经历几十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在如何以艺术语言反映现实、回应社会等方面,为世界艺术提供了独特的经验,为全球范围内的写实艺术提供了新的可能。但也存在部分作品浮光掠影,作品的题材与意境趋同、技法语言雷同,甚至不加思考对一些新闻照片进行创作转换、抄袭的问题,引发社会关注。

  当代艺术创作日益体现出强烈的跨媒介性,艺术家们在摄影、录像、绘画、装置,甚至设计和建筑等媒介之间自由穿梭;在展示方式、传播手段上也进行更加多元而交融的尝试。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变得更普遍和成熟,“跨界创作”逐渐成为一种常态,将社会调查、生态保护以及经济交往等手段整合到一起,创作出一批兼具图像性与学术性的视觉艺术作品。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艺术家,特别是陶瓷艺术家的创作出现新的转向,聚焦于陶瓷媒介参与数字时代艺术潮流、探讨陶瓷作为物质材料之外的媒介延展性问题。当代艺术创作生态也遇到一些困难与转机,一些著名的艺术区相继遭到清退,虽然给一些艺术家的创作造成一定的困境,但也客观上促进既有艺术区的重新优化和调整。

  中国艺术展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和全面景观:国家级艺术创作工程汇报展、国际间馆际频繁合作、国际著名艺术家纷纷在中国举办大型回顾展,艺术家继续深入乡土田野,中国文物和传统工艺有系统地赴海外展出,等等,这些展览活动的广度和深度都前所未有。

  以“艺术乡建”为主旨的各类展览层出不穷。由于大城市艺术展览资源逐渐饱和及相关政策的推动,各类田野或乡村艺术节大量举办,如懒坝大地艺术季、桐庐大地艺术节、酉阳乡村艺术季、第二届安仁双年展、铜陵田原艺术季、乌镇当代艺术邀请展、“降临:发明风景、制作大地”(上海崇明岛)等,表明艺术介入乡土、活化地域已成为几乎每一个此类艺术节的主旨。

  中国摄影艺术继续稳步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影像的历史价值和纪实作用得以充分彰显。全国有关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摄影展览达千余个,从国家层面主导的纪念展览到各省市展览,再到艺术家个人展览,各种相关影像图片展览将新中国70年的伟大成就、历史变迁、城市风貌乃至家庭与个人生命历程变化等内容,充分而直观地展示出来,表现出摄影影像在历史记录和档案记忆方面的巨大作用。

  摄影的学术研究和专题出版繁荣。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瓦尔特·博萨德与罗伯特·卡帕在中国”摄影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的“列夫·加布里埃尔森:中国的面孔1980”摄影展、长江美术馆主办的“老安”(安德烈·卡瓦祖蒂)和“初识中国(1981—1984)”纪实摄影展等,均聚焦不同历史时期海外摄影家在华拍摄的照片,让观者认识到摄影对往昔重大历史事件和平凡日常生活细节的记录,展览配套的研讨会显示出学界对近代中国的影像历史、特征与价值的深入研究。

  在书法领域,创作、展览、评奖、教育等都顺畅发展。书法界努力建设德艺双馨的人才队伍,创作优秀书法作品,开创新时代中国书法事业的新格局。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盛世中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法大展”,为祖国祝福添彩;策划举办学术创作综合大型活动“源流·时代——绍兴论坛”,将经典法书、创作实践、理论研究、学术批评相融通。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坚持“植根传统、鼓励创新、艺文兼备、多样包容”的创作理念,精心改善评审机制,努力打造科学、专业、权威的评审,引导广大书法爱好者、从业者思考书法本体、关注书法家文化素养的兴味,反对单纯重视觉与形式而轻内容与意涵的倾向。大型古代经典研究性展览和名家个案展览取得突出成绩,如上海博物馆的“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辽宁省博物馆的“‘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等。

  书法教育持续升温,形成多层次互补书法教育体系。除了中小学书法进课堂,大量的社会机构、书法家工作室及网络远程教育办学合力形成基础教育、社会教育和高等专业教育共生互补的格局。关于书法评论、书法标准的探讨达成一些共识,《当代书法评价体系建设》新书发布暨书法评价体系研讨会对建立科学完善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起到促进作用。

  (四)舞台艺术:丰富的创作与演出为中国舞台增添华彩

  在戏剧艺术领域,传统戏曲的传承、展演、创作与研究稳步进行;话剧创作活跃,市场向好;各类地方戏剧节蓬勃发展,成为城市名片、地方文旅支柱。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出现一批质量优秀的主旋律戏剧作品,如话剧《历史的天空》《三湾,那一夜》《雄关漫道》《追梦云天》《苍穹之上》《谷文昌》《干字碑》《记忆密码》、京剧《北平无战事》《红军故事》、闽剧《生命》、淮剧《送你过江》《浦东人家》、豫剧《重渡沟》《戈壁母亲》、荆州花鼓戏《河西村的故事》、沪剧《敦煌女儿》、黄梅戏《邓稼先》、河北梆子《李保国》、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等。在传统历史题材创作上,代表作有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推出的话剧《杜甫》和国家大剧院等推出的话剧《林则徐》,两部作品塑造出丰满的历史人物形象,再现出波澜壮阔的历史断面,体现出一种深刻的历史思考。除此外,话剧《你还弹吉他吗》反映了中国当代女性在家庭、事业和情感方面遭遇的现实困境。

  文旅融合趋势大力促进了戏剧市场的发展。主流、商业、先锋实验或国有、民营、个体进行行业细分,不同的院团机构完善创作生产、剧场运营、区域联动、衍生开发的生态协同,特别是以区域剧种联动展演和以特定形态如小剧场为凝聚手段的平台搭建,促进了各类戏剧节展日趋成熟。诸多戏剧节层出不穷,参展剧目质量不断提升,节展机制也日益专业、高效。

  戏曲领域延续了近年来蓬勃的发展势头。在优秀传统文化复兴、中华美学精神凸显的氛围下,戏曲创作成果显著,反映当代现实和新中国建设历史的现代戏依然是新作品的主流;各类展演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戏曲演出市场逐渐向好;对于戏曲生态的关注与继承传统的重视,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戏曲传承和研究的学术成果引人注目,从整理改编剧本、剧目到编辑完整剧种书系,形成一个整体。

  曲艺艺术也处在平稳发展的状态中,在创作表演、理论评论、评奖办节、培训研修、行业建设、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曲艺传承发展计划》,明确提出曲艺传承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对近年来曲艺类非遗传承发展理论和实践的总结和提升。在“向祖国和人民汇报”庆祝中国曲艺家协会成立70周年优秀曲艺节目展演周上,来自全国的400余名老中青少曲艺人“四世同堂”共同奉献了6场精彩演出。全国非遗曲艺周以“非遗曲艺薪火相传”为主题,共有131个曲艺项目参与演出,体现出非遗融入人民生活的“活态保护、活态传承”理念,同时融合了现场交流展演和线上传播手段的双重创新。首届“相声非遗大会”汇集全国30多家曲艺团体百名相声名家演出精彩节目,显示了相声艺术强劲的发展势头。

  曲艺新创剧目体现出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蕴的交相呼应。天津市曲艺团的大型三国情景曲艺《羽扇》,以苍劲刚健的京韵大鼓为主基调,辅以说书人旁白、鼓曲联唱等形式向观众演绎诸葛亮鞠躬尽瘁、为国利民的风采,是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中唯一入选的曲艺类作品。新编长篇历史评书《大汉刘邦》,取材民间故事,在生动解读汉高祖开国历史的同时对汉文化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展示。在发扬传统之外,曲艺界守正创新,积极探索当代性表达方式,如海派评弹《高博文说繁花》,改编自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繁花》,已演出上百场,说明保留原著文学韵味以及地方风味和技艺风范契合度的重要性;再如北京大逗相声出品的“曾经的我”系列作品和上海品欢相声会馆创作的具有外国元素特色的系列作品等。

  音乐事业在创作、表演、活动、教育和研究等方面取得许多成果。音乐界积极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创作和表演献礼作品,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文化和旅游部下属音乐表演团体、中央音乐学院等专业音乐院校集中创作了一批献礼作品,反映出新时代中国音乐的发展活力。歌剧、交响曲、室内乐、主旋律音乐,乃至人工智能音乐等各个领域都呈现出创作和表演亮点。

  专业作曲家在交响曲、歌剧等大型体裁上佳作频现,努力创作具有新时代文化特征的音乐精品。“奋进新时代”大型原创交响合唱音乐会由序歌《祖国的道路》和《新时代的脚步》《新时代的向往》《新时代的荣光》《新时代的奋斗》等四个乐章及尾声《新时代的光芒》组成,兼顾了时代性和民族性两大音乐风格。《第七交响曲(英雄)》和《风雅颂之交响》成为本年度中国交响曲创作的重要亮点。音乐创作以宏大题材为主体,中小型作品则相对偏少。歌剧创作成为中国当代音乐发展的一个显著亮点,公演剧目大约为50部,其中新创剧目19部,复排剧目31部。在新创作品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沂蒙山》《萧红》《采珠人》《玉堂春》《天地神农》《马可·波罗》《英·雄》《三把锁》等。

  在音乐表演方面,各大音乐厅、歌剧院和综合演艺场所呈现出多元、活跃的音乐表演氛围。值得注意的是,以中国传统音乐为主体的音乐会明显增多,显示出中国民族音乐在多年教育普及中取得的理想成果。民族器乐表演正向着专业化、高水平的方向迈进,使许多久已边缘化的音乐传统重获生机。在古典音乐领域,各大音乐厅、剧院和综合演出场所积极开拓国内外演艺市场,将更多杰出音乐家和乐团引进中国,诸多极具代表性的国际知名乐团和音乐家来华演出,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新兴的古典音乐消费大国。

  舞蹈艺术行业发展呈现出不少新趋势,在创作、市场、交流、教育等层面取得出色成绩。在艺术创作方面,原创作品的总体规模基本稳定。在国家艺术基金等艺术创作资助项目的推动下,一批大型舞剧与小型剧(节)目借势而出。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资助立项名单中共有大型舞台剧和各类作品创作项目124项,其中舞剧8部。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资助项目227项,其中舞蹈类55项。相对大型舞剧而言,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在题材选择上更加丰富,整体上更具实验性。在舞蹈专业领域内,以风格为主要依据的舞种划分在创作、教学等方面有着深厚的传统。但在引发广泛关注的舞剧作品中,风格属性日趋模糊。

  舞蹈演出市场发展蓬勃,各类舞蹈节成为集中展示舞蹈创作成果与舞蹈艺术风貌的平台。在爆款作品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的带动下,舞蹈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以北京为例,全年舞蹈演出场次稳定增长,较去年增加38场,各类舞蹈作品共演出488场,比去年同期增加8.4%,票房收入达1.19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8.0%。多个剧场加大舞蹈市场开拓力度,如国家大剧院舞蹈节全年共推出18个作品、共计35场演出,既包括《永不消逝的电波》《草原英雄小姐妹》《彩虹之路》《沂蒙三章》等现实主义题材舞剧作品,也有来自俄罗斯、意大利、古巴、捷克等国的著名舞蹈团体的精粹作品,还有诸多实验性较强的小型舞作在此次舞蹈节中上演,展现出舞蹈艺术创作在观念与技术上的多元趋势。一些持续多年的舞蹈演出系列逐渐形成“品牌”效应。体育舞蹈的发展同样带动了一系列舞蹈节的出现。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图片来源:“上海歌舞团”微信公号)

  (五)民间文艺:传承、保护与发展齐头并进

  民间文艺在抢救与保护、传承与传播等方面取得可喜进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中心,民间文艺助力乡村振兴,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在此基础上增强民间文艺学者的自省意识,推进民间文艺学的理论创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主题的学术活动,产生了一批相应的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研究成果。学界回顾新中国民间文艺发展的历史,总结成绩、经验与不足;梳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的历史,为进一步深化学科发展提供基础。

  通过建设特色民间文艺之乡、民间文化保护与传承基地等方式,持续推进民间文化遗产的原产地保护。多项具有抢救保护性质的文化档案搜集、整理与记录项目启动或在原有基础上继续推进,让中华民间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非遗保护及传承开拓新途径,与新媒体、旅游发展和乡村建设相结合。

  民间文艺研究持续推进,取得系列成果。《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顺利推进,示范卷已有近40卷提交初稿,举办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首批成果发布会,该系列成果的出版既是对工程开始以来的成果展示,也为工程的后续工作提供了范本、奠定了基础。此外,《中国戏曲志·澳门卷》《〈格萨尔王传〉大全》藏文版和《满族民俗文化》丛书等书籍出版,标志着我国民间文艺整理资料渐趋丰富,呈现出多民族、多地区、多体裁和多语种的特征。民俗学跨学科趋势加强,与人类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互动联系,扩展民间文艺研究的方法和视野,推进研究的创新与深入开拓。

  在杂技艺术方面,杂技界打造了一批精品杂技、魔术节目。在第40届法国“明日”世界杂技节、第12届俄罗斯乌德穆尔特国际马戏节、第八届西班牙赫罗纳“金象”国际马戏节、第135届意大利国际魔术大会、第四届澳大利亚国际马戏节等国际重大赛场继续书写辉煌。杂技剧创作不断推进,《战上海》《水秀·龙石》等新创杂技剧目创作主题丰富,艺术手段多样,成为杂技艺术突破发展的重要方向。各地相继举办第四届中国杂技艺术节、首届中国杂技春晚、“壮丽七十年奋进新时代——新中国杂技成就展”、庆祝第十个“世界马戏日”专场演出、第六届中国国际马戏节、第十七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第十一届上海国际魔术节、第三届深圳魔术艺术节等大型文艺实践活动,为人民群众奉献精彩的杂技艺术精神食粮,扩展了杂技艺术市场。中国杂技家协会举办“送欢乐下基层”“文化进万家”“到人民中去——精品杂技下基层”等系列文化惠民与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受到热烈欢迎和广泛好评。

杂技剧《战上海》(图片来源:新华网)

  (六)文艺理论与评论:中国学派讨论与评论话语建构

  中国文艺理论继续深入探索,在文化自信与自主话语体系建构、传统艺术理论研究、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等方面更加深化了认识。文化自信、中华美学风范、中国艺术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等重要问题日益成为学界研究与业界创造的共识,大国崛起、中华文化复兴的时代语境全面促进了中国自身文艺理论自觉意识的确立。各类中国学派的主张获得广泛讨论,从“中国电影学派”“中国乐派”“中国动画学派”“中国艺术学派”“艺术人类学中国学派”“舞蹈学中国学派”等命题可见,众多文艺门类都在积极探讨中国艺术学派的可能。各门类学者围绕该门类“学派”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意义与价值等进行讨论、辨析与争鸣,并在不断争鸣、辨析中寻求开放而包容的建设性探讨。

  文艺理论界对国家文化艺术的传统继承与研究、当代创作与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积极响应。有27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立项,主题集中在中国传统艺术研究(如“中华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研究”“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体系与设计文献研究”等)、新中国艺术历史研究(“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戏曲史”“新中国器乐乐种传承发展研究”“当代中国舞剧的历史脉络、创作实践与发展态势研究(1949—2019)”“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年新美术运动研究”等)、中国艺术特色研究(“中国电影表演美学思潮史”“中国乐派研究”“中国声乐艺术研究”等)、当代中国文艺发展问题(“网络文化安全研究”“‘微时代’文艺批评研究”“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市场主体建设研究”等)几个方面,充分反映出艺术理论研究对于国家重大文化问题的积极回应与介入。

艺象点击

  ◎“文艺两新”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文艺界队伍持续扩大,团结引领新文艺群体取得制度成效。“文艺两新”不断壮大,从独立画家、独立电影人、网络作家、新媒体艺术家,到自由撰稿人、独立制作人、自由演员歌手等,几乎涵盖了所有文学艺术门类,从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到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成为当前我国文艺创作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艺两新”以特有的灵活、自主的优势激荡起无穷的艺术创造活力,顺应社会对文化艺术新需求的期待,以艺术供给和市场需求为根本,熟稔行业规律,形成了一大批新型文艺形态和类型。如何团结、引领和服务于“文艺两新”,使其在当前的文艺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文艺界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拓展文艺界队伍的新机遇。

  以各级文联为代表的国家文艺组织开展了专项调研,结合其市场规律、文艺条件、生存环境、生活方式、艺术个性、思想状况等,研究制定了加强团结引领“文艺两新”健康成长的具体措施办法。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已建立新文艺群体代表人士人才库,共发展新文艺群体会员1256人,占新增会员总数的27.93%。积极引导新文艺群体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念,以人民为中心,创造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中国文联举办专门面向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的培训班38期,参训人员3370名。推进“互联网+文联”“互联网+协会”建设,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均建立会员数据库,初步实现主要业务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行。推进文艺领域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以中国文艺网为龙头的新媒体矩阵效应正在形成。推动“文艺两新”权益保护,包括著作权、社会保障权和名誉权等,这是服务“文艺两新”的一个重要且务实的方式。完善职称评价,健全奖励激励机制,畅通新文艺群体职称申报渠道,创新符合新文艺群体特点的职称评价标准。此外,积极扩大志愿者服务活动覆盖面,与相关部门协调合作,创新新文艺群体参与文艺志愿服务方式和内容,加强新文艺群体社会化服务机制建设。国家主流创作扶持资源向中青年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新文艺群体倾斜,中国文联全年资助新文艺群体项目32个。加大对新文艺群体生产的具有示范性、引领性作用的原创精品的扶持力度,建立更加公开透明的评估标准,积极向新文艺群体宣传基金功能,加强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监管,发挥项目融资对接方面的积极作用,使资金支持的力度、有效性与回应性更加科学合理。

  行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是文艺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各文艺家协会艺术行风建设得到高度重视,文艺生态日益健康清朗。中国文联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和各文艺家协会行风建设委员会发挥了积极作用,建立了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召开行风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推进会,组织开展“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专项工作,及时处置了一批违纪违法、失德失范会员,科学应对泛娱乐化、恶意调侃、学术不端等广受群众关注的文艺热点问题。

  ◎网络文艺日益高质规范发展

  整体来看,这一年是中国网络文艺从高速发展到高质发展、从野蛮生长到规范成长的转型年。“资本寒冬”的冲击诚然带来不利影响,但也同时为网络文艺提供了“去泡沫化”与“转型阵痛”的难得机遇。主流文化与网络文艺之间的互动进一步深化,从主题表达、价值承载到文化迭代等方面深层交融,与顶层的网络文化治理、底层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中间层媒体融合的推动均密不可分。同时,从产业生态角度看,文艺的生产与消费的交互作用推动了交互叙事的发展与参与式消费的深化。

  在视频直播方面,网络逐渐融入实体,嵌入生活。网络文艺开始超越网络空间,为实体经济赋能,如短视频“带货”与“带动热门旅游路线”。“专业用户生产内容”或“专家生产内容”正在成为主要的内容供给生态。

  网络文艺的内容审查和管理力度大幅加强,先后出台《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关于严格执行电视剧网络剧制作成本配置比例规定的通知》等,不仅细致规范网络文艺内容审核,平台的监管和防沉迷系统也全面开启。有关影视行业的天价片酬、抠图替身、数据造假等问题也得到有效遏制。过去几年大规模的“下架、停播、整改”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让网络文艺从业者在“禁区”之外找到了开阔的良性生长空间。

  ◎文化产业与艺术市场融合升级

  在传统文化产业中,电影、电视都在曲折中前行,艺术品市场略显低迷。电影产业稳步增长,年度呈现“先抑后扬”的态势,全年电影总票房达642.66亿元,同比增长5.4%。电视剧生产数量和收视总量呈现下降趋势。不过,国产电视节目在海外传播方面也有向好趋向,如《声入人心》与CAA中国和美国制作公司Vainglorious达成合作,宣布其原创模式签约发行北美地区。这或许说明影视产业已进入平台期,长期微增时代正在来临。在生产数量降低的同时,作品质量与产业竞争力则表现出提升迹象。凭借科幻电影、动画电影等不同类型作品的品质提升,国产电影的市场份额达64.07%,在与好莱坞电影等进口影片的短兵相接中略占上风。在提质减量的同时,结构优化也成为本年度影视行业的重要发展走向。大量缺乏核心竞争力、抗风险能力差的影视公司纷纷退出市场,据统计,全年共有超过3228家公司名称及主营业务涵盖“影视”的公司注销或吊销,远高于去年。这显示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进一步发挥效应,加速影视行业的去泡沫化进程。在传统影视公司面临艰难的生存境况之时,阿里影业、腾讯影业、猫眼影业等互联网影视公司表现亮眼,“互联网+影视”也将持续为影视行业带来新增量。

  从代表传统文化产业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与代表新兴文化产业的数字娱乐市场之间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文化产业在减量提质上的努力方向,即国家文化市场整体需求饱和,亟待拓展新领域。以全年艺术品交易为例,上半年全球艺术品拍卖交易总额为69.8亿美元,同比下降17.4%;而中国的拍卖成交额占全球总成交额的25.3%,仅次于美国,同比下降12%。数字娱乐产业增长迅猛,以游戏为例,国内游戏企业通过深耕自主研发,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途径取得较快增长。根据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发布的《2019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中国游戏市场销售收入2308.8亿元,中国自主研发游戏在国内市场销售收入达到1895.1亿元,同比增长15.3%,在海外市场销售收入达115.9亿美元,增长率21%,高居世界第一。但游戏用户规模自2018年开始就进入了缓慢发展阶段,新增用户减少,国内游戏市场进入存量竞争阶段。

  ◎数字技术带动艺术创新发展

  这一年被媒体称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年。在文化产业的驱动上,科技力量的作用正在不断凸显,体现了整个文化产业的创新化趋势。在文化产业领域,相关技术于算法分发、人脸识别、深度学习、音视频生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科技部等6部门共同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要打通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最后一公里”。与人工智能、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MR(混合现实)、5G等有关的数字化生产在这一年出现了质的飞跃。国家提出推进5G网络共建共享及终端快速普及的方案,推进5G应用生态发展,加快5G商用步伐,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5G商用牌照。先进的技术支撑促发了移动网民规模的持续扩大,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人,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这其中又以网络视听文艺用户群体为主。手机网络音乐、手机网络游戏、手机网络文学应用的平均使用率高达70%以上。在这一基础上,文化生态日趋繁荣,小众文化需求也得到了满足,这表明网络文艺和数字艺术在整个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中的占比越来越大,重要性愈益凸显。

  在网络文艺之外,数字技术与造型艺术的结合也是数字艺术领域的重要现象。前几年还是艺术领域新事物的新媒体艺术展览,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随着智能手机网络、视频影像技术和计算机虚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新媒体艺术展览已经成为社会公共文化生活中的组成部分。在北京举行的“亚洲数字艺术展”是本年度最重要的新媒体展览。此次展览由主题展、视听艺术展、文化+科技展三部分组成,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位艺术家的数字艺术作品同时亮相。这也是在数字艺术领域,首次以“亚洲”为主题的大型艺术展览。通过数字媒介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反思及回应,展览呈现了看似不同的数字艺术面貌背后存在的复杂的亚洲在地性和全球化语境下的交融性,构建了一个文化与科技对话的平台,推动着面向未来的跨领域文化创新。一些主题艺术展注意深挖汉字、功夫、京剧等中国传统元素的表意功能,以数字艺术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全新解读和演绎,体现了中华文明基因对亚洲乃至全球艺术潮流的影响力。

  数字技术改变了艺术创作和体验的方式,也改变了当代艺术的交易方式。许多藏家已经开始使用数字媒体渠道购买艺术品。区块链也正在踏足并提供相比传统更为安全的艺术交易方式,对于非在世艺术家的作品,艺术市场面临着艺术品真伪的考验,而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数据分散化存储的特性也许将在未来赋予艺术更安全的交易环境。

  (“年度概观”“艺象点击”摘自《2019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总论部分,文中图片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云发布!《2019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在京出版发行

  2019年度中国文艺评论动态盘点

  2019年度中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热点扫描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