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正文

《202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发布会专家发言摘编

2023-05-23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中国评协 收藏

5月18日,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和中国文联出版社在中国文艺家之家组织召开《202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发布暨《202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编撰工作启动会(点击查看)。会上,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202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总论”首席专家王一川,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杂技篇”首席专家边发吉,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书法篇”负责人李昕,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主任、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文艺志愿服务篇”负责人、首席专家冀彦伟,人民日报文艺部理论评论室主编、高级编辑董阳,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孙学峰先后进行发言,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美术篇”首席专家蒋文博提交书面发言。中国文艺评论新媒体特摘编七位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202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发布暨《202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编撰工作启动会现场

期待中国艺术高质量发展的未来

王一川 中国文联主席团委员,中国评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总论”首席专家

编写《2022中国文艺发展报告》“总论”,我有以下四点体会:

首先,特殊背景底色上,中国艺术呈现新风景。2022年是一个由多个重大事件相互叠加和交融的特殊年份,其中有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召开、进入新时代十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八周年等重大时间节点。特定的时代背景底色会给予特定的时代艺术风景以特殊的铺垫和烘托。这样若干重大事件元素之间的层层叠加和交融的特殊时代背景底色,无疑会让这一年度中国艺术百花园呈现出更丰厚又耐人寻味的风貌。

其次,确实观察到诸多艺术新景观。从新时代十年和“中国式现代化”回看这一年中国艺术发展,更能体会到,一条富于文化自信的中国艺术发展道路已经确立起来,其基本内涵相当丰富,但最基本的一条就在于坚持文艺的人民性或人民文艺。再有就是重大主题文艺创作途径趋于定型和成熟,取得可持续和可扩大再生产的系列美学成果。更加重要的是,涌现一大批展现地缘内生力、地缘美学密码的富于地缘文化精神的力作。进入中国已经百余年的现实主义文艺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间的交融日益深入和日臻成熟,出现了一批可以展现中国式现实主义艺术范式的高质量作品。文化艺术产业从过去几年的高数量增长转向了减产提质的高质量发展轨道。广泛深入推进艺术行业行风建设,在培育风清气正的艺术工作队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再次,从这一年中国艺术发展状况的回顾和反思中还可以见出,中国艺术已经展现出一种返本溯源和继往开来的新气象。返本溯源,是要返回到中国文化艺术传统的源头上重新寻觅中国艺术当代创造的根基和灵魂;继往开来,是要在继续传承和巩固过去十年中国艺术的新传统和新风气的基础上进而开拓和创造中国艺术的崭新未来。由此看,需要继续发展中国式现代文艺事业,深耕文艺创作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传统厚土,提高优质艺术内容的供给能力,共享前沿科技,打开数字媒体艺术新格局,深化中国艺术的国际传播渠道,让中国艺术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最后,在充分肯定和赞扬成绩的同时,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这一年成绩固然可喜,但现存问题更应深思。重要的一点在于,受到观众好评的高质量艺术作品诚然可以产生,但真正可持续和可扩大再生产的高质量艺术作品生产模式和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有‘高原’缺‘高峰’”的问题虽然已经有所改观,但还没有得到真正化解。这个时代应有的“扛鼎之作”或许已经产生了一些,但更高的“传世之作”和“不朽之作”的苗子还相当缺乏。从深入学习贯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精神、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角度看,中国艺术高质量发展模式和机制的建立和健全,就变得十分重要和迫切了。不能仅仅满足于高质量艺术成果的零星、随机或偶然生长,而是需要将它转化为模式化或制度化机制,也就是需要探索艺术高质量发展的美学规律及其制度化机制。例如,艺术精品佳作的可持续、可重复或可扩大再生产的制度和机制到底有着怎样的内涵和特点,高质量艺术品的生成有没有特定的美学规律可循,优秀原创型艺术家的激励和使用机制如何,高质量艺术品生产企业有何秘诀等。我们需要认真探讨这些问题,以便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通向中国艺术高质量发展未来的坦荡大道。


《202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总论

认清“时”“势”“事”  做好《报告》编撰工作

边发吉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协主席,“杂技篇”首席专家

“杂技篇”是《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编写工作,首先要认清所处的“时”“势”和“事”。认清“时”,就是要有时代感,与时俱进把握新时代党情国情世情的深刻变化,深入分析杂技界新情况新挑战新要求。认清“势”,就是要有方位感,分析形势、研判走势、把握大势,既要看到杂技界存在的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又要审视面临的复杂矛盾和突出问题。认清“事”,就是要有责任感,聚焦主责主业,把握好杂技工作的立足点和着力点。当前,我国杂技事业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国杂技创作实践火热、成果颇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从容自信,反映出杂技人在传承中创新、在突破中发展的文化品格和创新精神。同时,杂技界也面临很多问题:一是杂技的类别发展、地域发展不平衡;二是杂技质量、水平、影响力参差不齐,克隆复制现象比较普遍;三是杂技节目、剧目创作理念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四是杂技教育滞后,这也是影响杂技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五是自媒体时代杂技传播尚待发力等。不断关注杂技事业发展实践,关注当下我国杂技的创作问题、事业与产业发展问题,发出专业性、学理性、建设性的声音,形成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的局面,以杂技创新发展的理论思考回答现实问题,这是时代赋予杂技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来自《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的鞭策与激励。

未来,中国杂协将充分履行协会基本职能,着眼于中国杂技事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在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创新上统筹推进杂技理论评论体系建设工作,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探索建立以杂技美学、创作、教育、评论、营销、传播等为主要内容的系统化理论体系,提炼杂技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提升杂技理论的整体水平;探索建立与艺术院校、研究院所合作机制;探索建立杂技优秀剧目观摩评论机制,吸引更多文艺理论研究人员、高校师生走进杂技研究评论领域;加强杂技评论阵地建设,高水平组织杂技理论研讨会、优秀杂技节目剧目研讨会等,为杂技理论工作者提供更多平台;切实解决中国杂技高等教育缺失严重、影响杂技可持续健康发展这一根本性问题,实现我国杂技高端人才的贯通培养,为加快促成杂技高等教育和杂技科研院所的建立不懈努力。

继往开来,进一步提升“书法篇”编写质量

李昕 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书法篇”负责人

《202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书法篇”编写工作立足书法领域年度艺术现象、艺术实践、艺术工作,进行认真梳理和系统分析,着重凸显理论层面的探索研究,全景式展现年度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总体面貌。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抓住主线,力求对业界创作发展新经验、新做法、新途径进行系统总结。2022年“书法篇”的编写围绕迎接庆祝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礼赞新时代这一主线,重点关注“征程:迎接庆祝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胜利召开书法大展”、主题创作书法系列展——“美丽中国”篇等主题性大展,从人民伟大实践、国家蓬勃发展的伟大进程中汲取素材,把正确价值理念融入到艺术作品中,生动展现书法行业的新面貌、新气象。二是扩宽视野,力求在文化资源活化利用上进行深度观照。书法学与考古学、文学、史学等学科的紧密联系,目前已成为书法理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显示出“书法篇”对书法学学科的交叉思考和观照。三是与时俱进,力求在现有框架中写出新意。“书法篇”围绕“行风建设与书法生态”“主题创作与专业展览”“学术研究与书法评论”“书法教育与人才培养”“激活书法资源,传播中国文化”“问题与思考”六个方面展开,视野更为开阔、逻辑更为贴合、特点更为鲜明、表达更为顺畅。

《202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书法篇”的编写工作还需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结合主题教育,强化学术引领。2023年“书法篇”计划把书法界贯彻落实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精神、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情况与行业发展作深度融合。《报告》不是素材的平面堆砌,也不是对现象的静态描摹,“书法篇”将更为注重学理分析、史论结合,注重提升学术水准。二是以行风建设为切入口,综合反映行业新气象。三是增强问题意识,聚焦重点、难点、堵点。2023年“书法篇”的撰写,将重点关注学科调整、人才培养、“文艺两新”等重要问题。我们将重视“问题与思考”这一部分,希望以问题为导向,由表及里、逐层剖析,进行深层次解读思考,同时注意例证翔实、论说有理、观点鲜明。

让文艺志愿服务“入乡随俗”

冀彦伟 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主任,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文艺志愿服务篇”负责人、首席专家

2022年,“文艺志愿服务篇”呈现出三个特点。

第一,突出宏观视野,总体回顾中国文艺志愿服务事业十年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文艺志愿服务篇”第一部分命名为“非凡十年”,就是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与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相呼应。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2012年成立,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2013年成立。十年来,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已拥有30个团体会员,文艺志愿者登记注册数量已达11.4万人,文艺志愿服务组织登记注册超4000个。十年来,文艺志愿服务从常态化到规模化,从活动化到模式化,从初始化到制度化,指导和推动全国各地文艺志愿服务事业发展呈现新特点、取得新成效。

第二,发挥实践效能,全景式展现文艺志愿服务年度热点和主题活动。一是在推进制度化方面取得新成效。中国文联制定并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志愿服务的意见》。精心组织“时代风尚”与“四个100”先进典型推选。二是在推进模式化方面取得新提升。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工作会暨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工作部署推广会成功举办。《“文艺进万家 健康你我他”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项目模式工作手册》出版发行,为各地开展工作提供参考和有益借鉴。三是在推进“特别行动+特别节目”方面得到新扩展。圆满完成了“书写新时代雷锋故事”“与人民同行”“时代风尚”等志愿服务特别行动和特别节目录制等工作。四是将“做人的工作”和“推动文艺创作”有机结合取得新突破。2022年,文艺志愿服务配合乡村振兴战略,联动12个省(区、市)的14个重点县开展原创作品行动,创作了14首反映乡村振兴成果、城市品格风貌,凝聚群众认同的音乐作品。五是各级文联文艺志愿服务组织焕发新局面。

第三,注重学理阐释,明确提出中国文艺志愿服务事业整体发展趋势。2023年,文艺志愿服务将进一步推动更多文艺资源向基层倾斜,结合基层特点创新策划设计更多接地气、有活力、可持续的项目,推进项目“入乡随俗”。“文艺志愿服务篇”编撰也将加强理论研究和学理阐释,把快速发展的文艺志愿服务数量优势转变为不断增强的质量优势,以期为服务中国之治、创造美好生活作出更大贡献。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董阳 《人民日报》文艺部理论评论室主编、高级编辑

《202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为人们了解文化国情拓展了视野、加深了认识,由点及面、由表及里地刷新了认知。总结起来,我认为至少有两个特点:

一是内容专业。各分报告由该领域资深专家带领专业团队撰写,对年度重要作品、人物、活动、现象、思潮、趋势和观点进行了提纲挈领的盘点和梳理。可以说《报告》既是了解中国文艺发展现状的一份基本文献,也是当代文艺史书写的重要参考资料。

二是具有问题意识。《报告》在客观总结基础上,不回避问题。比如“舞蹈篇”,就提出“舞蹈综艺炫技有余,情感不及”“舞蹈研究理论有余,成效不彰”“舞蹈教育专业有余,内涵不足”等三大问题,并给出针对性的意见建议。看后不是感到更忧虑了,而是对舞蹈发展更有信心了,这说明行业敢于面对问题、努力是有方向的。我认为问题意识是这部报告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让其具有学术价值和智库价值的一个重要特点。

阅读《报告》过程中,我时常受到启发,促使我将这些年自己对文艺的观察进行联系和梳理。以电影为例,如今中国电影票房历史总榜前十位,只有一部《复仇者联盟4》是引进片,其余九部全是国产电影。正是在这样巨大的具有成长性的市场孕育下,国产电影诞生了《长津湖》这样的票房冠军,两部合计近百亿,单部票房58亿。尽管在技术应用、叙事经验和题材类型的丰富性上,国产电影还有差距,但从规模和速度看,形势可喜。其实不仅是电影,中国的网络文学、网络剧,已经从作品走出去,发展到平台走出去、生态走出去的阶段。中国文化艺术的前景,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说,“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希望能在接下来的《202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中看到新时代艺术强起来的更清晰足迹、更明确指向;希望新的《报告》能以新的文艺视野包容、鼓励、促进新的艺术创造,通过更可靠的总结、更有效的阐释,为进一步破解时代文艺“高峰”之问提供智慧支持。

涓涓细流,汇为江河

孙雪峰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作为在高校从事艺术教育和艺术研究的一名教师,我读完《202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认为其至少具有以下四个重要意义:

首先,有助于全面、深入理解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对艺术发展的新要求,深入领会培养什么人、为什么培养、怎么培养的问题,更加直接地指导高校的教书育人工作。

其次,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要对数据和现实动态有全方位的、准确的、细致而深入的把握。《报告》由中国文联组织编撰,对2022年中国艺术的重要活动、重要成果和重要探索作了详细记录、科学归纳和凝练总结,有助于我们及时把握各艺术门类的动态和现状。

再次,2022年9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新目录在“艺术学”门类下设置一个一级学科和六个专业学位,将 2011 年艺术学升门后的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五大学术型学科统统归拢为一个“艺术学”一级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对各艺术学科和门类有融通的理解,能寻找和发现各艺术学科、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架构起内在桥梁。从这个意义上讲,《报告》是艺术学研究的素材库,能够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科体系的话语构建。

最后,艺术学的研究需要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寻找规律,并作出富有前瞻性的规划和安排。《报告》的出版发布已经是第11年头,在每一年《报告》当中,我们可以概览中国艺术发展的宏观状态。路虽远,行则将至!《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从开始启动编撰到现在,涓涓细流汇为江河,在润物无声中为各艺术领域的工作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当代美术史学谱系

蒋文博 中国美协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美术篇”首席专家

《202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美术篇”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对年度美术发展的归纳梳理坚持全面准确客观的基本定位。“美术篇”整体梳理了2022年度美术领域的重大事件、重点创作、重要展览和最新理论成果,关注在新文科背景下美术教育的数字变革趋势、美术文化传播与科技媒介的融合转型态势。如以“运用美术语言进行历史叙事并凸显时代精神”为主线,从聚焦重大事件的图像表征、基于历史文脉的视觉叙事、围绕学科发展的融合重构三个层面,梳理美术界围绕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等重大主题展开的创作实践和学术研究工作,归纳总结艺术专业目录调整与美术学科发展、美术界培育“文艺两新”工作的繁花硕果、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语境中的美术观念与实践等传播传承工作,力图客观呈现年度美术发展全貌。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阐释“大美术”边界、范畴和方法的当代意义。一是对“人民”的概念进行梳理;二是进一步明确“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三是阐明“大美术”边界、范畴与方法,将“以人民为中心”的优秀美术创作、研究、教育和传播成果纳入写作。2022年,全国美术工作全面融合历史叙事与时代精神,呈现出鲜明的“大美术”发展趋势,内容涵盖架上美术、公共艺术、艺术设计、非遗转化、美术史论研究及批评实践、美术学科建设及教育实践、美术传播方式及媒介效应等层面。

三是遴选年度美术重大事件,建立重要文献索引,为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当代美术史学谱系奠定基础。“美术篇”集中介绍年度重点美术工作、现象和学术成果,总结经验做法,对现存问题进行分析,面向未来美术发展趋势,提出建设性解决方案。此外,建立了年度美术信息日常监测收集机制,通过不同信息渠道,汇总海内外中国美术工作的最新动态,整理索引条目,将数百条相关信息以附件形式分类刊发。


签发:杨晓雪

审核:张利国

责编:艾超南


延伸阅读:

《202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正式出版

喜讯:10位网友获赠《202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