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正文

《202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发布会专家发言摘编

2024-05-30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中国评协 收藏

《202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发布会现场

【编者按】5月22日,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出版社在中国文艺家之家组织举办《202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出版发布暨《2024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编撰工作启动会(点击查看)。会上,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戏剧篇”负责人陈涌泉,中国曲艺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曲艺篇”负责人杨发航,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舞蹈篇”负责人罗斌,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主任、“网络文艺篇”负责人郝向宏,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学部长、“电影篇”首席专家丁亚平,《中国社会科学报》主任编辑项江涛,梯田艺术教育书法教学总监冯军伟先后发言。现摘编七位专家发言,以飨读者。

《202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

2023年“戏剧篇”编撰特点

陈涌泉 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2023年《报告》“戏剧篇”特点如下:

一是全面覆盖、重点突出。“戏剧篇”分为“概貌与现象”“创作与演出”“理论与评论”“趋势与对策”四个方面,把2023年度有影响的戏剧现象、活动、展演、奖项、剧目、理论评论等全面纳入,特别是围绕最重要的节庆展演、演剧市场以及2023年度的代表性剧目等做了重点梳理。我们从“大戏剧观”出发,在代表性剧目部分,关注了戏曲、话剧、儿童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诸多戏剧门类的重点创作,特别是出于对歌剧、舞剧的戏剧性的重视,将其纳入大戏剧的整体框架,作了全景式展现。

二是评述结合,学理阐释。“戏剧篇”不满足于单纯、空泛地地描述现象,而是从专业视角展开学理分析,特别是第一部分“概貌与现象”总结了“行业态势:节庆展演与演剧市场的快速复苏”“审美风范:古典与现代兼容并蓄,传承与发展交相辉映”“人才培养:多措并举与深耕细分的新路径”“中外交流:文明互鉴使戏剧焕发新生机”等四个方面。第三部分“理论与评论”重点关注了现代戏曲学科的积极探索以及年度的热点争鸣,以期更好地总结经验、发现规律,提升《报告》的学术价值。

三是紧扣前沿,聚焦热点。“戏剧篇”密切关注业界新态势、新趋势。对于“新演艺空间”的兴起、科技赋能戏剧创作、跨界融合助力戏曲传播等新趋势,都做了具体描述。对于传统戏曲如何吸引年轻观众,特别是对以新国风沉浸式越剧《新龙门客栈》为代表的传统戏曲“破圈”现象做了重点关注和分析,以紧跟前沿热点、贴近时代发展。

四是直面问题,批评反思。在充分肯定戏剧行业取得重要成绩的同时,我们秉持高度的问题意识,不回避短板与矛盾,而是在“问题与建议”部分提出理论评论滞后、市场化程度偏低、戏剧生态有待优化等各类问题,展开实事求是的批评和反思。


2023年“曲艺篇”编撰特点

杨发航 中国曲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一是在谋篇布局上下功夫,让曲艺篇充分体现新时代曲艺工作在文化强国建设中的使命担当。在方向原则上,我们坚持导向性、专业性和权威性相结合,既体现2023年中国曲艺发展的新形势、新特征、新气象,探寻和把握曲艺艺术发展规律,又深入思考曲艺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尽量做到有态度地评判、有根据地分析、有温度地书写;在内容选择上,我们关注广大曲艺工作者在担当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实践中的典型现象、重要活动、热点事件,涌现出的新人和重要作品;在叙事表达上,我们把叙述与评论有机结合,融入上级有关部门的会议文件精神,客观、全面地展示2023年中国曲艺发展的状况、成就和特点。

二是在深挖价值上下功夫,让曲艺篇充分彰显曲艺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2023年,中国曲协以九次曲代会召开为新起点,发挥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启动语言类曲艺节目精品创作工程,引领带动各专业院团和广大曲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潜心创作。总体来看,2023年新创作品题材多元,各有亮点。现实题材创作占据主流,既有时代风貌的描摹,也有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同时,依托深厚的传统文化和丰富的地域文化创演的大量历史题材、革命题材作品也是近些年来曲艺创作的重点。

三是在推动传承发展上下功夫,让曲艺篇充分展现中华曲艺的独特审美与时代表达。我们在报告中增加了“传承与创新”部分。在关注各地方曲种存续、传承、传播的同时,更着重反映汲取传统曲艺中的美学元素,借助现代表现方式,开拓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曲艺之路。从传统书(曲)目的整理保存与传播创新、与时代同频共振新曲艺精品的打造到演出阵地的坚守与突破、人才的培养与扶持都显示出曲艺人在赓续中华文脉、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的文化自觉自信。我们既全面展示2023年曲艺发展全貌,又深入探讨观众迭代和审美观念变化给曲艺创作带来的新需求,还充分展现各级曲协组织和广大曲艺工作者敢于面对新问题、勇于接受新挑战的精神风貌和创新作为,让曲艺美学在新时代充分彰显自身价值,努力成为曲艺传承发展的“流量”元素。

“舞蹈篇”的三个关键词

罗斌 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

我和《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的缘分,要从2012年算起,至今已经十余年了。关于“舞蹈篇”的编撰工作,我概括为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答卷。2023年,中国舞蹈界认真学习、积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切实行动回应了人民期待、时代需求。以“一带一路”十周年为契机贯通文化交流之渠,以品牌赛事与展演活动为引领助力高水平发展,以社会与经济效益协同为支撑助推演出市场复苏,高精尖领域新人辈出、人才济济,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在热议中落地……成绩与问题并存,发展与挑战同在:舞蹈繁荣景象下潜藏着泡沫化的隐忧、舞蹈理论评论缺乏真正的批评精神、舞蹈人才培养同质化内卷等问题,舞蹈分报告的撰写者也看在眼里、记在心头、诉诸笔端。

第二个关键词:变迁。《中国艺术发展报告》见证了新时代的文艺发展。翻阅厚厚的一摞,我对“舞蹈篇”的变化体会颇深。想起茅慧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记录即不朽!”回首这十几年,不过弹指一挥间,时间果真是最大的魔法,在“迎来送往”中,有些告别像清风拂过、细水流经,许多熟悉的人事物不着痕迹、悄无声息地远去,舞蹈也不例外。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映入新时代眼帘的更多是日新月异,一帧帧徐徐展开,一幕幕向我们走来:比如顶尖舞者、培青计划,比如《舞蹈风暴》《“舞千年”奇妙游》《这就是街舞》,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骑兵》《天路》《咏春》《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等等,一大波儿创新的舞蹈平台应运而生,一茬茬优秀的舞者茁壮成长,一部部具有“高峰品相”的舞蹈作品横空出世,中国舞蹈人以勇于创新的实践和富于创造的艺术才华,交出了新时代的成绩单,而“舞蹈篇”也从“记录即不朽”的层面反映了新时代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

第三个关键词:文献。《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作为反映和分析中国艺术发展的重要文献,好比记录时辰的刻漏,书写历史的竹简。每一期《报告》出炉,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公开张榜的重要时刻:宣布中国舞蹈的年度得失、远眺舞蹈艺术的未来之路!每一期《报告》的出版和发布,通常伴以学术讨论和政策建议,意味着我们这一年又驾着舞蹈艺术这辆马车向前迈出了一步,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步。回头再看这十几年、十来步,却已经有了“骐骥一跃”所不能及的跨度,这是作为《报告》参与者最足欣慰之处。


奋力书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网络文艺新篇章

郝向宏 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主任

2019年《中国艺术发展报告》首次增设“网络文艺篇”,以年度报告形式梳理和把握网络文艺的发展状况和发展趋势,为社会各界观察网络文艺发展提供了重要视角和方式,体现了新时代网络文艺发展的形势和成果。今年将开展的中宣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增设“网络文艺”门类,评选范围包含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电影、微短剧、网络纪录片、网络动画片、网络综艺7种新兴艺术形态。尽管一些全国性文艺奖项,像中国电视金鹰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已将网络剧纳入评选范围,但将网络文艺作为一个独立门类整体纳入全国性评奖还是第一次,这充分表明了网络文艺在中国文艺发展总体格局中日益占据的重要地位和承担的重要作用。

今日之中国,一头连着深厚悠远的历史,一头通向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在经济、科技、文化深度融合下,互联网、人工智能对文化产品的创造和传播起到重要作用。应用全息影像、虚拟触摸等还原历史场景,以科技手段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和力;非遗技艺衍生文创“潮品”,以现代审美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力。从《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的惊艳刷屏,到《觉醒年代》《三体》的海外热播,彰显东方美学、饱蘸中国精神的文艺作品引发海内外观众的共情共鸣;从“文博热”火爆、“国潮风”劲吹,到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文旅融合的迭代升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彩出新,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网络文艺让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气象。

未来,“人工智能+”将加速文艺“百花竞放”,要以守正创新的锐气和正气,抓住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大力开展网络文艺主题实践活动;充分运用网络文艺平台加强短视频精品创作服务;建立文艺资源数字化行业协同机制, 加快文艺数据要素建设;切实做好全媒体条件下新文艺产品版权保护。充分发挥网络文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优势,用新技术新媒介为文艺创作赋能增效,热情抒写新征程上奋楫扬帆的“中国故事”,在高质量发展中让社会进步的“正能量”凝聚、澎湃网络空间的“大流量”,成为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增强民族精神力量的重要一翼。


2023年中国电影:多脉交汇与电影高质量发展

丁亚平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学部长,北京电影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2023年中国电影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中国电影发展指明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深刻、论述丰富,明确了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路线图。电影界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电影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担负新的电影文化使命,不断创作推出高质量的优秀影片。第二,电影产业快速复苏。2023年,中国共生产影片971部,其中故事影片792部,共吸引近13亿观众走进电影院,全年共产出票房约550亿元,约合77亿美元,稳居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此外,2023年度全国电影总票房前十均为国产片。这些数据显示出中国电影产业快速复苏的总体性,体现出中国电影的坚韧性、灵活性与丰富性。第三,现实题材电影大放异彩。2023年中国电影的创作景观根植于现实的土壤里,“真实”作为一种核心话语勾勒出现实题材的电影风景。真实事件或真实人物作为“前文本”,显示出现实主义的回归。《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八角笼中》《保你平安》《三大队》《学爸》《热搜》《年会不能停!》等众多影片,积极关注社会热点,深度回应现实关切,实现了既有厚度又有温度的现实关怀。第四,彰显“文化传承发展”的影片引人注目。纵观2023年中国电影的创作谱系,“传统文化”是重要的年度关键词。从年初的《满江红》《深海》到暑期档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长安三万里》,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电影中实现现代转化的生动注脚,体现出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无限魅力,呈现出当代视角的多维观照与美学世界的创造性转化。第五,新生代电影力量蓬勃成长。2023年,苏亮、申奥、戴墨、董润年、魏书钧、麻赢心、乔思雪等新生代电影作者脱颖而出,他们大多是“85后”和“90后”,电影作品的类型多种多样,关注视角多元,各有风格,表现出新生代电影力量的突破与创新,为中国电影繁荣发展注入全新动力。第六,彰显电影创新的多元走向。纵观年度票房榜前列,与短视频平台的电影宣发密不可分,“模仿”“爆梗”“二创”等共同助力电影的传播,成功打造了多个爆款,为电影创新发展汇聚多元力量。


阅读《报告》的三点感受

项江涛 《中国社会科学报》主任编辑

《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不仅被作为部分高校教学教材,也是与媒体相关的重要学习资料。它具有独特的系统性、原创性、专业性、权威性。2023年的《报告》同样延续了这一优秀传统,着眼于文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使命,详细梳理了艺术领域各行业在新时代发展的成就、重点、亮点,理论探索和趋势预判。通读2023年《报告》,我想谈三点感受。

一是艺术领域的新气象,为推动艺术创新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提供了实证。比如,在戏曲方面,“为一场演出,奔赴一座城”成为文旅消费的新潮流。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景点、商业空间、城市街区探索“演出+”潮流,实现“破圈”效应。艺术与技术结合让传统戏曲呈现出崭新意趣。如,陈立君和李云霄的CP组合,在古董钟表博物馆咖啡馆中上演老戏《陈三五娘》。这些作品将典雅的梨园戏古韵与时尚新潮的沉浸式演出进行融合,体现出传统戏曲的极简之美,体现了梨园戏“最古典也可以最现代”的特质。

二是现实题材创作势头强劲,体现深厚人文关切。戏曲、影视、美术等艺术门类涌现不少佳作。比如,美术领域更加注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采风创作,既有组织化的“下生活”,也有美术家个体自觉地进入时代现场。值得一提的是对儿童文艺创作的重视。比如,儿童剧出现了《放飞的天空》《摘星星的孩子》等,中国美协启动了“儿童图画书创作100”项目。艺术家积极投身美育工程,体现深厚人文关切。

三是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成效可喜。比如,在戏曲学科建设、影视学构建、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建设等方面,学者都有深入探索和讨论。尤其是《中国文艺评论》杂志聚焦问题意识、导向意识、主题意识,做了很多精彩的选题策划。

《中国艺术发展报告》将一年里的亮点、闪光点串联起来、呈现出来、传播开来,惠泽艺苑,功莫大焉。

《中国艺术发展报告》为“文艺两新”提供了价值引领和行业指引

冯军伟 梯田艺术教育书法教学总监

2023年《报告》对“文艺两新”有三方面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文艺两新”发展策略的制定。艺术行业发展策略的制定需要依托翔实数据和深入分析。《报告》为我们提供了艺术政策、产业环境、消费市场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有助于我们紧跟行业动态,了解行业发展脉搏。《报告》中的政策分析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国家艺术发展走向;对产业环境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对艺术市场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产业链上下游的变化,以及各艺术门类的市场表现。以书法教育为例,针对《报告》中提出的“书法教师稀缺,师资力量仍然匮乏”的问题,我们“文艺两新”中的书法从业者大有可为,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社会上的书法从业者进校讲学。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办校外书法教育机构等途径对学校书法教育进行补充。在数字化和融媒体的时代背景下,还可以将书法教学数字化,通过开发线上课堂进行推广普及,解决师资力量匮乏和教育资源分布不平衡的问题。

二是为“文艺两新”的艺术创作提供指导。《报告》认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应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强调守正创新、提升艺术质量等,为“文艺两新”艺术创作指明了方向。通过分析《报告》中的优秀案例和发展趋势,“文艺两新”工作者可以找到自身业务的突破口,不断提高创作水平和审美品位,为繁荣发展文艺事业贡献“文艺两新”的力量。

三是让“文艺两新”感受到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报告》对新文艺组织和新文艺群体的关注,既体现在创作成果的充分展示,也体现在独特价值的深入挖掘。通过《报告》的展示,“文艺两新”的创作成果得到了广泛认可,价值得到了较好体现。这有助于提升“文艺两新”的社会地位,激发创作活力,促进健康发展。


签发:袁正领

审核:张利国

责编:艾超南


延伸阅读:

《202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正式出版

《202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总论篇

《2023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系列视频合集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