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家协会
报告主持人:王 瑶
报告负责人:王郑生
首席专家 :李树峰
专家组成员:朱 炯 陈 瑾 张希红 陈 静 柴 选 高 扬 晋永权 李 波 徐 静 曹 旭 曾 璜
执 笔 人:朱 炯 陈 瑾
统 稿:赵 倩
2014年7月4日,“中国梦”主题影像公益广告作品展在北京中国文艺家之家展览馆开幕。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等参观展览。 陈黎明 摄
总体上看,2014年度中国摄影艺术发展呈现了以下基本面貌:
1.以“中国梦”为主题的影像创作和展示活动影响深远。
2014年伊始,中国摄协在《中国摄影报》1版首创并每期刊发“中国梦”影像公益广告,首次用摄影形式广泛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一年来,“中国梦”主题影像公益广告作品,除在中国摄协所属媒体宣传外,首都机场T3航站楼、北京西客站、北京地铁、北京南站高铁动车、北京前门大栅栏、玉渊潭公园,以及人民日报多媒体展示屏、新华社“新华影廊”等全国多个地区的公共场所都进行了展示,并已陆续在世界多个国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传播。
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追梦足迹”主题影展、“中国人 中国梦”摄影艺术展、“中国梦——人民生活与社会变迁”展览、库布其“沙漠绿洲中国梦”展览等各富特色,传播广泛。“中国梦”主题摄影创作,成为最受摄影界关注的内容之一。
2.中国摄影界持续进行影像志愿服务面向基层,心系人民,继承传统,在服务管理、服务于基层文化建设方面都获得了提升。
2014年5月6日至9日,中国摄协成立以来召开的第一次基层工作交流会在山东东营举行。
2014年11月1日至2日,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摄协组成的文艺志愿服务团,继宁夏摄影扶持项目后,又在贵州省都匀市举办了摄影与社会实践讲座。
2014年,越来越多的摄影人深入到人民中,为各地群众拍摄“全家福”,将温暖送到千家万户,第四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展出的不少作品就是志愿服务的成果。中国摄协摄影教育委员会发起了面向“摄影曙光学校”的“一人一台相机”认捐活动。
3.影像历史考证、梳理、研究蔚然成风,影像财富多层次开发,促进反思,警示历史不能忘却,也促进影像历史的文化价值得以提升。
2014年6月5日,“往事散记——袁毅平摄影回顾展”在中国摄影展览馆开幕。中国文联文艺资源中心携手中国摄协推出的袁毅平摄影数字艺术馆,是中华文艺人才信息数据库推出的第一个具有系统资料的艺术家数字艺术馆。
顾棣从事摄影70周年特别展,简庆福“光影无垠”回顾展,徐肖冰、侯波纪念馆开馆等事件表明,对老一辈摄影家影像的梳理和研究蔚然成风,对2014年辞世的张祖道、孟昭瑞、杜修贤等前辈的影像梳理也成为公共关注的话题。中国摄协编辑出版的“中国摄影文丛”也进行了袁毅平、林少忠等摄影名家的专题研究。
第10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主打“再造奇遇——中国当代摄影十年实践”展览,对中国当代摄影的十年进行总结。北京国际摄影周举办“华赛十年:国际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回顾展”,对中国新闻摄影进行了回顾。
在世界摄影历史的领域,美国乔治·伊斯曼国际摄影和电影博物馆影像收藏展在京展出。北京国际摄影周举办了“触摸经典——175+175·世界摄影大师原作展”、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乘物游心——1839-2014直接摄影原作展”,并出版展览画册,以国际标准来呈现中国对世界摄影史的认知与研究。
在摄影图书出版领域,《中国摄影史:中国摄影师1844-1879》《风景摄影史》《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影像历史文化的价值在较为广泛的社会范围中得到了提升。
2014年3月12日,“历史不容忘却:影像的占领——1894至1945日本对华影像采集研究”在中国摄影展览馆开幕。在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设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大背景下举办此展览,意义重大。
4.首个国家摄影专项基金设立,为培养人才、推介佳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2014年7月31日,首个国家级摄影专项基金正式设立。该基金为全国性公募基金,将资助国家级重大摄影文化项目,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摄影家、理论家、评论家,资助重要摄影出版物,资助优秀摄影作品创作、典藏、展览展示,资助对外摄影文化艺术交流、群众摄影培训及促进摄影发展繁荣的其他文化项目等。
5.摄影版权备受关注,限量鉴证创新服务。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数据表明,微博用图侵权成为网络十大版权侵权话题。国家版权局发布的数据表明,2013年全国版权登记数量最多的是摄影作品。
2014年,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开展了摄影作品限量鉴证业务,为每幅经过鉴证的限量作品提供防伪标志等服务,并将其收入“中国摄影优秀作品数据库”,给予50年版权保护。中国摄协会员李志良获颁第一份摄影作品限量发行鉴证书。在第五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上,限量鉴证版摄影作品首次参展便成为热点,总成交额达102.95万元。
6.面向青年摄影群体,打造多个新的专业平台。
201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首次专门针对45岁以下的“美术、书法、摄影艺术创作人才”设立资助项目。
2014年11月14日至19日,首届世界大学生摄影展在江西上饶举办,此间评出的世界大学生摄影“金驹奖”,是国家级最高艺术奖项之一,也是我国首次面向国内外大学生的一项国际性摄影赛事。
中国摄影画廊开幕首展“致青春——2014高校摄影专业毕业生邀请展”、第二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采用导师制,首届“徐肖冰杯”中国大学生摄影双年展登场亮相,腾讯网青年摄影师激励计划,新浪网大学生摄影工作坊,华辰影像艺术品收藏人才成长计划等举措,都在不遗余力为在校大学生搭建更多更好的摄影专业平台。
2014年,中国摄协、北京电影学院专门开班,面向少数民族地区招收30名摄影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艺术教育界尚属首次。
7.摄影作品得到更多公众关注,引发业界更多思考。
2014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京会见《我从新疆来》作者、中国摄协会员库尔班江·赛买提和书中人物代表,引发社会各界关注。
8.影像市场稳步发展,海外目光锁定中国影像的同时,中国摄影画廊集体走出国门。
2014年,影像艺术品拍卖在中国出现整体上升的趋势,年成交额近亿元。
2014年9月5日至7日举办的上海艺术影像展让全球的藏家了解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品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当代影像艺术品在中国的认知度和收藏。
中国摄影画廊集体走出国门,参加了世界上几乎所有著名的画廊博览会,这是过去从未有过的,也是2014年中国摄影界特别突出的一个特点。
9.国际交流立足宣传中国形象。
摄影在对外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梦想·记忆——中国民生35年之变迁”摄影展在摩纳哥展出,摩纳哥总理米歇尔·罗杰称赞展览加深了摩中两国人民的友谊。2014年4月7日,“中国摄影家眼中的纳米比亚”摄影展在中国摄影展览馆开幕,来华访问的纳米比亚总理哈格·根哥布一行到场观展。
8月19日,中国摄协首次利用网络,面向全世界征集这一天摄影家们拍摄的作品,以此纪念摄影术发明175周年。
此外,“中国人眼中的阿拉伯”摄影展、“中国摄影家眼中的坦桑尼亚”、“美丽中国”世界摄影巡回展等也各具特色。
10.中国摄影人在国外获奖。
越来越多的中国摄影人走进国际重要摄影赛事并获奖。在索尼世界摄影奖评选中,陈利的摄影作品《古城听雨》获得公开赛世界总冠军,同时荣获该赛事唯一的年度摄影师称号,这也是中国摄影人首次获得该奖项。
创新与突破
新闻摄影获得更多发展空间
在新媒体环境中,新闻摄影行业处于冰火两重天的境况。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以纸媒为核心媒体产品的报业集团、新闻传播集团、出版机构在步履艰难地寻找出路。我们可以看到,有的报业集团对一些曾经创下过辉煌历史的报纸和杂志宣布休刊或停刊,如上海文广集团、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等机构的《新闻晚报》《竞报》《心理月刊》等,都倒在了媒体转型的探索之路上。一直在坚持的众多纸媒,由于广告量的下滑,版面也相应减少,这些都直接消减了对新闻摄影照片的需求。
另一方面报业集团也在积极地开拓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数字版新闻传播产品。上海报业集团改革的第一个成果——新媒体产品“澎湃新闻”,主要针对手机等移动客户端,一个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新闻价值传承的结合,立志打造“专注时政与思想”的媒体开放平台。“澎湃新闻”自2014年7月上线以来,不仅在移动客户端迅速获得了大众的接纳,也在门户网站等互联网平台上被广泛转载,成为了原创新闻的重要生产方。“澎湃新闻”是从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创办年轻的财经类综合性日报《东方早报》出发的,以同一采访团队,不同采编方式,以“新闻与思想最大的平台”为口号而打造的具有原创性、互动性的新媒体政经类新闻产品。
新闻摄影的生产也由之带来了挑战。首选摄影主体,已由专业摄影师扩展到了普通民众。每一个人既是新闻的传播者、接收者,也是生产者。APP软件的丰富,让摄影变得精彩了许多。比如,google、cinemagram、ios软件,让静态摄影有了局部动态或全部动态的更多新颖变化。
手机摄影作品在世界级新闻摄影比赛中崭露头角,并引发关注,再一次印证了移动互联时代对人们生活方式改变的深远影响。澎湃新闻含有新闻的追问和跟踪功能,是“中国第一个新闻问答产品”,通过与读者的互动,分辨真相和谣言,并将核实结果实时更新。“澎湃”(The Paper),在创造一种原创性、互动性新闻,提供移动阅读,探索新媒体语境中媒体盈利模式。在澎湃新闻中,所有的新闻信息都配有图片,这是新媒体新闻与纸媒最大的不同。借助新媒体,新闻摄影照片作为产品,其需求量成几何增长速度增加。《新周刊》杂志社主持的中国年度新锐榜,《东方早报》和“澎湃新闻”双双入围,分别获得年度报纸提名与年度新媒体提名。
特色与亮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催生下的新媒体呈现井喷式发展
随着移动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大规模普及,传媒正向移动互联新时代迈进。包括网站、微博、APP、微信、二维码等在内的各类新媒体以免费、简约的传播,互动性、及时性和信息扁平化流动等特点,迅速占领了大众的传播领域。有的新媒体利用互联网实现了良性运营。
2014年,似乎微信这个“新媒体”突然取代了微博,出现井喷的态势。2013年还抱着它是一个新事物的观望态度,而如今每天不刷几下朋友圈,似乎就要被朋友们抛弃一般,惴惴不安。摄影圈人士悄然进入了您的手机公众号,每天时不时地推送着消息……
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新媒体各有特点:
有的专注手机摄影领域,致力于挖掘全球优质手机摄影作品,主要展示移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的影像生活方式,是目前国内人气最高的手机影像媒体。比如,目前国内人气最高的手机影像媒体“光影流行地”,汇聚了一批优秀的手机摄影师,追踪新闻热点并推出影像专题,应景节假日举办手机摄影比赛。有的注重摄影评论、摄影史、展览推介等相关理论内容,比如“海杰视界观”。有的探索艺术互动,比如“荒谬之王”就与受众一起创造了“灵魂游戏”(参与的办法是朗诵你喜欢的诗歌并用较好的录音设备录制,在59秒之内发送到马良的邮箱,随信附上诗歌作者、朗诵者及所在城市、职业。微信平台会选择性播出)、“老掉牙的时光机问答”(提问“如果获得了一次穿梭于时间的机会,可以回到过去或者进入未来的某个时间生活一天,你会怎么选择?”等问题,选择性地公布参与者的回答截图)等互动形式。有的注重推介对摄影的体悟和思考,比如“闫璐的摄影公众号”,以书信的形式对受众自己的摄影思维娓娓道来,不疾不徐,让人如沐春风,可谓摄影新媒体里的小清新,每则书信大多五六百字,道理浅显易懂,但是每个关于摄影的思想都让人受启发。
还有一些是摄影类媒体开发的微信公众号,例如《大众摄影》《摄影之友》《摄影世界》《影像视觉》杂志,《中国摄影报》属于传统媒体开辟的新媒体平台;还有腾讯《活着》等属于网络媒体开辟的移动终端媒体。
2014年通过新媒体这个载体,“众筹”一词被广泛应用。“众筹”翻译自国外crowdfunding一词,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由发起人、跟投人、平台构成,具有低门槛、多样性、依靠大众力量、注重创意的特征,是指一种向群众募资,以支持发起的个人或组织的行为。一般而言是通过网络上的平台联结起赞助者与提案者。群众募资被用来支持各种活动,包含灾害重建、民间集资、竞选活动、创业募资、艺术创作、自由软件、设计发明、科学研究以及公共专案等。Massolution研究报告指出,2013年全球总募集资金已达51亿美元,其中90%集中在欧美市场。世界银行报告更预测2025年总金额将突破960亿美元,亚洲占比将大幅成长。
中国摄影界的众筹时代也在世界潮流的发展下向大众走来。以聚集年轻人为主的“追梦网”(点击查看)为例,安徽巢湖大学大四学生(网名“鸽群飞过童年滋味”)爱好摄影,毕业前想以一次摄影展告别校园时代,于是发起了名为“毕业摄影展”、筹款目标为1000元的众筹,并成功筹集到1125元(30次支持),圆了自己的小小梦想。这位同学给支持者的回报是:1.主题系列明信片三套(30张),捐助者可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系列;2.祁门红茶一包;3.四年精心整理的摄影教程电子文档一份。更多的摄影人则通过众筹为自己的创作及画册出版筹资。
思潮与新作
摄影在两条平行的影像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
2014年互联网是建构世界的综合平台,从政治、经济到文化的整个社会生活,都在运用、依赖互联网进行着运转。中国经过了十多年数字影像技术的发展,促使摄影在两条平行的影像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进:一条为主线,即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影像发展,在2014年,无论是侧重传播价值的影像,还是艺术价值的影像,都更大程度上探索和实践着数字影像在移动互联网上的新表现空间。另一条相对立的线条,则是在数字化时代,采用传统影像工艺,探寻银盐等旧视觉体系的新时代审美表达。这一道路,与其说是坚守传统银盐影像的视觉体系,不如说是用传统的影像操作方式来对抗和反思被新时代体系所牺牲掉的摄影可贵的品质。
2014年的有影响力的新作品,恰恰是在移动互联网媒介和数字影像创作的可能性方面进行了有意义的尝试甚至突破。
新闻摄影的现状,以官方主流媒体和市场化运作的地方媒体并存的局面,而新闻摄影通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改革,无论是哪家报纸都视新闻摄影为重头,图文并重、图文并茂已在今天的报纸版面上蔚然成风,随着中国报业良性发展与竞争,一批以市场化为目标的都市类报纸孕育而出,它对传统主流报纸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些子报灵活多样的管理机制为新闻摄影记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在艺术摄影领域,刘铮的《自拍selfie》系列作品因其创作手法、影像内容涉及隐私等话题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自拍Selfie》是艺术家刘铮在移动互联网中发起的摄影自拍项目。《自拍Selfie》这个项目,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条件和中国越来越开放的文化环境,以艺术的名义和方式,在普通人的表达、传播、交流、行动等方面,摸索着新的可能性。越来越多的参与者们,组成、推动、创造和改变着这个项目,艺术家刘铮则是模式的最初设计者和项目的目前管理者。
戴翔的作品《清明上河图·2013》荣获连州国际摄影大展“新摄影”年度大奖。这幅长卷作品从开始构思到制作完成,前后经历了两年半的时间,基本上是以宋本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结构为蓝本,但对原画的人物和事件进行了全面改编,他的创作基础仍然立足在当下,以现实为依托,置换时间与空间以及文化上的界限,将当下社会的典型性事件进行了一些戏剧性摆拍并置入其中。
摄影师刘涛《遗失在街边的“幽默”》,是银盐时代人文主义摄影的典型风格,注重对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观察,神奇地捕捉到戏剧化幽默的瞬间来呈现时代与中国社会的风貌。这组作品在年初获得三影堂摄影入围奖,参与了展览,但是它却是在后来参加色影无忌新锐摄影师比赛的过程中,经过互联网的传播,将作者的个人身份“抄表工”作为背景资讯,而一举成为网络上的红人。
借由传统影像手段来获取主动权,而进行关于当代话题、当下人的处境的影像表达,也是很多年轻摄影师所积极探索的。比如,张克纯《北流活活》,2014年获得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发现大奖,第十届中国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评委会特别奖,第二届中国摄影年度排行榜上榜;黎朗的作品《父亲》,荣获第十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评委会特别奖;三影堂摄影大奖获得者朱岚清的作品《家乡书》。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加)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