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7日,“微时代现实主义文艺样态与路向”全国青年工作坊暨京津冀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在首都师范大学举行。本次活动由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微时代’文艺批评研究”课题组、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美学与艺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网络文学研究论坛主办。来自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苏州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十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六十余位师生参与了本次活动。
本次工作坊及学术研讨会以“微时代现实主义文艺样态与路向”为主题,由中国文艺评论(首都师范大学)基地主任、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院长王德胜教授策划并致辞,《中国文学批评》《光明日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图书评论》等多家单位担任学术支持。与会者围绕“微时代”现实主义文艺的特征和转型、现实主义文艺与文化传承、网络文艺与现实主义文艺新样态、“微时代”现实主义文艺批评,以及人工智能与现实主义文艺批评等论题发表了精彩的见解。会议现场同时为获优秀论文奖的论文作者颁发了证书。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杨宇静指出,80年代中国科幻电影经历了从“现实主义科幻”到真正“科幻现实主义”的转变。“现实主义科幻”本质是对现实的科幻化呈现,并没有展开根植于现实的深入反思,“科幻现实主义”则真正呈现出了对当下的强烈关切和对未来的焦虑。
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师韦昊昱认为,在21世纪中国微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性地展现中国文艺独特价值与魅力是传承传统文化的关键,陈辉教授的水墨作品将微时代的现实生活与一系列宏大命题紧密勾连,为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守正创新提供了启示。
河北师范大学王亚芹教授指出,网络微短剧作为“新心理现实主义”这种形态,虽然超越了传统现实主义,进而追求情感共鸣与沉浸体验,但是同时也导致非理性情绪泛滥、“自恋式”的个体镜像建构,以及对平滑审美的刻意迎合的可能,实质上反映出的是一种自我匮乏的“数字精神危机”。
苏州大学传播学院邓剑以游戏研究为题,探讨了游戏批评作为新兴学术领域的重要性,对批判现实主义的游戏批评与现实主义游戏作了阐述,认为当前游戏批评肩负学术深化、现实关切及推动国产游戏进步等多重任务。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李超对比了卢卡奇与威廉斯现实主义文学观的相似与差异,指出二者均强调现实主义的动态性、整体性和实践性,但具体内涵同中有异、各有侧重。
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博士后王雪阐述了“微时代”背景下现实主义舞蹈评论向微舞评范式转变的趋势,指出微舞评在今天的重要价值,倡导现实主义微舞评应以批判性、真诚性、人文关怀为导向,克服仅停留于感官享受、脱离舞蹈实质与感性理性失衡的局限。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学院张跣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邵燕君教授、南开大学文学院周志强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李松睿副研究员对上述发言进行了评议,他们指出对微时代现实主义文艺的研究需要牢牢扎根现实主义概念,对文学研究与文学创作“创作论”,“现实主义科幻”与“科幻现实主义”的区别进行了辨析,并提出了“现实向”等概念,以此理解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网络文学创作,他们重申了“游戏时代”的概念,指出这一概念绝不等同于游戏的流行,而是游戏在诸如文艺等领域所产生的广泛影响。
京津冀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上,冯鹤雪等十七位同学分别就微时代的网络文学、网络微短剧、动画漫画等与现实主义相关的问题进行发言。周志强、李松睿、邓剑、徐海龙、杨光、王亚芹分别就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及论述、“微时代”现实主义的存在方式等问题进行了细致而到位的点评。
本次工作坊聚焦微时代现实主义文艺样态与路向的诸多问题,以青年学者和研究生的发言为主体,探讨了微时代现实主义文艺研究的诸多前沿问题,为深入理解和应对微时代的文艺变革提供了有益的思考与启示。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