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正文

建成文化强国:中国影视如何更好担当责任与使命

2024-11-14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骁妍 收藏

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为深入学习领会此次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传媒大学建校70周年之际给全体师生的重要回信精神,11月6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传媒大学科学研究处、戏剧影视学院、艺术研究院、学术平台发展中心、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联合承办的“建成文化强国:中国影视的责任与使命”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来自中宣部电影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部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的领导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文联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与会,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文化强国进程中中国影视高质量发展创新研究”课题,对中国影视如何更好助推文化强国建设展开深入研讨。

现场专家学者合影(图片来源:“中国传媒大学”微信公号)

当下亟须探索文化强国视域下,中国影视生态格局动态发展的可能性

“文化强国,影视何为?”课题组首席专家、中国传媒大学传媒艺术与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国涛在做项目进展情况汇报时表示,课题组历时三年集团队之力的研究实践和研究报告是围绕着这八个字展开的。这事实上也正是与会专家聚焦的核心。

“做强优质内容、做强融合传播、做强技术引领、做强安全保障。”以国家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近日在相关会议上强调在建设文化强国进程中要强化四个“做强”为出发点,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党委书记、主任祝燕南指出,推动影视文化在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和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不仅仅是影视作品质量提升的问题,更需要进行全系统的改造。四个“做强”既是链条性梳理,又是全维度观察。要推动系统谋划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摸清底数,找准问题,明确方向,扎实推进,力求成果。

对于影视生态、动态的关注,是中国视协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智锋强调的重点。在胡智锋看来,无论传统影视还是当下短视频、微短剧等新艺术样态,亟须探索文化强国视域下,中国影视生态格局动态发展的可能性。首先要增加锐度,要对文化强国进程中中国影视生态格局的动态和变化保持敏锐关注,把握规律和要点,思考应对策略,考虑技术发展、媒介发展、观众生活和文化消费惯性培育及其变化;其次要打开广度,中国影视作为世界影视格局的一部分,与世界影视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的,世界的变化、全球影视发展潮流与中国影视的发展密切关联,研究中要在广度上花精力;同时要挖掘深度,突出对核心观点的提炼,突出独特的观察与独特的立论。

“无论是文化强国建设还是影视强国建设,不只是一个行业自身发展的事,而是需要结合国家文化发展的大战略,以及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来谈相关问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表示,“以电影来说,电影的评价体系就不仅仅涉及电影评论层面,它与整个社会评价体系相关,包括电影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及其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精神价值、国际传播价值,等等。学术研究需要关联性思维,我们不能只局限于自己的领域,而要通过关联、开放、包容扩大发展空间,让自身的学术机体更加强壮且有内在的生命力”。

面对前所未有巨变年代的新竞争格局,中国电影产业如何更好发展?中宣部国家电影局创作处处长高山给出三点思考。一是泛影像时代如何确立电影作为高精尖影像的地位。在他看来,应该从文化动力和科技赋能两方面入手来实现。二是相较于电影的其他属性,应该更加重视电影作为公共媒介的属性。以近两年被总结并一再被检验的电影卖座公式“社会话题+情绪价值”为例,高山认为正是因为其切中了电影的公共媒介属性。创作上讲共情,实际上正是追求作品的公共媒介价值。三是主流电影如何与时俱进。他指出,这些年主流电影创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如何以更加符合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的方式打造样板和标杆,还需要持续思考,继续努力。

北京电影学院研究生院院长王海洲表示,中国的崛起改变了近代以来的世界格局,由于东西方哲学观念的不同,西方有时对中国的认知还是有偏差。时代赋予了文化特别重要的责任,包括向世界阐释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等。影视作品承担着塑造国家形象的责任,如何通过各种路径机制和人才战略等方面努力进一步推动更多优质作品的诞生是核心与关键。

由于对资本有着天然的依赖性,电影成为高风险、资本密集型和分值收益型行业,使得资本成为电影产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由此出发,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影视系主任邱章红从影视经济学的角度强调应重视资本作为影视发展驱动力的相关问题。他表示,目前我国在电影技术、市场、创意等方面并不落后,但投资机制相对局限,应从经历了垂直投资、平行投资、立体投资、虚拟投资四个阶段的美国影视投资机制等类似经验中获得相应发展借鉴和启发。

要在“老赛道”上稳步前进,更要在“新赛道”上寻求突破

“微短剧、短视频这个新赛道,我们作为研究者必须高度重视了!”正如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副主任、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戴清在主持专家研讨环节下半场时所言,新老赛道的健康生态和协调发展无疑是中国影视业当下需直面的时代新课题。

“‘影视’是一个包含了电影和电视剧的传统称呼,它显然已经涵盖不了当下的视听艺术内容,或许未来这一称呼会发生变化,或被赋予新的内容和定义。融合是未来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不论学术研究还是产业实践,它的背后是一整个生态,生态一定不是孤立的而是融合的。”《当代电影》主编、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皇甫宜川从“融合”和“数据”两方面指出,电影在未来的变化、发展走向与剧集、短视频等形态的发展都有必然联系,未来还可以从融合的角度对当代观众以及影视创作人才开展整体研究。

“两个没打通”是《电影艺术》主编、中国文联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谭政直言不讳的中国电影当下面临的问题。即一是海外市场没打通。在他看来这一直是我们的短板,相较于国外一些电影公司对海外收入的重视,中国的很多电影公司对于海外收入的重视程度不够,未来有待提升。二是与新媒体没打通,中国的流媒体平台多是由新的科技公司发展而来,传统电影公司与流媒体打通很不够,只有打通了才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主任、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晶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分析了实践性、产业性思考对于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从电视和电视剧在诸多媒介形式中凸显其艺术性这一审美维度出发,他认为,虽然短视频等其他视听样态可能在市场上暂时拥有许多流量红利等,但如果没有艺术作为根基则很难站得住脚。他希望影视研究及学科建设未来能有更系统的美学层面的建构。

“建设文化强国,一方面要在‘老赛道’上往前走,目前我国在传统电影院线等领域发展速度非常快,传统赛道上要稳步前进;另一方面要在‘新赛道’上寻求新突破。”直言自己对于微短剧兴趣颇浓的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王廷信表示,“短视频、微短剧等新兴事物不可小觑,观众的需求与内容选择应引起重视,要积极转变思路发掘新赛道,在文化强国建设中找到新的发展与突破点”。

在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司若看来,对于影视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来说,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关注两侧关系,对于把握影视高质量发展的整体运行机制十分重要。面对当下的新视听、新局面,找出真问题,研究真问题,是作为研究者应当肩负的责任。

“三个聚焦”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顾亚奇概括的影视高质量发展助推文化强国建设的着力点。一是聚焦机制。制约中国影视高质量发展的内容问题是浮在表面的,最大的问题是机制问题。二是聚焦融合,近几年谈到媒介深度融合,主要是指新闻传播领域,事实上影视艺术领域的融合没有打通,主要是三大板块,电影、主流媒体电视、网络视听。不能瞧不起短视频和微短剧,它们是新质生产力的一种样态。三是聚焦标准。比如什么样的作品算是高质量的?“精品”的国际标准是什么?从哪些领域、如何衡量标准的提高?这些问题都是有待深度研究的突破点。

西北大学西安电影学院院长张阿利表示,在建成文化强国的过程中,中国影视必须面对新机制,面对新质生产力,借助影视新力量,重构新格局,我们面临着新技术、新产业、新格局、新未来、新人才、新教育、新的专业学科发展体系等新挑战,因此,目前对于该论题的研究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还有许多相关的问题有待深入持续开展研究。


延伸阅读: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理论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

专家学者热议《县委大院》: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

中国文艺评论(中国传媒大学)基地学习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精神研讨会侧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