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美术评论的中国话语体系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加强美术评论人才培养”研讨会举办
今天的美术呈现出全球化的态势,我们每天都在了解新情况、新现场、新事件,如何在这个基础上研判,如何在全球美术发展的新趋势中寻找中国主题、发挥其重要性?美术评论作为一个专业,怎么能够有的放矢,有针对性、有代表性?
“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 加强美术评论人才培养”研讨会日前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北京大学、北京画院、《美术》杂志社等高校和艺术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就当前美术评论的新使命、新任务、新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定位时代现场 发挥主动意识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提出,我们要立足于中国文艺的时代发展,发挥文艺评论的作用,思考中国式现代化与美术评论建设这个新的课题,尤其是要建构文艺评论、美术评论的中国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和评价体系。美术评论要发挥积极的作用,走向创作的前沿、走进创作的现场,在鲜活的美术创作实践中运思动脑,形成理论归纳、理论表述、理论传播。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彭锋以《当代美术评论的视野》为题,回顾了过去一百年文化建设视野的三次变化,即20世纪上半期倡导的国际化,到20世纪下半期倡导的世界化,再到21世纪初倡导的全球化。由此,他提出第四种视野,即人民视野,它的基础是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在充分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这种大背景下来谈论今天的中国文化建设,有助于我们吸取历史经验,明确建设方向。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主编尚辉谈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术学研究获得整体性提升,美术史学研究汲取了比较学、语言学、现象学等理论,打开了新的研究视域。中央美院此次建立文艺评论基地,为表现人民生活、塑造人民形象、书写视觉史诗的中国美术创作发出洪亮的声音,这也是美术评论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意义。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在发言中提出要先研究后发言。他提到,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调查研究,比如眼睛向下、有的放矢、亲自出马、解剖麻雀、全面调查、由表及里。美术评论的方法实践,也需要前期的研究。做展览也是一样,要到第一现场,从个案去做麻雀的解剖,再拉回全面系统中做进一步调查,达到由表及里的探求,在此基础上发表的评论也会更有意味。
立足大美术格局 建立多学科体系
范迪安介绍,中央美术学院在百年发展中形成了今天的“大美术”学科布局,造型艺术、设计艺术、建筑艺术与艺术人文四大学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邱志杰表示,加强美术评论专业建设,首先要把握好立场和导向,确立体现我们立场价值观的全球艺术史视野;同时,要注意方法论建设,除了图像学、社会学、心理学、跨文化比较等传统方法之外,还要注意大数据运算等新方法;要提升人才的知识广度和思想深度,提升研究艺术家、细读作品的能力,提升写作能力和技巧;要注意到新媒体、新渠道、新平台,具备鲜明的时代意识。
中央美术学院文艺评论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傅怡静提出,美术评论培养的人才应具有“一往情深”的感知力、“一斑窥豹”的洞察力,“一字不苟”的阐释力,这需要在美术创作的现场观看、在文艺理论的学习思辨中不断浸润,并涉猎基本的创作体验,多维度塑造、培育出独立深刻的思想能力、敏锐共情的审美能力、文质兼备的写作能力。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朱锫、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邵亦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海军、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刘礼宾等人就多学科美术评论人才培养和理论建设进行了探讨。
增强评论锐度 提高写作能力
尚辉指出当前美术评论人才培养上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美术评论文章难以作为学术论文,青年学者往往不屑于评论写作,认为这不属于学术研究的范畴;另一方面所谓论文的写作体例、方法,导致他们不擅长写评论,尤其不会写短小精悍的文章,用史料堆砌或用材料演绎来代替自己对创作问题的思考、代替自己对美术创作实践的分析和判断。
深入创作现场,把握艺术创作规律,成为与会专家提及的“关键词”。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提出锐度、温度和纯度作为美术评论的三个重要价值维度,美术评论者要具有明确的、锐利、敏感的视角和能力,对作品的解读与评析应具有一定的代入感,起到对受众艺术欣赏能力的提升与引领作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杂志社社长张鹏提出,创作现场是美术评论安身立命之所在,深扎创作现场才能形成独具慧眼的艺术判断与发现。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直属党支部书记兼教学部主任葛玉君谈到,相对于史论侧重于历史性研究,策展注重艺术现场的当下属性,评论则是对艺术现场与时代关联的梳理与研判,中国式美术评论正是中华传统美术批评术语与当下美术发展现状及前沿领域的相互激活,具有明确的时代切入感与价值导向性。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院长余丁认为,中央美术学院三代史论家的评论实践,有几个方面的特点:始终坚持美术创作、美术评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关注当下美术创作和发展方向,以评论把握方向、促进发展;始终保持朴素的、通俗易懂的文风,从而扩大了美术评论的社会传播力;始终站在全球美术创作的视野,讲好中国美术创作的故事。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正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粤春所言,面对中国式现代化对美术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新期待,面对当代美术创作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新潮流,我们必须立足生动鲜活的中国美术实践,构建更具阐释力、影响力、引领力的中国美术理论,努力校正创作误区,澄清审美迷失,提升鉴赏水平,引领社会风尚,为推进文化的自信自强,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作出更大的贡献。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