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论坛研修>2016春节档电影作品研讨会>正文

电影率先吹响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号角

2016-03-18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燕清 收藏

  电影率先吹响文化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号角

  ——2016春节档电影作品研讨会综述

  3月15日下午,2016春节档电影作品研讨会在京召开。本次研讨会主题为“档期概念与类型创作”,旨在进一步加强作品评论,发挥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

  

  研讨会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中国文艺评论》杂志承办。会上,庞井君、张宏、许柏林、尹鸿、周星、饶曙光、张思涛、周黎明、李道新、左衡、刘嘉等与会领导和专家学者围绕中心议题,针对2016年春节档电影的主要作品《美人鱼》《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等进行了分析和研讨,并发表了精彩见解。

  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庞井君主持会议。他强调,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而作品评论是文艺评论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也是当下最迫切需要加强的一项。“当前我国电影市场繁荣发展,但也难免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他表示,政府、专家、学者和业界共同面临着一个重大任务:调动各方面力量规范市场,推动包括电影在内的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中国影协分党组书记张宏全面分析了今年春节档电影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原因:第一,基础设施迅速发展,中国电影院线银幕数已达3.2万块;第二,影片题材多元化,观众的可选择性更加广泛;第三,互联网为观影提供了极大便利;第四,我国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看电影已由奢侈消费向常态化转变;第五,国家对电影行业实行宽松积极政策,对院线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支持力度大。“面对今年电影的突破,首先要总结成功经验,同时还要冷静面对数字背后的不足和短板。”张宏说,“我们要共同研究分析不足,把中国电影推向新的高度。”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教授认为,我国电影行业率先用消费促进改革,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推动从而形成今年春节档电影的井喷之势,这在文化产业中树立了供给侧改革的标杆。“档期是中国电影率先进行供给侧改革以适应市场和产业发展的特别重要的推动因素,”他认为,以前提档期主要是贺岁档,每年贺岁档票房甚至占全年国产电影票房的二分之一,而现在全年都是档期,档期成为新常态。档期日常化使得电影创作的发挥空间变大,产品更加多样,电影类型之丰富前所未有,也更加适应差异化消费。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传媒学院院长周星教授分析了支撑2016年中国电影增长的三个刚性因素:一是刚性的市场,电影市场的发展是与我国经济发展相匹配的,若干年刚性的市场增长造就了2016年电影的突飞猛进;二是刚性的观众群落,伴随着经济发展,二三线城市青年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乐于观看电影的刚性人群增加;三是刚性的电影创作批量化,好电影数量刚性增长,电影形态已经完全不同,市场趋于蓬勃。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饶曙光高度评价了过去一年中国电影的成就,同时表示,业界一定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他提到,现在大多数观众看电影是出于社交和娱乐心理,跟之前观众的艺术审美心理有很大差距。在这种集体性的社会心理转移环境下,中国电影也相应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前瞻性地进行供给侧改革,从创作层面提供更优质产品,满足人们娱乐和精神双重需求,创造更好的市场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电影发展的黄金时代。

  中国影协电影文学创作委员会主任张思涛从春节档电影出发,重点分析了当下中国电影的几个重要现象:电影市场呈创新化、跨越式发展,精品佳作不断涌现,进一步朝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转向;一批青年导演不断涌现,导演群体成批产生,而“80后”“90后”新生代导演往往不是电影专业,跨界特点明显;幻想类电影,包括奇幻、魔幻、科幻类型片,成为国产电影的主流类型,丰富了中国电影文化;海峡两岸及港澳电影创作力量进一步融合,这也是中国电影近二十多年来发展的重要特点。

  著名影评人周黎明认为,今年春节档的成功对产业的意义要远远大于对艺术和审美的意义。他分析说,在以往相当长的时间里,三四线城市的观影已经消失了。但是如今一线城市年轻人回家过年把观影习惯带回去了,让当地有些人开始觉得这些电影值得去掏四五十块钱。春节档的这种传播作用对产业的意义非常重要。今年春节档电影较多魔幻片,这是因为受众是大众化的,要老少咸宜全家人看,不可能完全走精品路线。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李道新指出,现在中国电影非常需要另外一个观念——常规电影。当下中国电影与我们所渴望的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正常状态尚有较大距离,针对常规电影的普泛权威的评价机制还没有建立。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政策导引、资本分流、舆论影响、业界自律及各方面力量的助推,以达到整个中国电影结构性的平衡,从而逐渐涵养中国电影生态,形成完整、丰富、多样的中国电影艺术、审美、文化和产业、工业体系。

  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左衡表示,春节期间中国人观影热情高涨,“春影”已成为新的过年民俗,折射出的中国人的本土文化心理。这种现象的出现和城市化的推演、中国人口大流动大迁徙有关,因此,春节期间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反倒不是观影拉动的主力。左衡认为好作品带给中国电影创作人员更多“走出去”的自信,长此以往,中国电影将在世界电影格局获得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电影市场研究专家、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刘嘉从档期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现状。她认为,“档期”概念的成熟是中国电影正在走工业化道路的一个标志,春节档已成为中国市场的标杆,黄金周档期含金量也大大提升。由于黄金档期含金量高,众多影片拥挤上映,导致出现其他时段市场分流不均衡、中小影片叫好不叫座的现象。我国已成为票房大国,但成为电影强国还要靠我们的创造力、内容制造,而不只是资本运作。大量非理性金融资本进入电影行业,存在诸多亟需关注的风险和焦虑。

  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许柏林在做总结发言时表示,档期是生产、消费实现有效供给、有效消费的很好的结合点,同时也能给予艺术发展一定提示,应该合理运作。他提到,《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美人鱼》都重在演“信”,符合这个时代我们的心灵精神追求,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典范。电影市场由多种力量、多种逻辑共同起作用,现在资本逻辑较强,这首先是好事,因为没有资本做不成事,他认为,我们也应该建设综合逻辑,让各个逻辑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起作用。当前既是电影发展的机遇期,又是调整的机遇期,电影创作、理论建设和评论工作都要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发展。

  庞井君指出,电影高度体现了艺术、技术甚至学术的融合,体现了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的影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将加强相关研究;《中国文艺评论》杂志和中国文艺评论网将对“档期概念与类型创作”2016春节档电影作品研讨会进行专题深度展示。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