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波浩渺云飞过,逐浪万顷潮痕琢;但见落霞晨光里,白鹤凌烟锦鲤波……这样的鄱阳湖盛景,因久违的复归,而尤显珍贵。曾几何时,过度捕捞等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导致长江水质恶化,生物完整性遭到严重破坏。2019年始,长江流域“十年禁渔”制度陆续颁布实施。作为长江流域的过水性、吞吐型、季节性通江淡水湖泊和长江生态安全屏障,鄱阳湖水域于2020年施行全面禁捕退捕。阵痛之后,无数文人骚客笔下鄱阳湖的诗情画意和生态盛景正在归来。近日在江西艺术中心大剧院首演,由江西省文联、九江学院联合打造的原创舞剧《大湖之灵》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聚焦鄱阳湖禁捕退捕过程中依水而居、以渔为生的鄱阳湖人,为修复长江生态收网上岸的艰难抉择与精神蜕变,以超现实的手法演绎“以曾经的失去,呼唤永久的珍惜”的价值追求。如何更好地书写这一厚重题材?怎样匠心呈现形式承载的人文诉求?如何进一步打磨提升艺术品质?首演和以首演为契机举办的《大湖之灵》研讨会,开启了视听背后的理性思考。
在虚实相间映照中,演绎重大主题的高远立意
一张床,一个人,一湖水,指向梦的舞台情境将时空边界打破。潮汐涌动间,一只白鹤漫步湖畔,像是在思虑自己,也仿佛在怜惜他人,又似在注目远方,形单的身影恰如床上午夜梦回孤独的女孩……舞剧在鄱阳湖畔渔女主人公芦荻挥不去的乡愁中揭开大幕。曾经与父亲及渔民快乐生活的过往、鄱阳湖禁捕令颁布后渔民的恐慌、对父亲坚决执行禁捕令的不解、与父亲冲突后负气的远离、父亲离世的悲伤懊悔、理解父亲释怀后重拾力量、禁捕退捕让鄱阳湖生机复现的一派祥和,等等,素朴的情节在虚实交织的戏剧呈现中触碰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江西考察调研,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要求寄予希望,并在今年10月考察江西时强调“要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出发,着眼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长江保护好”。江西省政协原常委、江西省社科院原院长汪玉奇表示,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和考察江西重要指示精神等背景下,《大湖之灵》的推出意义非凡。一方面以打造优秀作品甚至打磨精品的艺术追求,努力实现江西舞剧创作更大突破、争取更高荣誉,同时该作品通过特别的故事情节、乡土乡愁、舞蹈教学和传播传承,形成九江学院的一个独特的教学剧目,将助力该校培养善于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具有人文情怀的舞蹈专业人才。
“这是红辣椒炒青辣椒辣上加辣”,中央民族歌舞团一级导演邓林以此来形容舞剧表现环保题材的“难上加难”。因此他认为,主创知难而进历时三年的笃志创作非常了不起。而一直期待着关注生态文明的环保题材舞剧作品的湖北省舞协名誉主席、一级编导梅昌胜表示,较之歌剧等其他艺术门类,舞剧鲜少涉及这一题材。因此作品题材选择体现了主创团队的勇气和担当。当代题材的当代性表达,是舞蹈艺术非常具有挑战的当代课题。正如大湖之灵的“灵”充满韵味,作品很多舞台呈现的艺术手段选择具有破题的勇气。虽然在结构、起承转合、人物走向处理、浪漫主义表达等方面还存在提升空间,但很多精彩段落和手段,以及整个作品呈现的品相和美学品质,为作品进一步开辟和升级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鄱阳湖太湖生态环境恶化给时代社会和生命生活带来的挑战值得深思。”中国舞协副主席、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郭磊指出,该剧生态环境保护的立意高远,创作有效立起了戏剧的“四梁八柱”。如何在虚实结合、时空穿越、手段丰富、呈现到位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是该剧接下来要攻克的新课题。同时,从教学出发,该剧也有非常值得关注的两个方面。即当下校园教学育人强调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九江学院用舞剧的方式创排《大湖之灵》这样的教学性剧目,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政课程。依托这一载体,该剧可以传下去、演下去、活下去。同时,从该剧也能反观教育创作中如何讲好舞蹈故事的重要课题,希望创作能进一步做透、做精、做细、做美,尤其是以具有地域特色的音乐舞蹈等手段凸显江西文化,书写独特的乡愁”。
以既多也少、既繁也简的呈现,彰显现实题材破题的勇气
从开篇的独舞,到剧中人鹤共舞,再到尾声的群舞,白鹤是贯穿剧中的重要意象,其境遇和情感也是人与湖、人与自然相联相惜的现实映照,更是大湖之美的隐喻和化身,或许也让我们可对应解读大湖之“灵”。正如江西省舞协副主席、秘书长钟林在执笔编剧时的期待:“‘大湖之灵’,既是指鄱阳湖的候鸟,更是指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平凡却也倔强、坚韧的个体生命。”果然,鹤并不仅仅是鹤,而是你我,是万物。
“从作品中能感受到主创团队标新立异的创作追求。作品以既多也少、既繁也简的特点,实现着主创法无定法的创作追求。”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萍一语中的指出作品在多与少、繁与简之间互为实现的实践探索。“比如情节围绕一个事件做简单的甚至非闭环式的情节连接,人物也以父女构成简单的人物关系,又把女儿的成长作为另一条线。同时,主创选择用主观视角展开所有叙事。每一幕既有历时也有共时性方案。比如围绕渔业资源保护事件和冲突都以展览图片随机调取的方式作为共时性展开等很多手法设计等,都体现了叙事的巧思。在张萍看来,作品的影像使用、斜坡舞台设置等创意,实现虚实结合、贯通全剧的整体视觉形象创造,更明显地体现出创作的态度和特点,同时解决了当下很多舞剧都在努力解决的传统的上下场等问题。同时张萍也希望,这样的形式主张和追求可以做到更极致,比如让舞蹈和影像的贴合度更高,实现从形象到意象等更多层次、更深意味等追求。
中国舞协副主席、国家大剧院原副院长赵铁春认为该剧整体呈现的艺术追求不落俗套,比如其叙事凸显的并非惯常的文学叙事方式。“作品形式和内容剔除了很多旁枝侧节,不复杂繁琐,整体呈现清新自然,尤其是群舞、独舞和影像运用及斜坡舞台设计等很多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体现了创作者希望走向高级的审美追求。”赵铁春表示,现实题材创作之难缘于离我们的生活太近,需要好的手段使其高于生活。他希望主创通过让剧中的人、鸟、鱼、网等自然生态和现实冲突更合一,尤其是将父亲的离世等情节处理得更自然深刻等方式,提高艺术表达的层次与格局。
人鹤情深荷塘嬉戏的惬意,渔舟唱晚烟火人生的欢愉,肆意撒网欲望蔓延的苍凉,遵规收网生态恢复的欢腾,甚至以如山父爱赋予女儿天使翅膀的力量……每个舞段中思想借由肢体的舞台外化,都不同程度地让人体会到该剧总导演、江西省歌舞剧院青年舞团艺术总监花鸣努力依托舞蹈语汇,调用意识流、倒叙穿插、蒙太奇等手法,让厚重的题材有趣呈现,让深邃的哲思以好看的方式拨人心弦的创作欲求。但正如中央民族歌舞团一级导演邓林所言——“能否再浪漫一些?胆子再大一些?思维和视野再开阔一些?”专家们给予创作更高期待。
“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这一创作原则,在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主席叶青看来应成为舞剧突破现实题材创作挑战的重要路径,也应成为指导该剧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贯彻全剧的审美追求。同时他表示,“以‘大湖之灵’表达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主旋律,这样主题的剧目应该也必然在这个时代中获得生长的空间和土壤。这种来自实践的火热的、鲜活的东西,也将会为现实题材舞蹈创作的理论研究提供经验”。叶青希望主创们认真吸纳专家意见,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打磨完善作品,努力向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2.0版本迈进。
(作者:乔燕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报》记者;文中图片来源于“江西文艺”微信公号)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