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舞蹈评论>正文

2023一同走过的山海——舞蹈创作一瞥(张萍)

2024-02-19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张萍 收藏
2023一同走过的山海

——舞蹈创作一瞥

历经蛰伏、沉淀与积蓄;报以速度、力量与激情,2023年回归线下的舞蹈艺术乘着新的时代之舟,千帆竞发,一路高歌,驰骋院线纵横网络,在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奖、全国舞蹈展演、全国优秀舞剧邀请展演、艺苑撷英——2023年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等一系列国家级评奖展演体系的聚集效应下,新趋势、新视野、新现象、新观念勃发喷涌。汇聚带来丰盛,印证着2023年是舞蹈艺术创作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汇聚带来凝视,一叶知秋勾勒出新时代舞蹈艺术实践的总体趋向,是舞蹈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一次生动实践。

舞剧《咏春》剧照(图片来源:“深圳歌剧舞剧院”微信公号)

坚定文化自信:尽显“高深远阔”的精神气象

2023年蜂拥而至的舞蹈评奖展演,像全国舞蹈展演、“桃李杯”全国青少年舞蹈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均是自评奖改革后从赛事调整为评展,从设立之初至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作为一个连贯的评价体系其内在逻辑从未改变。包括1998年设立的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奖,都因循着各自的传统,从设立宗旨、定位、任务到对象目标各有侧重、彼此互补,围绕创作、教学、表演形成一个立体多元的评价体系格局,引得各院团、院校和创作、表演人才,心之向往,山海共赴。例如第十四届全国舞蹈展演从报名参展的38部舞剧、860个舞蹈节目中撷英拾萃,终有以《骑兵》《五星出东方》为代表的15部舞剧,《太平有象》《湾》等71个舞蹈作品入展;而贯穿全年的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当代舞、现代舞,民族民间舞,舞剧四个奖项同年竞艳,于1047部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的舞剧《红楼梦》、当代舞《静听松风》、现代舞《停留片刻》、民族民间舞《马铃儿摇响幸福歌》、古典舞《骏马图》等共计19部获奖作品,一如集齐龙珠招唤神龙,繁花叠嶂处,尽显“高深阔远”磅礴圆通的精神气象:于高处听惊雷,深处思古今,阔处见繁华,远处连广宇,探索四维,洞悉八方。

2023年的舞蹈创作景观呈现出新时代舞蹈编导的文化自信与自觉,即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竭的创作激情与艺术抱负。一是不断拓展革命题材舞剧的创作思路。在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评奖的25个终评作品中,革命文化题材类型占据半席,无独有偶,“荷花奖”舞剧评奖的4部获奖作品中3部为红色题材。无论是参评的《绝对考验》《旗帜》等,抑或参展的《骑兵》等都指向一个事实,面对主旋律题材大胆破立,不落俗套、不拘一格,寻求新内容、新类型和新表达渐已成势。评奖给出的答案不仅关涉单一的作品,更是谋求长远发展的眼光和态度,审慎对待每个方向上的探索实践:创造主观视角、微观叙事、巧思结构、创新形式……用当代舞剧、芭蕾舞剧书写中国特色的革命理想、革命道路和革命文化,提供舞剧艺术的中国方案、中国经验。二是青年编导聚焦现实题材舞蹈创作成为一种现象,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一腔孤勇的他们通过开掘现实题材背后的社会内涵、生活内涵和人性内涵,获取某种深邃的表达,如现代舞《蜗牛》《观》妙趣横生地刻画出当下青年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状态,再有《风起大陈》《深AI你》《东方大港》等舞剧新作通过“行业题材”锐意拓宽舞剧的现实生活领地,如人工智能、载人深潜、港口工业、竞技体育、电力、渔业等等,强势介入多姿多彩的生活、塑造普通人的群像、描摹时代精神图景成为他们的新姿态。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类型的舞蹈创作渐入佳境,由外而内呈现出一种更高的创作追求:不仅题材内容、形式素材源于传统,思想观念、美学精神更是深植于传统文化厚土。例如舞剧《咏春》、当代舞《静听松风》、古典舞《觉》从形式素材上借鉴传统武术的外部形态和内在气韵,更通过舞武融合的形式创新重塑中国传统哲学的生命观、天下观与精神境界,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拥抱传统文化题材、素材、思想观念的同时不忘传统美学精神——《咏春》意不在拳, 《骏马图》不止于马,《冰凌花》似花非花,文近旨远、立象尽意。当然舞蹈题材类型从未设限,《江南》《大地回声》《湾》等太多的优秀作品共同打造着各美其美、精彩纷呈的舞蹈生态,遵循着“为国家述史、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抒怀”的创作导向。

坚持守正创新:谱写“继承发展”的时代华章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了一组数据,并据此提出2023年是演出市场“大年”的说法。舞剧类演出(包括舞剧、芭蕾和综合舞蹈节目)作为11种舞台艺术产品之一,功在其中,升势迅猛仅次于音乐剧,与话剧并居榜眼。纵观2023年参展参评的舞剧舞蹈作品,不仅剧场院线成绩可圈可点,且与场次票房成绩直接关联的两大参数:讨论热度、口碑风评均表现不俗。“展评+演出”双料“大年”,提供了参评参展、院线演出与线上传播三个观察的窗口,不断筛选出专家、人民与市场三方评价相统一的精品力作,印证着舞剧舞蹈创作呈现出显著的跃升态势。例如,2023年传统文化IP的舞剧依然保持了“流量”“质量”“数量”三高的势头,据粗略估算2023年度演出场次,舞蹈诗剧《只此青绿》200+,舞剧《咏春》、舞剧《红楼梦》100+,芭蕾舞剧《红楼梦》50+,自下半年8月首演的芭蕾舞剧《白蛇传》迅速追上50场,年度演出近20场的《诗忆东坡》因讨论热度持久、维度多元,而成为重要的“艺术事件”。当然不可否认“国潮热”的大环境提供了风口,但任何事情必然是内部外部原因协同使然,若不凭“质量”“数量”抱薪赴火,终究只能是个别火、一时火。

质量与数量背后是舞蹈编导对传统文化题材创作认知上的整体升维:面对传统文化IP,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路,不断地深化内涵、创新手段成为普遍共识,集中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古为今用。面对优秀传统文化,摒弃简单地复刻题材、一般地再现题材,既不泥古也不虚无,而是经过时代的“滤镜”,补充内涵、拓展内容、完善观念,实现创新性发展。譬如以绘画作品《千里江山图》为例,作为舞剧题材“拓展内容”即是超越画作本身,聚焦于传统绘画作品道道工序背后,平凡普通的劳动工匠;“补充内涵”则是由“一件具体的文物”引申为“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由“青绿山水”引申为“祖国江山”,正是文物的创造者、保护者、传承者,一个个具体的、默默无闻的人缔造着文明、创造了历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唯物史观直抵人心。二是推陈出新。面对传统文化不仅着眼于理念上、内容上,更有表达上、形式上的“新形态”,实现创造性转化。如舞剧《红楼梦》,摒弃对原著、影视作品的简单移植,不再固守其文学性或戏剧性,而是忠于原著的哲学高度与思想境界,对原本的情节与人物进行大胆提炼与组合,比如剧中大观园里的女孩儿,除了特定的情节需要,更多被凸显为高度符号化的“十二钗”群像,大观园与太虚幻境相互指代;再如选取了刘姥姥进大观园、元春省亲、元宵夜宴等三处极尽喧嚣繁华的情节,配以贯通全剧的形式创意“三层大幕反复开合起落”,隐喻贾府的荣昌不过是“如梦幻泡影”,创造出内容与表达有机融合的舞剧新样态。上述作品正是秉持着守正创新,强调文化连续性、创新性,不断推进返本开新的力度,在继承与发展辩证统一的进程中,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舞剧《红楼梦》剧照(图片来源:“江苏大剧院”微信公号)

秉持开放包容,绘就“百花齐放”的舞蹈图景

2023年舞蹈艺术的斑斓光景足以洞见其开放包容的艺术与技术创新精神,放眼中西、连通古今,通过吸收借鉴不同的艺术门类、媒介形式和科技手段,不断拓宽传统意义上的舞剧边界,可以说舞剧的基本范式、艺术语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驳杂、难以界定。最为突出的是于以下几个方向上的探索:一是不断深化、复化的叙事结构。越来越多编导从文学、戏剧、影视艺术中汲取叙事视角、时空结构等叙事方法,创造复杂的时空逻辑成为重要的实践方向。例如,舞剧《咏春》围绕叶问、导演、灯光师三个人,设定不同的时空情节线索,彼此交织、相互缠绕,通过灯光师的主观视角照见叶问、导演的人生轨迹、命运坎坷;芭蕾舞剧《红楼梦》通过设定平行宇宙,让前世(神瑛侍者)、现世与出世三个时空下的“贾宝玉”彼此凝视——隔空对话与内心独白交替出现,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二是舞台美术作为重要的形式创意,正不断深入创作腹地。人工智能、数字化应用,赋予今天的舞台美术开阔的视野、先进的观念、丰富的手段,创新着物理空间的结构方法,例如通过大型机械舞台或移动装置等舞台科艺手段切割、组合、遮蔽空间,形成多层次、多声部、多主题的复调空间,得以回应不断深化的舞剧叙事,实现隐喻、象征、互文等表现手法。例如芭蕾舞剧《红楼梦》横贯舞台的影壁成为重要的“意味”形式,一体两面:一面纯白,一面红底洒金,把“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与“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抽象为不同的色彩符号,全剧被切分成“色”的世界与“空”的世界,旋转的影壁不间断地制造出“假作真时真亦假”的虚幻意象。三是建构舞剧舞台新的视觉逻辑。当下的科艺舞台通过移动的景片,割裂出多个视觉空间,移动的景片不断创造新空间或位移旧空间,观众的目光于不同空间游走,形成一种流动感,看似是一种舞台空间的处理方法,却潜移默化地改变着舞台艺术的视觉经验,创造着一种类似电影“视觉连续性”的观看体验。“视觉连续性”并非指画面的运动,而是运动的画面构成“有意义”的读取逻辑,即在物理空间条件下,一切参与位移的要素都要进行整体性构思,包括出场方式、运动轨迹、时间秩序、舞段内容、人物行动、情节关联等都要在流动中完成高度的协同合作,背后离不开构建全新的空间结构技术、方法与调度逻辑,作为典型的实践样本,2023年院线演出100余场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提供了艺术价值更有学术价值。四是面对传统经典开放包容的创新态度。不少改编经典的舞剧创作追求历久弥新、内涵丰富、主题多元,留给观众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间。例如芭蕾舞剧《白蛇传》围绕经典的讨论并不止于爱情,更有能引发当下观众共情的多个命题。剧作引入了剧本杀或游戏NPC的概念,白蛇青蛇、许仙法海到底是剧中人还是今天的一个游戏玩家?真假难辨,构成了全剧最重要的隐喻:人生如戏,没有人能提前拿到剧本,作为剧中人往往看不清世界的真相或人生的全部,因未知而迷失……舞剧提供了一个让观众穿梭于戏里戏外思考想象的空间,关于爱情、信任、真相,情与理、是与非、对与错,以此镜鉴当下人类普遍存在着的情感危机、信任危机与精神危机,最终给出源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也是至高道德境界的答案:仁心莫失、本性不移。高度写意的舞剧艺术精神,不仅把传统爱情的诗意表达了出来,更是传递出传统IP本有的深刻哲思。

通观2023年,不难看出新时代以来舞剧舞蹈艺术创作实践背后的主张,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三精”原则的创作导向、谋定而动的审慎态度、长线布局的理性思维,让我们看到了静潜恒守的长期主义价值。坚守初心、笃定信念的老中青编导们临风对月,岂无所思,通过对舞蹈艺术未来发展的深刻思考实力出圈,中华美学精神、艺术与技术创新精神与现代科学精神三箭齐发,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新舞蹈。

2023是AI元年,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2024春风初生,信心如磐!


(作者:张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常务副主任、《舞蹈》杂志执行副主编)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长于抒情 巧于叙事——立足艺术语言特性讲好中国故事(张萍)

舞蹈艺术:用真情表现现实生活(张萍)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