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音乐舞蹈>舞蹈评论>正文

《东方大港》:奏响时代建设者的“青春舞曲”(金浩)

2024-05-17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金浩 收藏
奏响时代建设者的“青春舞曲”

——舞剧《东方大港》观后

舞剧《东方大港》以改革开放以来宁波舟山港的建设与发展为背景,抒写两代大港建设者跨越近半个世纪的热血青春和动人往事。随着浙江港口一体化不断推进,宁波舟山港技术研发部工程师“港”接到任务,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装箱码头生产操作系统——n-TOS。一次次测试,一次次失败……关键时刻,母亲“鸥”向他讲述了父亲“海”为建设港口而英勇牺牲的往事,在爱人“湾”的支持下,“港”再次扬起信念的风帆。

这部剧应时而作,以纯正、努力的状态,自国内首轮巡演以来越演越好,是温暖现实主义观照下的时代彰显。该剧创排工业题材难度大,有今昔之感,以一部舞剧的小切口,放大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它将宁波舟山港从地方小港蜕变为世界瞩目的东方大港的全过程呈现在观众面前,本身就是一项舞台剧的艺术创举。我们在建设大港中见证了奇迹,尤以新时代港口建设者手把红旗潮头立的弄潮儿精神,令笔者动容。《东方大港》里的舞蹈动作兼具形象和抽象之美,精准地表达了中国人的当代生活变迁。舞剧结构非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舞台上展现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其中不乏让人记忆犹新的精彩舞段。因此,剧中的舞蹈是藏在灵魂里的语言,跳舞是用脚步去追逐梦想,每个动作都是一个字,组合成舞蹈这首诗。情怀只有在一种流动的时空里,才能体现出它过往的活力,以及它对未来应该有的助力。在不同的年代里,剧中的建设者们将自己的青春和这份情怀贡献给海港,演绎了精彩的故事,塑造了风采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在祖国建设、巨龙腾飞的各个时期,用自己的满腔热爱完成了一首大港建设的“青春舞曲”。

“知得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海港建设者用青春和生命诠释了“大国工匠精神”。舞剧艺术理应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社会生活。众所周知,工业题材的艺术创作很艰难,除了专业知识以外,传统人物形象塑造的突破也是个难点。人是工业题材舞台剧的主角,要懂得在人性深处挖一口井,要塑造具有独特工业特征的、与众不同的、有血有肉的且有一定温度的人。“新质生产力”赋能工业题材的舞台艺术创作,并将具体的生产过程搬上舞台,舞剧《东方大港》的经验告诉我们要读懂、看透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所处的时代背景,把握产业工人的特征,演绎出港口工人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艺术折射时代,创作者努力地展现艺术本质,把已经消失的、破碎的空间、时间、人生用艺术的方法重新编织起来,用壮志情怀和理性光辉来表达理想主义,通过再现激情时刻,把人性之光投射到塑造的角色身上。舞剧《东方大港》的主创团队带着文化思考、人文情怀去体验当代工人的生存空间和精神状态,从而在工业题材舞剧创作中更好地回应时代巨变。但编导并不简单地以此为中心,而是围绕它编织起人性的冲突,把生产、改革与人物的性格、命运联系在一起,让戏剧性的构造成为表达的核心,呈现海港人在历史惯性中的悲欢离合。劳动的品质是美好的,是创造,是奉献。主创团队对新时代港口工人的形象塑造,让人能充分地触摸到时代发展参与者的喜悦,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工业气息和青春气息勾起了受众的观赏兴趣,也引发了诸多对当下现实问题的思考。港口工人作为劳动者中的一分子,值得艺术家为这个群体雕刻出美妙、多变的群像,并向他们致以崇敬的目光。

集装箱的舞美设计是该舞剧中最鲜明的元素。最初,集装箱作为人们的“家”,LED屏上是万家灯火,在集装箱“家”中有年轻的夫妻、佝偻的老人、挺着大肚子的孕妇等,第一段“湾”与“港”的男女双人舞,“湾”拿着裙子配合着“伸手”“缩脚”“翻身”等舞蹈动作与“港”以连衣裙为媒介完成的双人舞。此时的“连衣裙”是生活动作转向舞蹈韵律的媒介,是编导独具匠心的技术手段。舞剧《东方大港》之所以有动人视觉和心灵的形式美感,是创作者娴熟地驾驭舞剧在表现宏观景象与微妙生动的细节关系,舞蹈很贴近都市的年轻人。但这种贴近是有距离的贴近,编导十分懂得推动情感节奏的技巧,例如:通过工人的妻子们在集装箱中的急促踱步、集装箱支架不同方位的变动来呈现她们焦虑不安的心情,紧接着一个又一个男子奔赴、拥抱、埋怨自己的妻子,以这样一个接二连三的舞蹈语汇来处理和渲染焦急情绪。彼时,“鸥”迎来的却是“海”的安全帽,“鸥”的肢体呈现出抽搐,在由慢到快的节奏转变中,她的表情、她的呼吸,甚至比传统的动作语汇更具表现力,这种没有语言的“前语言”恰恰是非常重要的身体语汇,也是舞蹈对生活场景的艺术化展现。前后情绪层层递进,数对夫妻团圆相聚与失魂落魄、孤身一人的“鸥”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样的情感冲击让观众潸然泪下。

第三幕“雨中抢险”,结合工人实际工作中的状态,进行夸张、放大形成有力量感的翻滚、旋转等地面技术技巧,这样的舞蹈设计既贴合生活实际,又具有强烈的观赏性;“海”面对着惊涛骇浪,毅然将绳索缠绕在腰间,通过伸手、滑步、跳跃、腾空,体现雨夜环境恶劣,困难的真实感陡增。风浪之凶猛、抗争之艰辛,将建设者们身上蕴含的敢拼、敢闯的内核精神,以及家国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雨中抢险后,工人的妻子们在焦急的等待中,仅仅通过立半脚掌、眺望远方、旋转着立方体的框架,就足以让我们感同身受,感受那份充满焦急、不安的牵挂。

舞剧中双线叙事的表达、四个主要角色的人物塑造与舞美场景设置的紧密结合,共同营造了一个充满情感与力量的艺术世界。舞台空间被分割为与舞台前沿平行的条状,运用灯光进行分区,将表演空间并置,时有时无的闪回,形成一种双轨推进或倒退的自由组合。舞剧中的“实验失败”舞段,先是群舞大场面,行走的人、与带有轮子的椅子产生互动的人,队形相互交错,营造了实验过程的紧张与迫切想要成功的氛围。最终实验失败,留下“港”,延伸感的肢体动作,不断重复的扩张和蜷缩,表达了男主人公的内心不甘;随后,身体语言变得沉重而缓慢,仿佛被失败的阴影所笼罩,在挣扎中寻找出路,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充满了内在的力量,将实验失败后沮丧的内心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舞者通过身体的柔韧性、力量感和协调性不仅准确地传达了人物内心的情感,还增强了剧情的感染力和艺术张力。

当7组演员的灯光褪去,1组昏暗的灯光投射在谈判桌上,烘托着压抑、紧张的气氛,背景以闪烁的灯光暗示着人们心中的焦灼。舞台中间的谈判桌上,演员挪动、翻转谈判桌,象征着双方“口舌之战”。舞者左右各站一列代表谈判双方,依次做出后腿跳、下腰、翻身等技巧动作并多次重复,从而加强谈判的紧张焦灼感。其中,演员形成你进我退、势为犄角的姿态,或者是整齐靠近的逼迫感,舞台上的“谈判桌”一边旋转,一边发生倾斜变化,双方的地位由此不断发生改变,伴随着外方的桌沿逐渐抬高,“卡脖子”的处境形象化地展现在舞台之上。

“港口风暴”的片段,运用大屏的裸眼3D技术再现场景,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当“海”登上高台,三块大屏缓缓降下,营造海水翻涌的场面,直至再现暴雨的LED屏。舞台后区的大屏掀起一道巨浪,而女主人公的动作则采用了电影慢镜头的展示方法,灯光熄灭,三块大屏上的海面也逐渐平息。而笔者最喜欢海边月下的双人舞,表现上一辈人“鸥”与“海”的爱情故事,唯美的托举动作充分体现了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以及运用科技手段与舞美空间布局巧妙地搭配,立体地将舞蹈的三个空间铺满舞台,屏幕的海浪、一束灯光的投射,都让观者仿佛置身于海边的夜晚,直观凝练地勾勒出在宁波舟山港奋斗的生活往事。

舞剧《东方大港》将为历史留影、为时代壮色、为人民讴歌,抒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华章。诚然,一部成功的舞剧要形成独特的审美风格是不易的,需要创作者集智聚力、不断创新。期待舞剧《东方大港》面对宏大叙事和现实题材,让青年一代更能找到代入与共振,使观众在细节和情境中感受历史变迁与祖国的发展,历时性与共时性可再进一步融合,呈现更为完整和深刻的艺术表达。


(作者:金浩,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舞台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教授,中国文联特约研究员;文中图片选自“宁波市歌舞剧院”微信公号)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杂技剧《天山雪》:自成一格 由形入象(金浩)

艺美润疆——新时代中国新疆舞蹈创作随想(金浩)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