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舞蹈“物化”还是AI“人化”?
舞剧《深AI你》(图片来源:“深圳戏院”微信公号)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舞蹈艺术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随之而来的审美挑战、伦理探讨、安全问题甚至哲学议题都值得关注。舞蹈可以理解为身体对意识的一种表现,魅力之一在于以身体去感悟“人化”。人工智能会觉得自己拥有意识吗?无器官的虚拟身体拥有谁的意识?那么更像人类的具身智能呢?比如,未来某天当你的人形机器人“AI陪伴”有了自主意识,它产生的第一个困惑或许会是:“我是谁?”有科学家在谈到新一代AI时,已经不再使用“它”来指代,因为当Ta来到我们身边时,“就像来了一个名校毕业、知识渊博的新同事”,还特别有耐心,但实现更好的相处,还需要磨合。如何认识自我的、他者的身体,以及谁的身体因何而动、为谁而动、如何动,与“我是谁”的思考如出一辙,这或许是舞蹈创作和评论在“数智时代”的新挑战。
我们期待着我国舞蹈界出现标志性的AI创作应用,这或许还需时日,可能因为接受AI参与创作并不容易,而且现阶段AI更擅长“算法”和“模型”而非“艺术体悟式”思维。相关从业者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设计和使用它/Ta,尤其深耕更适配舞蹈场景需求的“专用大模型”。不过世界上已经有跨界艺术家开启了科技赋能下“人机共舞”的实践探索,探讨着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各类连接。舞蹈中,借助AI的创作与AI题材的创作,区别还是挺大的。前者将AI看成技术“工具”来应用,当前主要体现在舞蹈编排、舞者动作分析和舞台景观效果上,或服务于舞蹈教学、编创,或助力于游戏开发、娱乐视频生成等方面,其中既有“陌生化”的惊喜,也出现了“同质化”的趋势;后者更像是一种“思想实验”的艺术化表达。相对于一些国外艺术家跨媒介的实验性艺术探索,当前我国舞蹈编导更倾向于“以舞蹈演故事”。
佟睿睿的《深AI你》和王媛媛的《白蛇—人间启示录》便是我国舞蹈编导家在“数智时代”艺术化的“思想实验”。《深AI你》可称得上是带有软科幻色彩的“现实题材”舞剧,营造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未来已来”世界,“人形机器人”走进了我们的生活中。作品通过讲述孩子与AI陪伴的“类母子关系”,展现人类和AI的依恋与悖论,强调了“爱”的主题。按人工智能研究者泰格马克的说法,人类是“文化阶段”的“生命2.0”。决定我(我们)、你(你们)和他(他们)的,除了碳基生物DNA的进化,还有文化DNA的衍化。《白蛇—人间启示录》则是对民间传说故事的后现代式“借题发挥”,侧重于对“生命3.0”的未来想象。人物、情节、情境被重新改写,融入了后人类时代对人性和科技伦理的思考。作品将关注重点从“我是谁”转移到“我可以成为谁”的问题上来了,特别之处还在于既有“女版许仙”,也有“男版许仙”,虽然两位舞者并未同时出现在舞台上,但已经涉及了后人类时代“超性别叙事”的AI文化议题。
除了AI题材艺术化的“思想实验”之外,借助AI进行舞蹈创作的全方位探索已然起步了。尽管AI技术的飞速发展可能使其逐渐接近“通用智能”,即能够完成几乎所有预设目标的能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理解人类的逻辑语言,但AI依然难以捕捉到人类微妙的默会认知,难以领悟文本背后那些深藏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和象外之象。观众受到感染,可能因为虚拟在场的AI学会了相关煽情或共情的“算法”,却也无法替代诉诸人类直觉的观演体验。不过,AI参与的舞蹈创作是否存在独一无二的“灵韵”,也值得期待和讨论。
数智时代,如何看待“物”和“生命体”,如何应对媒介作为主体能动者,如何在与AI共生中持续思考“生而为人”的意义……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们都有着许多新颖而迷人的视角。舞蹈艺术家参与到与人工智能的对话中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对于借助AI并探讨AI的舞蹈创作充满期待。对人工智能,我们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凝视它,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做出有价值的思考和表达,共同见证和推动我国当代舞剧叙事美学的发展。
(作者:慕羽,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舞蹈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