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舞剧《西兰卡普》,作为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旅融合新创作的代表性剧目,一年半的时间已演出300余场,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该剧以恩施土家族传统文化为背景,以“西兰卡普”这一民族织锦瑰宝为核心元素,通过歌舞、置景、多媒体等多种艺术手段,生动展现了土家族的历史、文化、风俗和艺术特色。
(图片来源:“湖北省民族歌舞团”微信公号)
一步入西兰卡普文化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与广场空间形制相匹配的、民族风韵浓厚的堂皇鼓阵和民族盛装。因是驻场表演,多民族乐舞融合联动的外场迎宾仪式,给人留下了热烈亲和的印象。丰富多样、形制各异的民族鼓在广场空间,以恢宏的庆典列阵,迎接八方宾朋。热情欢快的山歌、动感铿锵的鼓点和欢腾跳跃的舞蹈,融合着当地老百姓的热情,欢快的土家族摆手舞、婀娜的苗族四方舞、威武的侗族武舞、奔放的蒙古族摔跤舞等依次上演,并与游客们热情互动,表达着各民族兄弟和睦共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真挚心声,营造出恩施民族兄弟热情好客、质朴奔放的欢腾氛围。一条条承载着土家人真挚祝福的、美丽的西兰卡普,在演员手中展开,如同纽带将演员和游客连接起来,成为欢迎客人们进入剧场的通道,让游客们在欢歌乐舞中与演员们一起愉快地进入剧场。
“西兰卡普”在剧中被化作两位男女主人公。西兰:青年女性,是善良、忠贞、美丽、贤淑的土家族女性代表形象;卡普:青年男性,是勇敢、正直、善良、公正的土家族男性代表形象。剧情围绕着他们相识、相知、相恋、诀别和重逢的跌宕起伏的故事而展开,彰显了恩施人民淳厚质朴、真挚热烈、重情守信、勇敢豪爽的鲜明文化传统和性格特征。同时,《龙船调》《六口茶》等恩施民歌、“八宝铜铃舞”“肉连响”等传统民族舞蹈、“女儿会”“哭嫁”等独特民族风俗,在剧情发展中融合交织呈现,既讲好动情故事,也展示好恩施独特的民族文化,给人以故事饱满、呈现精彩的观赏体验。
整场演出分为“锦绣·西兰卡普”“缘起·山水相生”“心声·山歌定情”“情殇·真爱永恒”“和合·编织幸福”和“永远的西兰卡普”这六个包括序幕、尾声的篇章。全剧运用现代舞台视觉技术,还原土家族特色舞台布景,将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它通过多媒体影像与舞台布景的巧妙配合,营造出具有民族特色和现代感的舞台空间。
民族歌舞剧《西兰卡普》的特色在于采用了大量恩施的民间元素,运用现代灯光和音效呈现出极富亲和力和代入感的迷人魅力。它以“西兰卡普”为主线,通过艺术形式的表达,映照恩施当地居民的生息繁衍、生活风貌、劳作娱乐,从生活方式、历史记忆、非遗技艺、传承方式中,让观众对恩施这片多彩神秘的土地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全剧还特别设置了一位山歌叙事人,他用一首首古朴悠扬的山歌,在幕间过场用“五句子”方式,承上启下地概括剧情,引出篇章,甚为美妙。这样的巧思也让全剧被赋予了民族特色专属的历史文化载体属性,以“一条清江水、一座武陵山、一段刻骨铭心情、一幅幸福锦”作为创作核心,用真心和真情化作金丝银线,共同编织美好幸福生活的精彩故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的熔炉,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其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每一秒,都与我们创作者当下的心性有关。“系着土风升华”是舞蹈大师吴晓邦评价杨丽萍表演《雀之灵》的话,我以为民族歌舞剧《西兰卡普》也同样实现了这一类的“升华”,是超越个体层面的情感沟通与非遗的当代舞台化展现。该剧的成功,从文化传播的层面看,会在当下为民族歌舞艺术带来必要的关注,以达到理想的境界。
在序幕中,我们看到了土家族先民传说故事和图腾文化信息,以人屏结合的方式予以放大,震撼视听,那种原始的冲动让人屏息又令人战栗;伴随着茅古斯的节奏和呐喊不断跳跃升腾,慢慢汇聚、凝结,化作一只昂首立尾的白虎,与舞动的先民们一起,定格成西兰卡普上如岩画般的图景,标注着土家人最古朴的生命之美、奋斗之美。
剧中有几处精彩段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如茶香语暖笑相迎。清新美丽的茶山,动听的采茶调,一抹春色,绿意盎然、喜悦兴旺。紧接着,应和着水流鼓荡的节奏,高亢的峡江号子一呼百应地唱起,精赤着上身的汉子们,把自己拉成一张饱满的弓;男主人公卡普立于高大的船头,用威武有力的动作,带领指挥着大家。所有人以紧绷的纤绳为弦,以铿锵的脚步为鼓,似雄风扑面又幻化出无数重叠的身影,唱响大江奔流的昂扬之歌。巨大的龙船在汉子们的牵引下,从舞台后区缓缓驶上舞台并直奔台口,真实地出现在观众们眼前。那高大的船头如高峰耸立,崇敬感油然而生;那彩金描绘的船体散发着鎏金般的炫彩光华,华贵而奔放的色彩彰显张扬豪迈的性格底色和追求幸福吉祥的浓烈愿望。
热闹的女儿会,热情奔放的山歌是最质朴的情感。演员们在一唱一和之间明晰彼此心意,《龙船调》《六口茶》等脍炙人口的恩施民歌如行云流水般的旋律和大胆质朴的歌词,就像这明丽的山水一般,美好而真实。时而是一唱一答,时而是一唱众和,歌声伴着舞蹈飞扬,在剧场上空萦绕、弥漫,喜悦的情绪一浪高过一浪。
在姐妹们的陪伴下,女主角西兰在水边悉心地梳洗着自己,为即将到来的婚期作最后的准备。轻幔薄纱中,一双双晶莹的纤足伸入水中,缓缓地,一双双匀称的玉腿也慢慢展露,和着轻轻飞溅的水花,这段舞蹈构思精妙、灵动、清丽且优美。巨大的圆月缓缓升起,一袭巨大的纱幔披在西兰的身上,如同巨大的裙摆,又如一朵盛开的月季花,极致美丽。一步一步,西兰独自慢慢走上通向月亮的天梯,一直走进那巨大的圆月。突然,一袭大红色的轻纱从天而降,将西兰笼罩其中,犹如一个巨大的红色盖头,悲怆而神圣……
莲香舞把最欢快的节奏打起来,呼喊吧、歌唱吧,这生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是情歌、酒歌、欢歌,无比坚定、无比赤诚;摔碗酒,把最热切的豪情唱出来,台上在畅饮高歌,热烈舞蹈一直蔓延到台下,全场用热烈呼喊和舞步热情互动,将多彩绚烂的婚礼掀起激动人心的高潮。恢弘磅礴的乐曲铺陈开来,舞台上下漫天的花瓣缤纷撒下,人们共同徜徉在这幸福的花海之中,共情共鸣这坚守的真爱创造的无与伦比的幸福。谢幕时各民族盛装歌舞走秀,尽显宏大热烈的多民族团结和睦的喜庆氛围。此时一个美丽、硕大的绣球从天而降,在观众席中接连传递,那是人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祈愿与缩影。
全剧的舞美灯光也可圈可点。整个剧场前区以舞美造型和投影予以包装渲染,呈现半聚拢状的多空间演艺载体,营造强烈的沉浸感。真实舞台空间和多层影像叠加的视觉空间互动融合,形成抽离于现实、唯美而精致的全景空间;剧场被光影渲染成连绵绚丽的西兰卡普,那上面记载的图画故事逐次亮起,让幸福的图景流淌成源远流长、不断延伸的美丽画卷。在第三篇章中多处出现人、影像、装置互动场面,如:似有还无的多空间民族风格的影子舞;“声光电”震撼演绎洪水奔涌的危机和奋不顾身救人的英勇。第四篇章,采用装置和光影特效烘托了西兰月中之舞的视觉奇观,并精心设计两层舞台空间的交织,以极致的视觉张力演绎生命的力量。
诚然,要想让驻场剧目“流量”成为“留量”,还要靠文化硬实力说话。相较于热烈激昂的外放,更需要打造艺术精品的内功;除了有华丽震撼的舞美,更要有直击内心的表达;宏大场面固然能收获一时的赞叹,人文情怀才能长久地激荡人心。《西兰卡普》这样一台精彩的民族歌舞剧,以时代的思维、科技的手段、艺术的语言、发展的眼光、时尚的表达,尽显恩施历史人文底蕴之美、山水林田地域之美、厚德坚韧人民之美、砥砺奋进时代之美。歌声中,人们化作一条条相互缠绕的金丝银线,织成了美丽的西兰卡普,织就中华民族祖祖辈辈的幸福时光。《西兰卡普》中这方山水,这群生动的人们所彰显的精神,是体现在恩施人民身上的中华民族一家亲,团结和睦、拼搏进取、勇毅前行的精神写照。作品用情用力讲好恩施故事、湖北故事,打造了一个展现恩施历史文化底蕴和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崭新文化名片。
(作者:金浩,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市文联签约评论家)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