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琴,中国台湾女歌手、歌舞剧演员。其代表作品有:《抉择》、《想你的时候》、《你的眼神》、《渡口》、《爱你太浓》、《我曾经来过》等。蔡琴的嗓音低回委婉,淳厚沉稳,极富感染力,听她的歌就像品一杯岁月的美酒,越是久远,越是香醇。
蔡琴的低音低沉而不浑浊,虽然厚重但仍女性意味十足。她的演唱有音乐剧唱法的痕迹,而音乐剧唱法又很大程度上沿袭了美声唱法与共鸣腔的运用。蔡琴的音色并不浑厚,她在演唱时会本能地运用一些胸声,运用胸腔共鸣把声音变浓变厚。低音区的歌唱技巧其实主要是运用胸腔共鸣。唱低音的时候,以胸腔共鸣为主要共鸣器官,可以起到扩大声音穿透力,增加音响效果的作用。蔡琴训练得很好,她能把低音处理得层次明晰,音虽低却很通透,所以她唱歌一直都气息稳定,吐字讲究,加上她的乐感又不错,唱出来的每首歌都很养耳。
要想像蔡琴一样唱出美妙的低音,掌握准确的胸腔共鸣训练方法很重要:
1、喉头放松练习。微微张开嘴巴,必须充分放松喉头,注意并不是过分下压喉头,闭合声带,像金鱼吐泡泡一样轻轻地发声或低低地哼唱,体会胸腔的震动。
2 、经常靠墙练习。因为靠墙可以接触你的后脊梁,让你更容易感觉到气息沿后背向前走的走向,并且胸腔的共鸣能和墙产生共振,让你更容易找到胸腔共鸣的感觉。
3、运用想象的方法练习。经常想象自己的声音是竖立的,而不是扁平的;想象声音的圆润饱满。闭上嘴巴,发出“嗯”的音,有感情的将“嗯”拉长一点,会感觉头和胸前在震动,这就是胸腔共鸣与头腔共鸣的协调音色。
4、选择带有浓厚胸声的母音练习。一般发“欧”、“哞”、“嗨”等母音容易找到胸腔共鸣的感觉,发声时咽喉腔尽量找“半打哈欠”的感觉,下腭要自然,不能过度僵硬用力,把声音先打在上腭再移至牙根,让声音在气管和喉头周围自然振动,最后通过气管后传至胸腔产生良好的胸腔共鸣。在此过程中,气息要均匀地流动,柔和地冲击声带,切忌为了寻找宽厚的共鸣声音而压着喉头唱,这样会导致紧张的“喉音”出现。
胸腔共鸣在歌唱发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胸腔不但是低声区的主要共鸣腔体,能够增加歌唱发声的音响效果;它也是连接高中低声区的桥梁,能够轻松地解决声区转换时声音断裂的难题;而且它还是高声区获得气息支持的动力。
因此,在歌唱过程中,要合理恰当地运用胸腔共鸣,不断完善歌唱发声方法,可以更好地达到表现歌唱艺术的目的。
娱乐要有度,影视剧不可“消费儿童”
近日,《小戏骨白蛇传》在网上走红。这个以《新白娘子传奇》为故事蓝本的微型电视剧,在湖南卫视电视剧频道和腾讯视频播出后,好评与点赞迅速占领了各大社交网站。截至目前,该剧在腾讯视频上的点击量已达1.8亿次。对于年龄6岁至12岁的“小戏骨们”的表演,不少观众拍手叫好。
客观来看,这部剧不论是内容翻拍还是表演设计,都是成功的,其巧妙地抓住了老、中、青三代人的关注点,并恰到好处的与商业结合起来,实现了利益最大化。但是,笔者点开腾讯视频,《小戏骨白蛇传》只能试看一集,若想观看另外四集,必须要成为会员。在1.8亿点击量的背后,有多少观众为了看“小戏骨”成为会员?这难道不是过度“消费儿童”吗?
新修订的《广告法》规定,10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得参与广告代言。今年年初,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通知》,要求严格控制未成年人参与真人秀节目。尽管目前尚未出台相关政策约束影视剧中未成年人的表演,但从这些政策不难看出,不论是电视节目还是广告,都在避免“消费儿童”的情况出现,这同样应该是影视剧的制作伦理。
《小戏骨白蛇传》让一群孩子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努力去理解、揣摩、模仿成年人的爱恨情仇,有悖于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当成人习惯于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孩子,且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审美趣味强加于他们时,就会过早地将儿童成人化。此次《小戏骨白蛇传》取得如此高的关注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世俗化的题材。有观众在网上发帖称:“就是为了看一群小孩儿演绎爱情,为了看10岁的小孩儿是如何生出许仕林的。”这样的关注,实在是“猎奇”。
据了解,目前《小戏骨西游记》《小戏骨花木兰》等正在筹拍中。《西游记》《花木兰》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也是家喻户晓的故事,这样的题材当然多多益善。笔者担心的是,这会引来更多的影视制作机构的刻意模仿。若制片方只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价值,今后电视荧屏上就有可能出现《小戏骨还珠格格》《小戏骨甄 传》等,让涉世未深的孩子模仿“一入皇宫深似海”的宫斗戏。
童年是塑造一个人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成人基于商业诉求的利用和消费,只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因此,影视剧翻拍必须要严格把关,不能沦为“消费儿童”的商业大赛。如果翻拍真如《小戏骨白蛇传》主创所言,“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为小演员量身定制一部匹配他们成长阶段和心理特征的电视剧,岂不是更好?
文/牛梦笛
音乐家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
文学与音乐的互相加冕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13日下午1点,瑞典学院将201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75岁的美国音乐家鲍勃·迪伦。是的,你没看错,2016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最终颁给了美国音乐家鲍勃·迪伦;而此前看起来更像真相的“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获得2016诺贝尔文学奖”却是真的误传。
在人们的习惯认知里,文学与音乐似乎具有严格的分区,特别是看起来如此神圣的诺贝尔文学奖,更不可能会轻易搞“跨界”,这或许是因为尽管自1997年开始,鲍勃·迪伦就屡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但却一直连“陪跑者”的舆论关注都未获得的最大原因所在。
提起鲍勃·迪伦,人们首先想起的是民谣歌手,是格莱美奖、奥斯卡奖得主,与诺贝尔文学奖甚至可以说完全不在同一次元。但经由这次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天马行空”式评选,人们不得不重新定义鲍勃·迪伦,重新阐释文学与音乐的边界。
是歌手,却又不只是歌手;是民谣,却又不只是民谣。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所给出的颁奖理由对此作出了最佳的诠释:“鲍勃·迪伦在伟大的美国民谣传统中创造出新的诗歌意境”。换言之,那些被跨国界吟唱的鲍勃式民谣,其实本身蕴藏了一种新的文学(诗歌)意境,它突破了文学表现形式的一般范式,不是文学却胜似文学。
早有论者指出,作为一个唱片艺术家和表演者,迪伦的成就主要以他的演艺生涯为核心,但他最大的贡献被普遍认为是他的作词。若对此结论有疑问,不妨看看迪伦脍炙人口的代表作《答案在风中飘》的歌词:一个男人要走过多少路,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男人?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大海,才能在沙丘安眠?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无论是语言表达方式,还是思想张力,将之直接称为诗歌,又有何不可?
对于久负盛名的鲍勃·迪伦而言,他实在已经无需诺贝尔奖的加冕,但对于文学与音乐来说,这次的评选结果却注定要载入史册,它展现出了不可替代的互相加冕价值。一方面,它是对文学表现形式的丰富和表达边界的拓宽的一种承认与鼓励;另一方面,它亦是对通俗音乐的文学性内涵与价值的挖掘。
或许除了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官方理由”,每个人心中对于鲍勃·迪伦的获奖,都存在着一种自己最为满意的答案。这些答案并无高下之分,更无关正确与错误,而恰恰展示了这个文学热情亟待重新被点燃的世界,对于文学与音乐的定义,正在变得更加丰富与深刻。
文/方明
敷衍套路与MV外景
成就不了“文艺范儿”
从《将爱情进行到底》到《匆匆那年》,导演张一白的电影世界中,最常出现的就是为爱痴狂的男男女女,或以青春怀旧,或以都市惆怅,或以人生迷惘,在某一刻某一地击中过你我的心灵,留下些许不可触碰的情殇。但《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虽然有了机巧的人物、煽情的台词、唯美的画面,外壳可谓光彩炫目,却寄生于苍白无力的剧情:该转折时平铺直叙,该推进时碎片堆积,该高潮时套路敷衍,终将观众推向疏离挑剔的对立面。
首先是在刻画主角的关键剧情上设计草率。女一号小容(杜鹃饰)本被设定为冷傲独立的职场精英,不满足于奉献或顺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渴望更契合的心灵交流,是小容这类女性的爱情洁癖。但是,离开了放荡不羁的陈末,她身边出现的却是貌似成功、实为诈骗的曹总。小容的精明能干在这个男人面前灰飞烟灭,智商退化为零,莫名其妙就将自己的积蓄和声名毁于一旦。于是,陈末就不计后果地撞了她的车,抵押上自己的房产来赔付一大笔保险金,试图救小容于危难中。这次疯狂的金钱救赎,成全了陈末所谓的一往情深,却轰塌了小容应有的清醒自我。这么一个聪明孤傲的女子,我们看不到她面临骗局时的机警、陷入困境时的反击,单凭杜鹃一张从头到尾冷傲清高的脸,一番心灵鸡汤式的天台陈词,就要让观众信服小容是步伐超前、内心强大的独立女性,未免有些难。
另一剧情主线上,一些该推进人物关系的重头戏没有新颖构思和尽情渲染,反而是以碎片化的镜头堆砌来生硬地拔高观众的情绪点。如主要角色在轻轨上练习对话的那场戏,本该是推进两人情感的重头戏。本来这个情节框架设计是不错的,但进入呈现时,渐渐就化成了一个个零碎的对话与浮夸的表演。音乐响起,MV式的影像效果扑面而来,但镜头一旦切回车厢内部,编剧没有提供有震撼力的核心话题,两个主角也只能贡献无所依傍的碎片化表演,分散了观众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情感波动。
最遗憾的是茅十八与荔枝这条爱情副线上的高潮剧情设计。本来,这一对人物设计新奇有趣,相爱相处的细节也不时迸出机智动人的小火花,雪山下的求婚场景更是达到了无敌美景与浪漫情节融合为一的境界。但是编剧为了制造情伤,竟然以一群小混混报复荔枝、刺死茅十八的情节来达到所谓的悲剧高潮。跟着这样的剧情推进,观众很难代入到人物情感中,反倒生发出角色是为死而死的跳戏嗟叹。
文/钱春莲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