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节奏感的体现主要是书写过程中的快与慢、轻与重、线条和单字图像及形状的变化等诸多外部的表现形式传达到我们视觉神经的。明丰坊《书诀》中言:“古人论诗之妙,必曰沉着痛快。惟书亦然,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 ”这里所提到的“沉着”“痛快”指的就是书法中的节奏感了。
纵观中国书法史,上至甲骨、篆书,下至真、行、草,文字的演变都离不开实用性和易写性两个基本要求。草书书写速度快、简练,往往书其大意,略具其形,但较难以识别。楷书书写速度慢、易识,但实用性较差。因此,既要求简便易识又兼具实用性的行书体演变完成。行书综合了草书和楷书二者的优势,书写速度较快,也较容易识别。唐孙过庭《书谱》云:“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理于纸上。 ”所强调的也是节奏的重要性。
书写过程中的提按(粗细)变化是体现节奏美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古人云:“一阴一阳谓之道也” 。阴阳的重复性规律及变化构成了书法的艺术美。笔中所含水或墨的多少,用笔的轻重都可以使线条产生粗细不同的变化,笔画的粗细搭配不同,其产生的审美趣味也不相同。没有粗细变化的作品,就像一支毫无韵律的舞曲,枯燥乏味,毫无艺术感染力可言。作品中一味的粗,作品易呆板;一味的细,作品又会纤弱。所以协调好笔画粗细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粗与细的把握应属于创作中微观的部分,笔画的搭配必须是准确的、丰富的。笔画粗细之间、长短之间相互穿插变化,才能使作品在雄浑中显露出俊俏的姿态,作品才会富有感染力。毛笔笔锋是一种较软的倒锥体,书写时按压力度越大,笔画就越粗,相反则越细。因此通过对毛笔施加不同的力度,使笔画的粗细产生丰富的变化,对比愈加强烈,节奏感也就会越强。如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和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中的“其”字进行比较,褚遂良的楷书之所以生动活泼,节奏感强烈,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笔画粗细和书写速度上的变化所造成的。
空间也称留白,是针对字与字之间的空间感而言的,简单来说是指作品中的单个字,一组字或者整幅作品中的字之间的大小空间变化。比如在写行草书时,这种字与字之间和行与行之间的留白有时疏朗,有时密集,这样疏朗空间和密集空间的不断交替变换,使大小空间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整幅作品中空间的疏朗与密集交替掩映,层次变化丰富,节奏感自然强烈,也更容易产生视觉冲击力。
在写篆书、隶书或楷书时,我们往往都会提前叠好格子,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一般情况下,笔画多的字占的空间要大一些,笔画少的字占的空间就相对小一些。这种大小空间的错落变化也是存在的,只是不像行草书那样明显,变化的余地更小,节奏感也会弱很多。这种对空间的运用与作品风格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在宋四家中,苏东坡用墨丰腴,结字扁平,气象雍裕;黄山谷笔势奔放潇洒,字势开张如长枪大戟。故对结字空间的不同理解产生的美,使面貌各异的书风仍是今人学习书法的经典范本。
对于书写实践来说,作品是用毛笔一笔一笔写成的。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历来人们都把笔法作为书法中最核心的部分,由此笔法就变得首要了。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起笔、行笔、收笔都要遵循一定的书写规律。姜夔在其《续书谱——用笔》一节中也说:“故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 ”强调的正是书写时法度的问题。另一方面,书写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长线条和短线条的合理搭配。长而直的笔画过多,貌似枯柴遍地。短而直的笔画过多,字势茂密又似树梢挂蛇,杂乱无章。以上两种情况都会给人以不舒服的感觉,在节奏上也会显得混乱。
书法中,笔力也是构成作品中节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明丰坊《书诀》中云:“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 ”这里所说的正锋就是指中锋,如写篆书,篆书结体相对工整平稳,笔画粗细变化不大,为求浑厚饱满,遂需用中锋进行书写,使笔尖处于墨线的正中间,后对笔毫施加压力,万毫齐力,这样力量自然寓于字中。又如草书,则需正侧锋并用,劲妍兼取,笔法如行云施雨、走蛇舞龙;风樯阵马、沉着痛快般的线条之美,充分展现草书在用笔上千变万化的特点,同时还能够直接感受到作者书写时的内在气质。故而有“正锋取劲,侧锋取妍”的说法。因此,行草书在笔墨变化上要比篆书和楷书更加丰富,也更具有表现力。
书写作品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蘸墨,书写,再蘸墨,再书写,这样一个规律性、重复性的过程。传统的中国书画,墨可分五色,即:浓、淡、枯、润、燥。墨色由浓墨到枯墨体现的是一个节奏的过程,墨色变化对一件作品的好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块墨色的浓淡枯湿对比能够很容易地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力,层次感更丰富,变化也更多。很多人在初学书法时,都会写一笔蘸一次墨,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整幅作品墨色变化小,就更不用谈层次感和节奏感了。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要善于用墨,还应学会用水,借助水使墨象表现得更加丰富。毛笔中所含水分的多少又会造成干湿的墨色变化。通过水的特性,水和墨的混合,墨色发生干湿不同程度的变化,墨色变化所形成的色差也更容易产生视觉冲击力,形成了节奏感,便更具有神采。以明王铎的立轴作品和唐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为例进行分析,墨色由浓湿到干枯,墨色变化生动自然,层次感强烈,就像音乐中的音符一样,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者不愧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高手。
(文/杨长振)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