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特别关注>艺术学与美育>正文

我的未来,我的书法——2016年书法专业毕业生访谈

2016-06-24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收藏

  近年来,书法进中小学课堂的政策让书法艺术再次受到舆论聚焦并成为广大家长关注的话题。一方面,中国书法获得更好普及的前景可期,另一方面,书法专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随之受到更多关注。虽然仍属小众,但我国书法高等教育已经逐渐完善了由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的学科体系,如今,设置书法专业的高校数量以及招生人数也在不断增加。新的情况下,社会对书法人才的需求有所提升,但作为一门专业学科,书法专业毕业生仍需面临艺术与职业的抉择。正值毕业之际,毕业论文答辩已近尾声、各类院校毕业展铺天盖地也已告一段落。这些书法专业毕业生怎样看待自己的专业?毕业后的就业规划怎样?艺术坚守与谋生之术,社会所需与自我理想如何平衡?美术文化周刊记者对部分院校书法专业应届毕业生进行了采访。

  谋生,不忘艺术

  上世纪90年代,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首开书法教育博士点,近几年该校书法专业每年硕士以上毕业人数已有50人上下,其中包括博士、学历硕士和艺术硕士,今年则约有70名学生毕业。北京师范大学书法学专业每年毕业学生20人左右,今年大致包括本科11人,硕士9人和博士1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林中岚向记者介绍,该院书法篆刻创作方向每年毕业研究生也有20人左右,其中将近40%选择继续深造,少数选择出国,多数同学会到各大中院校,应聘书法老师,两成左右选择自由职业。南方高校如云南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招生从2012年开始,所招收学生至今4届共9人。暨南大学今年书法专业的研究生毕业生有5位。

  蔡元培“美育代替宗教说”有颇多认同者,不过大众多有“用付出问收获”的实用主义思维,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并不轻松的背景下,作为小众的书法专业毕业生该做如何选择?首师大硕士王林林告诉记者:“从学院就业情况调查来看,核心期刊、艺术杂志、出版社、美术馆等文博单位都有,选择大中小学校书法教师职业也较多,而选择自由职业的同学则偏少。”而王林林本人已经到昌平的一所高中就业,今年9月入职后将承担语文和书法的教学工作,“我在选择单位时先关注是否适合我以后的发展,是否有进京指标,再考虑其他如薪酬、住宿、周边环境等问题。”虽然要考虑单位性质、户口等最现实的因素,但他不忘补充说:“我不赞成应届毕业生或年轻书家专以卖字为生。”中国美院书法博士王业的感受坦诚而戏谑,但同样夹杂着理想与现实的纠葛:“我最想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当代‘书圣’,‘洛阳纸贵’,最好排队摇号购买;退而求其次,就是‘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研究出书法中的精粹与绝艺,‘广施佛法、普度众生’;现实一点,就是当个被市场看好的职业书家,或书法专业教师、硕导博导之类。”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唐燕琳直言就业更多的是谋生手段,未必与艺术有关。她说:“我不羡慕已经就业的同学,就业学生中受到单位制度的约束而放弃曾经喜好的书法的也不少,在我看来反而失之甚多。”广州美术学院硕士林树丰则认为:“职业书家现在基本是没有的,即使有这个称谓也不能算是真正的职业书家,以前有学问的基本都会写字。现在网络社会已经发生巨大改变,书法也早已没有当初的意义,所以,我将其作为治学或修身养性的一个选择或爱好。”但毕竟“将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变成职业是无上的幸福”。云南大学硕士胡鹏说:“我想先找份工作,最理想的是能进到高校,因为高校是一个知识传承的场所,希望努力考个博士,硕士毕业在学术上深度与广度还不够。”不过继续深造也有诸多不易。“首师大书法院今年毕业70多名硕士,应届考取博士的只有一名。”王林林说。据记者了解,一部分有深造理想的毕业生会选择继续复习,特别是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生活成本很高,一些同学会选择边找些教育机构代课边努力,甚至考个三五年也有可能。

  初心,为了自己想要的

  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硕士席乐坦言:“书法专业浓厚的文化色彩掩盖不了实用技能缺失的尴尬,书法专业毕业生既不是创新型人才也不是通用型人才,社会吸纳文化工作者的门槛又相对较高。”就业五花八门是这类人文学科的共同特点,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硕士郑振天告诉记者:“可能每个人想得到的东西不同吧,我们学校书法专业毕业的师兄师姐,有些成为学校书法教师,工作安定规律;有些进入拍卖行,经手诸多字画,见多识广;有些进入杂志社,广交同行道友;有些选择用自己的理念创业,虽然出路不尽相同,但只要能在这条路上得到自己想要的,适合自己的性格就是好归宿。”

  即使是在艺术行业中,书法也算不上热门专业。林中岚祖辈及父亲都学这行,所以自然学了书法,彭渤父亲是美院毕业,王龙杰选择书法的原因是从小受到外婆的影响……此外不少学生选择书法专业,只是因为最初单纯的兴趣以及考试分数相对较低等现实考量。然而毕业在即,现实却不止兴趣那么简单。王林林说:“读研前我对书法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就业前景毫不了解,当初选择跨专业考研主要是出于爱好和从小的基础,而且书法考研英语分数线偏低,也是一个促成因素。”首师大硕士胡玉洁本科时学的是食品科学与工程,她描述道:“我跨度这么大选择书法专业可能是身上的传统文化情结在作怪吧。我生长在红星宣纸集团,外公辈、父母都是宣纸工人,他们的每个动作都深深烙在我的脑海里,连自己的姓名都选取宣纸刀口印上的‘玉版’‘洁白’中的二字。2012年夏天,我陪同张子恩导演在泾县考察,走访时他问了位晒纸工人:‘您或您的子女会写书法、画画吗?’答案是否定的,并且工人说道:‘我们最没文化的人从事着最有文化的事。’这句回答让一旁的我听着心里像倒入了冰块。与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没有谁学习过书画,这是个悲哀的现象,也成为我转行学习书法的动力”。

  未来,给自己一个期许

  学习书法给这些学生带来了什么?唐燕琳和暨南大学硕士吴嘉茵都表示自己的书法理想是从心游艺,借艺修心。希望自己的字能更符合自己心里的审美期待;再有就是通过书法这一传统媒介,在浮躁的世界静心敛神,向内倾听心灵的声音,向外感受诗意的空间。出国深造的彭渤希望在以后出国读书的几年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不局限在“中国书法”内研究中国书法。林树丰的理想是从文学、绘画、金石等多方面去理解书法,并写出有自己面貌的高格调作品。郑振天的理想是勤奋学书、用心学书,形成完备的思维体系,有自己明辨优劣的能力。而胡玉洁希望从专业的角度去研究书法与宣纸之间的联系,使学习书法的人不用经常感觉找不到合适的纸。

  福建师大硕士王龙杰坦言,希望一个能把中国汉字书写漂亮的人得到应有的尊重,百姓家悬挂的“财源滚滚”少一些,多一些文气足的作品,“大众有书法作品的意识之后,传统文化就会占据一部分流行文化的空间,书法专业人才也会生活得好一些”。王业也赞同这一观点:“我看到书法亲民,也愚民,有太多书法爱好者盲目地学书法、写书法、玩书法,我曾经历过那样的日子,所以不忍心书法这种国粹资源被低级传播、滥用开发。我想尽绵薄之力,改善社会对书法的认知。而且我在美院学到体系、科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我相信我有这个能力。”

  尽管书法高等教育仍在发展中,但从事书法学习和创作的人们都清楚,书法学习不能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技法之外,生活体验、人生阅历、文化修养等等共同构成了一个书法家的产生和成熟——何况历史地看,纯粹“书法家”的概念仍然值得商榷。对于莘莘学子而言,不管怎样走上专业之路,借由几年的专业沉浸和摸索,已经有不足为外人道的收获。不忘初心,“无用之用”的书法艺术需要面对现实的勇敢反思和对于理想的坚守,问题和挑战既然存在,谁说其中没有机遇呢?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