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电影是整个文化产业中最大的亮点。票房继续高速增长,影片更加类型化,单片过10亿元票房影片频出,社交媒体上电影往往会成为热门话题。人们对电影的热情,仿佛又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各方都对电影寄予了厚望,电影再次以它独有的标签产品特征,镶嵌进我们的精神与生活。
票房过440亿元具有积极意义
2015年全年,中国电影票房突破440亿元。2005年,中国电影全年票房20亿元。对比之下,电影市场的增长速度惊人。
政策层面,中央三度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而电影是诸多娱乐产品中,产业化速度最快的类型,政府鼓励发展电影产业的态度鲜明; 市场层面,院线建设、银幕数量、资本参与、电商助推,使得电影市场得以膨胀式发展,票房数字的飙升,是市场堆积效应的结果;文化层面,电影为互联网时代重要的线下社交载体,已经渗透进大众的生活方式,同时,观众期望从优质国产片当中寻求文化自豪感,这是促使国产片在票房数字上不断战胜进口片的重要因素。
440亿元的确是个大数字,但仔细观察这个数字又有一些不满足。
这种不满足主要体现于两点。其一,进口电影仍然接近整体电影票房的一半。虽然每年的电影市场票房年报都会兴高采烈地宣布,国产片又一次险胜进口片,但如果敞开让进口片进来与国产片进行竞争,国产片目前肯定不是对手。
这也是第二个不满足产生的源头——质量。是的,国产片的确在今年票房前十名中占六席,《捉妖记》还“干”掉了《速度与激情7》,成为票房第一,但后来大家也发出了“就算夺得票房第一又怎样”的感慨。仅就质量对比而言,国产片在整体质量上仍弱于进口片。在这样的状况下,强调票房而非强调质量,多少都有点报喜不报忧的感觉。
票房超过440亿元,也不能仅仅看到忧患,该庆祝的还是要庆祝。票房数字有它积极意义的一面。首先,它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以电影为核心延展的文娱产业链将会创造更多的绿色GDP。其次,票房数字的激增将会带来持续的中国观众支持国产片最有力的方式,就是为一部哪怕只有一两个亮点的国产片买票,为制作者和创作者解决后顾之忧。而创作者与制作者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茫然之后,也隐约摸到了属于国产电影的发展之路,一旦中国电影与中国观众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共鸣,440亿元票房也会很快成为一个被碾压的数字。
法治元素帮文艺片找到市场
2015年,有几部包含法治元素的文艺片,都得到了不错的票房回报,如《烈日灼心》、《解救吾先生》、《十二公民》、《一个勺子》等。
这些影片,是受电影市场迅速扩张、观众对类型电影消费需求增加的影响而出现的。影片用商业手段为作品增添了不少观赏性,对社会与人性的思索也到达了一个深度,同时,对法治元素的良好运用,也照亮了故事核心,让观众在欣赏到好作品的同时,也感受到法治力量的影响力。
以往法治主题的电影,在表现形式上趋于单一化,正面人物偏于“高大上”,在亲和力、可信性方面有所缺乏,也因为这些电影过于强调绝对的“正面性”,让这些电影因为不接地气而缺乏观众。但这两年以黑马姿态闯入市场的罪案电影,如《烈日灼心》《解救吾先生》等,对法治人物进行了全新的塑造,对法治观念进行了客观解读,法治元素让这些电影变得好看了。
在《烈日灼心》中,段奕宏饰演一位基层派出所的警长,在办案过程中,他发现自己所欣赏的一名协警,居然是多年前涉嫌杀人的嫌疑犯。邓超饰演的协警,是一个非常矛盾的角色,一方面他自豪于能够参与维护地方治安,另一方面又为自己多年前的罪错行为而惶惶不安。警长与协警,表面的兄弟,内里的敌人,这种戏剧设置,让电影故事充满张力。电影最后,协警被执行死刑,段奕宏在法治与情感面前,选择了捍卫前者,但协警在生命后期所体现的赎罪精神,也拥有了人性之光。这不是一部简单的警察抓杀人犯的电影,它更多在考量人对规则与制度的遵守所要坚守的底线与尺度。
《解救吾先生》根据多年前一起真实发生的绑架案改编,刘烨饰演的刑警队长在接到报案后,与绑匪展开了紧张的智慧与心理较量,在绑匪打算提前撕票之前踹门而入,成功解救了被绑架的明星。电影中有多位警察角色,他们站在绑匪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掌握绑匪心理动向,在极短时间内解决掉了一个有可能造成很大社会影响的绑架案。电影没有采取以往的主旋律手段来表现警察,而是采取写实的手法,把警察办案的真实一面展现了出来。电影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噱头制造上,而是通过故事载体,对外传递了法治的意义,客观上产生了良好的普法效应。
罪案电影是好莱坞电影的主要类型之一,在长期的创作与市场摸索中,好莱坞寻找到了这类电影的核心价值观——保卫普通人利益,捍卫城市正常秩序,保护正常人性温度。中国罪案电影在这两年刚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创新之路,并且一出手就有独特的本土色彩,这是特别值得高兴的事,从观众与市场反应来看,这几部优秀电影的高票房和好口碑,也表明融入法治元素的国产类型电影,在叙事上拥有了自己的规律,在价值观形成方面,也有了经得起琢磨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核心。
喜剧片释放社会情绪
今年有四部国产电影票房破10亿元,其中喜剧电影占据了三席,分别是《港囧》、《夏洛特烦恼》和《煎饼侠》,喜剧片为何如此受欢迎,成为一个有趣的议题。
喜剧片的票房火爆,当然得益于大家熟知的银幕数增加、电商促销、口碑营销等因素,但其他类型影片,在同一市场环境下,却竞争不过喜剧片,还是说明观众的消费心理倾向于喜剧,喜剧比其他类型作品,更容易让观众慷慨解囊。
严格来说,这三部票房过10亿元的影片,质量也就在及格线以上,有的甚至低于及格线,但由于把握准了市场需求和观众心理,它们就有了“定制电影”的属性,这种在各方面均进行过精确计算的“产品化电影”,往往出手不凡、大有斩获。
从1997年冯小刚推出第一部贺岁片 《甲方乙方》开始,中国观众对喜剧片的喜好就没有变过。宁浩、徐峥、大鹏、闫菲和彭大魔组合等新导演,在喜剧片创作的技术层面上更加精细化,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喜剧电影的受众面,让影片更加接地气,使得喜剧电影超过青春片,成为中国观众最爱的电影类型。
分析喜剧片的走红,离不开对社会心理的观察。“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你们城里人真会玩”“我想静静”“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些网络流行语,其实就是社会心理的鲜明体现,它们表达出人们对打破沉闷、平庸生活的一种渴望,而电影恰恰是达成这种渴望最简单便捷的方式,一张喜剧片的电影票,就能帮助观众暂时逃离工作与生活的双重压力,在笑声里度过两个小时,让身心得到短暂的休息,这恐怕才是喜剧电影屡获高票房数字的最强动力所在。
在电影人的合力营销之下,电影也被赋予了一些特别的功能: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能够带来更亲近的线下社交,讨论话题电影会让你更接近朋友圈子……从来没有哪个时代能像今天这样,电影能够为生活带来如此重要的点缀,在内心浮躁、无法安静的时刻,在世界太大、无法走远的无奈当中,一部电影带来的慰藉是渺小的,也是巨大的。
不只是电影业,在荧屏上,一些喜剧节目也获得了超高收视率,《笑傲江湖》、《欢乐喜剧人》等深受欢迎,宋小宝、沈腾和马丽组合、贾玲、俞白眉团队等,成为最受欢迎的平民明星。暂别沉重、享受欢乐,是当下人们的普遍心态。掌握了这心态,就掌握了娱乐业的商机。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喜剧作品不要透支观众的喜爱,要以更经得住时间考验的质量,来捍卫自己在观众心目中的位置。
延伸阅读:
“2015年文艺发展盘点”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