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美术评论>正文

为人民塑像:浙江省红色主题雕塑大展后记(陈政)

2021-07-12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陈政 收藏

为人民塑像

——浙江省红色主题雕塑大展后记

  浙江省红色主题雕塑大展是今年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迎建党百年 享美好生活”系列活动之一。浙江省文化馆提前一年时间精心准备和发动,向省内外邀请和征集红色主题雕塑作品130余件,并组织专家,以馆藏程允贤雕塑艺术作品为基础,对申报作品进行评审及梳理。雕塑大展于今年6月中旬在乐清市文化馆展厅隆重推出。

程允贤《五大书记》

  这是一个唤起民族情感、重温红色力量的展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这样的重要时间节点,需呈现与宏大背景相匹配的体量;应该显现高品质雕塑艺术最具有感染力的语言,同时能直面公众,给出清晰而有条理的观展脉络。为公众做展,以精品奉献人民,是策划这个展览的核心意义所在。

  主题性艺术展览如果只征集同命题作品,形成陈列式展出,是容易做到的。它虽然不像学术展要在内部建立严谨的谱系关系,但若要让公众看到某件作品的好,并对这个“好”有更文本化和深层涵义的解读,则需做全盘梳理和规划。对此,主办方整理出两条脉络:老、中、青三代雕塑家的红色主题创作,具象雕塑、当代雕塑、传统木雕3个板块的共生关系。

  老、中、青三代雕塑家的红色主题创作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程允贤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雕塑家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他们的作品有着扎实的艺术功底和深厚的民族情感。程允贤创作的肖像雕塑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代表性的雕塑艺术之一。他创作的肖像作品记录伟大领袖和英雄志士,从人物性格和神态着手刻画形象,并把形象放置于时代背景之中,让观者能够体会到定格在人物身上的历史洪流。潘锡柔创作的《播种》和达榴生创作的《老支书》,通过朴实的雕塑语言,表达了对土地和深植于土地上的农民的情感。深厚的写实功底和朴素而浓郁的感情,是老一代雕塑家令人敬仰的品质。中生代雕塑家成长于新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他们的作品既继承了前一代雕塑家的造型能力,又与新时期国家建设发展同步俱进。这次展览中,有入选中央党史馆国家重大题材创作项目、获省部级奖项的作品,也有已实际落成的城市公共艺术的模型稿。龙翔创作的《古田会议》,融合了中国传统石、木雕刻和背屏塑造的处理手法,人物交错叠加,集圆雕、高浮雕、浅浮雕等艺术手法于一体,最大限度地再现历史场景。钱云可创作的《黄金周》,再现西湖著名景点——断桥在“五一”假期游客密集的情景。他截取这个片段,并赋予作品更为夸张的舞台感,寓意每个个体都沐浴在大时代发展的红利中。青年雕塑板块彰显了对红色主题更丰富的解读:虽在题材选取上基本延续了红色主题创作程式,但雕塑语言、构成材料等均与当下青年的艺术经验紧密结合。这次展览中,有近1/4的作品用了3D扫描打印技术,呈现出两种形态:一是把传统塑造手法和数字模型相结合,手工制作为主,数字技术为辅;另一种是把数字技术语言直接作为雕塑语言去呈现。两者都在展览上得到充分应用,显示出当下青年在雕塑创作上自由、开阔的维度。

钱云可《黄金周》

  老、中、青三代雕塑家的作品整体上显示了各自的面貌,切入作品的题材、艺术语言和材料手段方面的差异尤为明显。每个时代赋予雕塑家的使命是不同的,完成雕塑艺术所承载的物质基础也不同。主办方有意识地在展陈和导引方面强化这种差异,带给公众可对比的直观效果,进而让人们去思考几代雕塑家对红色主题的阐述与其所处时代背景的关联,看到红色文化的定义也在随着国家的发展不断拓宽,纳入更多正能量的内容。

  具象雕塑、当代雕塑、传统木雕是对本次参展作品的另一划分,向公众展现多元的艺术形态。具象雕塑是艺术学院的传统专业,这一专业这些年培养了很多学生,他们是目前雕塑展览中的主力军。这次参展的具象作品呈现了学院一贯的严谨和扎实的造型能力,为整个展览的品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本次大展的另一大亮点是部分具有当代艺术表现形式的作品。如王雷创作的《新长征路上的凯歌》等,用解放军报为材料,把搓成线条的报纸编织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物品。创作语言和作品形态有效地把观念与审美融合在一起,打破传统主题性创作一直以来的既定程式。展览最后一部分是从乐清当地征集的传统木雕。这批木雕作品出自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之手。雕塑展览通常很少与民间传统木雕艺术共同展出,而这次展览把两个不同体系的作品放在一起形成对比、引发思考,并没有让人感到不协调,一方面是因为作品主题一致,另一方面是两种雕塑作品在艺术上相互补充:传统木雕在造型语言上借鉴学院雕塑,学院雕塑也从民间工艺中汲取技巧和程式。

王雷《新长征路上的凯歌》

  雕塑大展最终推出程允贤雕塑作品、特邀专家作品、青年优秀作品以及传统木雕作品。每个分区在空间上做了半隔断处理,近百件作品分布于展厅及户外空间,一条贯穿其中的参观路线引导观众走完整个展览,感受4个板块庄重、恢弘、丰富、精致的特质。在展览入口特意设置了一个展现民族魂的组合装置,把4件雕塑作品与空间布局结合在一起,象征着中华民族从觉醒到抗战再到建设发展的历史篇章,也是整个展览的“题眼”,如今成为公众参观时的打卡点。

  在宣传推介方面,线上展厅和为9件参展作品拍摄的视频短片等,全方位展示和推广本次雕塑大展;线下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做了海报展示宣传,扩大展览的社会影响力。

  为公众奉上高品质的展览,让他们在观展过程中得到高品质的艺术解读并有所收获,是主办方策展最大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石富《最小志愿军系列之愿做一株报春花》

 

  (作者:陈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雕塑记忆 百年巨变

  吴为山:以雕塑为时代立碑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