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网页如上“来源:《中国文化报》”,查看报纸报道,链接为:http://epaper.ccdy.cn/zh-CN/?date=2020-12-20&page=3&detailId=%E4%B8%BA%E4%B8%96%E7%95%8C%E8%B4%A1%E7%8C%AE%E7%94%9F%E7%94%9F%E4%B8%8D%E6%81%AF%E7%9A%84%E2%80%9C%E5%92%8C%E5%8A%A8%E5%8A%9B%E2%80%9D)
12月12日,由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济南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和动力——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在济南启幕。在3个月的展期里,来自中国、美国、德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阿根廷、刚果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85位艺术家的596件艺术作品,将共同展现不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对“和动力”这一主题的深入思考与艺术表达。
作为山东省第一个由政府主办的国际双年展活动,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和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山东美术馆馆长张望担任总策展人。展览特别邀请了德国哈根奥斯特豪斯美术馆馆长泰丰·贝尔京、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教授汉斯·德·沃尔夫、韩国首尔美术馆总策展人高元硕3位具有丰富国际策展工作经验和艺术家资源的策展人,组成国际策展团队。此外,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杨卫、山东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孙磊、济南市美术馆副馆长徐琳、独立策展人李振华也应邀组成国内策展团队。
《视频雕塑XX——世界第六感》 (LCD屏幕、偏光有机玻璃) 700×700厘米 伊曼纽尔·范德奥韦拉 (黄中明 摄)
《背后的故事:鹊华秋色图》(综合材料装置) 180×590厘米 徐冰 (王真真 摄)
以“和”为内涵 展现全球文化共识
孕发于山东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儒家文化核心理念的“和”包含了中和、和睦、和谐、和合等内质,体现了社会成员的个体品格与社会共同意识的统一,成为中国文化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和”的文化精神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和弥足珍贵的现实价值。尤其是2020年全球都经历了突如其来的疫情挑战,在岁尾之时拉开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的序幕,除了探讨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艺术的当代表达等议题之外,更是试图推动和衷共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努力。
面对当下人类共同经历的全球挑战与文化交流的需求,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希望以“和”为破局之动力,邀请来自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艺术家从自身主体经验出发,探讨“和”的文化内涵与当代艺术创新的关系,构建一种和而不同而又和谐相处的视觉图景。范迪安介绍,作为一种文化立场和精神属性,一般而言,“和”的意涵主要呈现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等多个维度,此外,更意味着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融合。而在2020年这个特殊年份,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艺术家将他们的最新创作送到山东美术馆展出,体现出即使是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对于“和动力”这一展览主题也有着高度的文化共识。
疫情给这样一场国际性双年展的主办方带来了巨大挑战。“双年展承办与不办、如何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难题。但最终我们做出了积极面对的选择,越是在艰苦卓绝的时期,人类越是需要精神的慰藉。双年展不仅仅是一个展览,更重要的是,它昭示我们战胜灾难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张望表示,双年展命名为“和动力”,意为在“和”的理念指引下,用当代艺术的方式,激发推动世界和谐发展的新力量。而此次邀请的所有国外艺术家的作品也都如期来到了美术馆,没有落下一件。
受疫情影响,参与展览的国外策展人、艺术家不能来到开幕式现场。汉斯·德·沃尔夫代表展览国际策展人专门录制视频,表达了对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开幕的祝贺,他说:“如果有新的东西出现,可以作为一种对抗疫情的力量表现,那就是属于创作者的优越力量,它被称为‘和动力’。”
《卡伦加》(烟、画布) 240×600厘米 杰拉尔丁·托比
《大明湖》(布面油画) 160×200厘米×3 2020年 闫平
《深水》(纸本水墨) 200×600厘米 2020年 刘庆和
因“和”而包容 勾连传统、当代与创新
本届双年展包括三大板块:山东美术馆展出提名艺术家作品,济南市美术馆展出青年策展入选项目,青年策展项目入围项目以线上方式进行展示。
策展人提名展中的132位艺术家,多是享有世界声誉的知名艺术家,展出的186组(件)作品接近一半为国内首次展出。尤其是莱安德罗·埃利希、伊曼纽尔·范德奥韦拉、徐冰、隋建国、邱志杰、刘庆和、尹秀珍、顾黎明、杰拉尔丁·托比等35位艺术家,结合展览主题“和动力”,专门创作了新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明显感受到勾连起传统与当代进行艺术创新的、和而不同的多元面貌。
步入展厅,几件大体量、大尺幅作品扑面而来的气息首先表明了此次双年展的当代性,而传统中国画、油画、版画与影像装置作品的并置,则鲜明地体现出跨文化、跨媒介的当代艺术表达方式。不过,“和”的内涵如何成为当今艺术创作的动力,才是隐藏在形式语言和媒介背后本届双年展首要探讨的课题。在展览中,我们看到徐冰的作品《背后的故事:鹊华秋色图》,以光透过废弃物的形式重塑了中国古代名画《鹊华秋色图》,而阿根廷艺术家莱安德罗·埃里希的《建筑——超然楼》则以西方文化视角认识中国传统,艺术家利用镜面反射对济南建筑超然楼进行了再创作,并让每一个观众都能够融入作品之中得到独特的个人感受。有意思的是,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不仅都以济南地域元素为素材进行创作,而且都以当代的艺术语言反思传统,颠覆了对传统符号的解读,实现了传统的全新认知。
在中国生活了30年的美国艺术家秋麦带来了他历时7年创作的摄影作品《长江万里图系列》手卷,在精微的制作后,秋麦将传统山水长卷以及当下城市现实巧妙结合,呈现了一位拥有国际视野的艺术家对于长江以及中国山水的理解;吕佩尔茨和张望合作的《山水中的哲人》,呈现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之思;刘庆和在研习传统水墨绘画的基础上,在水墨写生及技法探索中,表现着他对生命脆弱的观照;宋冬的作品《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营造了一个园林式的空间,让观众得以徜徉在充满时代感的旧物中再次反思人与物的关系;杨宏伟的作品《无中生有》则用不锈钢和磁铁,通过不整齐的方式构成了一个孔子像。特别的是,观众只有站远了才能看到孔子像,近看是白的,什么都没有,而如果从侧面看则像在视频,仿佛又是另外一个人。从作品中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于传统文化和西方当代观念、地方性与全球化之间的对抗与平衡。
这些当代艺术的多样性表达方式,都围绕着“和”的主题,呈现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照。此外,对山东本土文化的挖掘与阐释、地域性和全球性的交织也是展览的突出亮点。“这次双年展让我觉得当代艺术是从中国大地上生长出来的”,山东艺术学院院长王力克说:“它沾染着‘生气’,同时又带着‘土气’,是中国文化的味道。它厚重、包容,有一种穿透力。其中对于文化的关注、对于中国精神和元素的关注,也让我感觉到中国当代艺术未来可期。”
《山水中的哲人》(纸本水墨) 146×366厘米 吕佩尔茨 张望
《云中花园——折枝系列》 (光敏树脂与金属架) 600×500×250厘米 隋建国 (王真真 摄)
以“和”为动力 打造文化山东新名片
齐鲁之地,孔孟之乡。海右亭古,济南多名。多传统、重礼义,是大多数人对山东的印象。张望表示,山东虽然是文化大省、美术大省,但缺乏学术主张和创新精神,已成为阻碍山东美术全面发展的主要短板。历史已进入新的时期,山东美术也亟须建立属于自己的学术平台,为打造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展望未来的山东美术新格局夯实基础,而兼具中国气质和国际视野的首届济南国际双年展的成功举办,显然成为打造文化山东新名片跨出的重要一步。
如今,全球以城市命名的双年展越来越多,济南国际双年展如何脱颖而出,明确自身定位,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文化品牌?或许,从本届展览中已经可以窥见答案。由中国传统思想出发,关联当代艺术观念,从而发掘中国本土思想对当代世界的普适价值与文化贡献力,推动中国艺术更好地根植本土、立足时代、照鉴未来、是济南国际美术双年展的内核。杨卫表示,“和”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我们从中国文化本体出发来谈论世界问题,而不是以西方形态作为参照,成为此次双年展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于洋也认为,“和动力”承载着厚重的文化情境。“和”的表层意思和延展意思,统和跨界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今天统和跨界是一个母题。如果从“和动力”文化共生,文明互鉴的角度,在山东济南这样一座历史名城举办国际双年展,本身就是一种经典型的诉求,但同时又有一种对当下社会和对时代关照的诉求。
在双年展的具体结构上,济南国际双年展也有所创新。今年,双年展特别推出青年策展单元,来扶持本土新人新作。这既是对双年展结构的一次有益尝试和创新,也为国内青年策展人和创作群体提供了难得的展示舞台。反之,青年策展人前沿、创新的策展视野也为双年展提供了更加多元和新锐的视角。主办方显然意识到,中国美术的发展不仅仅是创作,同样重要的是对艺术的推广和引导。其中,策展人在文化发展中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对此,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提到,此次双年展的成功举办有助于建立一种“对新价值的共同认知”。一方面,此次双年展能够对山东当地艺术的认知产生新动力,具体体现在艺术创作方面和观众观展方面分别产生的思考。另一方面,从引入不同国家的艺术家及其作品来看,传统的艺术认知得以被超越,这种动力将进一步通过互动性展览等形式的介入,激发新的群体(很多是非艺术背景)观看展览并产生新的艺术认知,最终实现对于城市创新思维推动的积极意义。
济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峰对由双年展带来的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充满了期待。他期待济南国际双年展能够担负起文明交流的历史使命,践行起文明互鉴的时代理念,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开放的世界眼光,为文明交流提供宽广的平台,成为济南链接世界、山东链接世界、中国链接世界的多彩艺术窗口。
《建筑——超然楼 尺寸可变》 (镜面、金属框架结构等) 莱安德罗·埃利希 (钱捍 摄)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