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类型,工笔画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为成熟的画种之一。千百年来,它既有过辉煌,也曾因为战争而萧条,但不管经历过怎样的曲折,工笔画都没有停止演进的步伐,并在发展过程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作品、理论知识和绘画技法。
顾恺之《洛神赋图》(局部)
日前,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和现代工笔画院等单位举办的全国第三届现代工笔画作品展上,工笔作为一种载体和形式,展现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一种广泛的普及态势,可以说,如今工笔画作品在中国画创作中占据了很大比例。这不仅指工笔画迅猛的发展态势占据了当代中国画的主体地位,而且指工笔画所体现的现代特征对于反映当下时代风貌的某些优势。那么,仅仅因为创作形式和展现题材的便利就一定能够实现工笔画的时代价值吗?当代工笔画家如何传承创新,工笔画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内在关联是什么?
本网特别转载一组古今工笔画佳作,梳理古代工笔画的发展历程并结合专家评论文章,从一个切面观照工笔画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与时代新变中的种种现象。
开放的工笔
(作者:牛克诚,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美术观察》杂志主编)
紧跟时代的工笔画
工笔画由于在观察与表现上具有鲜明的视觉直接性,因而它更能贴近现实,紧跟时代前行。当代生活为工笔画提供无比丰富的素材资源和无比丰富的现实景观及心理景观,从而使工笔画创作超越了人物、山水、花鸟题材界限而向广阔的现实与超现实领域展开。新的现实空间、新的事物及新的精神面貌成为画家表现对象,现代的建筑、家居,现代人的衣着服饰、工具用品等等与自然山川、花草鸟禽等共同呈现出当代工笔的斑斓景象,或是乡土情怀,或是工业场地,或是少数民族,或是边塞风情,或是历史先贤,或是时代人物,或是都市生活,或是边地景貌,当代的生活体验与情感世界,充分展现工笔画多样的创作题材。在自我生活体验的同时敞开对于社会及历史文化的关注与思考,在宏大主题创作的同时也挖掘、表现平常人以及日常生活的意义……艺术手法既有写实的,也有装饰的,既有浪漫的,也有象征的,既有表现的,也有抽象的。
臧玉琴 《初夏》(国画)
被放大的工笔画
工笔画的笔、颜料及承载物的多种多样,也使它具有语言系统的开放性。当代工笔画,在媒材上被空前放大了,其绘画底子,不仅有绢、熟纸,生宣、皮纸、亚麻乃至壁面都可以为画,在颜料上不仅只是原有的几种矿物色及植物色,也有了可以分出不同颗粒级数的矿物颜料及水干色、高温结晶颜料等,同时,丙烯、水粉、水彩颜料等也被画家自由遣用;其技法,更有拓印、堆叠、滴洒、喷涂、贴箔、积色、水冲等。这一切都为丰富工笔画语言提供了可能。更为重要的是,当代工笔以极大的包容姿态,吸取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视觉表现观念及手法,从而塑造了比古代工笔远为多样的表现形式。既有从传统工笔发展而来的表现样式——一方面保持传统工笔勾勒、分染的基本手法,一方面又在造型、色彩及立意等方面体现出当代意识;也有将水墨的表现语言,如墨色渗透及流动的效果等援用到工笔画中,使其作品在积色而呈深邃的同时,充满着水墨般空灵的韵味;还有的工笔画家从日本画、油画及版画那里汲取营养,无论在色彩的表现、画面构成还是材质美感表现上都更为自由;更有借鉴壁画及民间年画、版画,引入影视、网络、游戏、插画等图像资源的各种新颖语言形式。
王天胜《慈祥》(国画) 240×140厘米 2016年
工笔画不能徒剩“精工细作”
无论是怎样开放的工笔,它都是工笔精神的不同展现形式。工笔精神大体表现在:一、精于体物的对待自然的态度与心境,这从它逼真生动的传移模写表现出来;二、在制作上所体现的匠人精神,这从它所说的“三矾九染”的工夫表现出来;三、它宣示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生命意态,这表现在它对绚丽色彩的热衷及技法体系的建构热情。
现今的工笔界有“炫技”的倾向,画家热衷烦琐的细节描绘和程式化的风格表现,随意甚至滥用肌理。这种倾向注重工笔画“制作”,而缺少对这种延续千年的传统艺术门类一贯强调的“写意性”及作品精神境界的追求。古代文人画在文人的策略下被注入了诸如中国哲学、诗文、书法等元素,从而演绎为具有丰厚文化内涵的绘画样式。工笔画在今后的发展也必须借助于中国文化精神的涵养与滋润。
魏兰兰《红红火火好日子》(国画)
从“尽其精微”到“以形达意”
(施晓琴,中国文化报记者)
作为中国绘画的一个品类,工笔画通常使用“尽其精微”的手段,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获取神态与形体的完美统一。在工笔画中,不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画,都力求形似,“形”在工笔画中占有重要地位。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一般先要画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复修改才能定稿,然后覆上有胶矾的宣纸或绢,先用狼毫小笔勾勒,然后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明 陈洪绶《花鸟草虫图卷》(国画) 161.5×32.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中国工笔画是世界上成熟得最早的画种,其艺术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楚墓帛画《人物御龙图》来看,已具备了中国工笔画的雏形。它以墨线为骨,加以平涂,略有渲染,设色以矿物质颜料为主。至魏晋南北朝时呈现出新的面貌,在继承此前以线造型的基础上,人物造型的准确性、线描技法的多样性、染色技法的细致完善等方面都取得了极大进展,并涌现出曹不兴、卫协、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画家,留下了《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名垂历史的重要作品,为此后工笔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的作品既注重形似,也注意突出人的精神气质,且技法多样,出现了如“春蚕吐丝描”“游丝描”等新技法。
唐代是古代工笔画创作的鼎盛时期,从传世作品看,这一时期留下的绘画作品基本都是工笔人物画。众所周知的阎立本、张萱、周昉、吴道子都出自这个时代,他们的作品大多艳丽高雅、造型雍容华贵,准确再现了盛唐时期上层社会的生活情景与内心世界,体现了中国古典工笔人物画高超的水平。这一时期的作品描绘的都是现实生活,不仅具有很强的描写性,而且富有诗意。无论在线条运笔还是设色构图上,都体现出巨大的发展,这些特质在《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五代时期,在工笔花鸟画领域,出现了“黄家富贵(黄筌)、徐氏野逸(徐熙)”。黄筌为宫廷画家,所画多为珍禽瑞鸟,钩花填色,画法略同于山水人物,均富丽工巧,留有名作《写生珍禽图》;徐熙则为没骨画法,不用勾廓,直接以色彩染出物象之形态与神韵,表达精致,清新脱俗,时人称谓“骨气风神冠绝古今”。
唐 周昉《簪花仕女图》(国画) 46×180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宋代工笔画也取得了一定发展,这一时期题材范围变得更为宽广,出现了更多的风俗画作品,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李公麟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工笔画家,开创了白描画法,笔法绵密细致,留下了《五马图》《九歌图》等佳作。元明以来,受时代影响,画坛虽然有赵孟頫之倡“古意”、陈洪绶之冀“大成”、恽南田之崇“静深”,但工笔画也很明显因受到文人画的影响和冲击而日渐式微,如陈洪绶在他的人物作品之中也透露出写意之风。此时的工笔画虽然受西洋画法的影响,造型更加准确,但整体感觉大多以柔弱为美,失去了隋唐时期的恢弘博大的气势。
虽然追溯历史发现工笔画起源很早,但其作为“工笔”或“工笔画”的概念,却是在清代的画史画论中才首次出现。雍正十三年(1735年),张庚的《国朝画征录》中以“工笔”与“率笔”对举;乾隆时期的邵梅臣《画耕偶录》多次运用“工笔”“写意”的概念,其中“为李甫画寿岳图跋”直接使用了“工笔画”作为画体的名称。此后的画论中也以“工以致精,细以表微”等来表述工笔画的画体特征。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