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美术评论>正文

别开生面的“一带一路”

2023-09-14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郑工 收藏
别开生面的“一带一路”

——评“一带一路”广西主题美术创作工程

卢恺 合浦古郡文化越千年 130cm×250cm 油画

广西文联、广西美协2022年1月开启的“一带一路”主题美术创作,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批准立项,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2022-2024)扶持项目,共确定40个选题,包括中国画、油画及雕塑三大门类。经过一年多的组织实施,从遴选作者、创作指导、审查修改直至最终完成,其中不易,非亲历者难以体会。因为要协调各种关系,落实主题思想,调动艺术家的创作积极性。集体智慧与艺术个性,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就创作工程而言,主题先行,设定到位,面临着如何解读的问题。解读,要实现一次“别开生面”的话语转换。

别开生面,是一项创新性要求,即有个性,不与人同。对于主题性美术创作,更要求创作者能以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加以应对。有关创作的想法、看法、手法与主题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不仅组织者要有想法,艺术家更要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怎么才能“别开生面”?第一在于观看视角,那是破局,如何让人“出乎意料”;第二在于空间意识,那是构成,如何让人“不知所以”;第三在于形象再造,那是还原,如何让人“直面人生” 。这三者均立足于主题,但要考虑工程的整体定位与创作者的个体立场。没有整体定位,工程缺乏特色,难以出彩;没有个体性,作品缺乏独创性,何谈艺术?组织者要有这么一种能力,艺术家也要有这么一种能力,从历史的文本中看到“栩栩如生”的画面,是写真,而不仅仅是写实。

一、视角:从广西出发

“一带一路”的全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广西,地处南疆,近接东南亚地区,远至中亚、西亚及欧洲各国,历史上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进入21世纪,在对外经济往来及文化建设方向上,广西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取得相应的成就。如何通过美术作品反映历史与现实的重大主题,是近些年美术界遇到的普遍问题。前些年,中国国家画院筹办过“一带一路”美术创作,其重在实地考察,以写生创作的方式,汇聚艺术家的眼光,留存历史的遗迹及现实的印象。而这次广西文联、广西美协组织的“一带一路”主题美术创作,则“从广西出发”,强化主题表达的本土特性,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问题上,以广西带动西南地区,以广西连接东盟各国,由历史至现实,特别强调21世纪以来这一国际交往路线经济与文化的建设成就,与粤港澳大湾区有别,与福建泉州地区有别,因为其文化的辐射力不同。

“一带一路”主题美术创作的核心词,是“协同发展”。故其思路是多维的,非单项性的,且在交叉互动的关系网络中,主动性的一方尤其关键,联动性问题方可随之而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广西怎么做?又做得如何?是这一美术创作工程要回答的问题。谈视角,其实就是论选题。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之一,广西境内首推合浦,由此对内建立了“广西通道”,即湘桂走廊、潇贺古道及南流江,2000多年前的汉文化在此熠熠生辉。时至宋代,钦州博易场,又成为南疆海边的一颗明珠,且与现代的北部湾港(钦州港)两相对照,古与今,在此完成了历史转换。40个选题,古代部分6个,占比15%。其余85%都在20世纪之后,特别是21世纪广西在“一带一路”建设上的各项成就。这里有自由贸易试验的三大片区(南宁、钦州与崇左),有与越南接壤的凭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有东盟信息港及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基地,有西南内陆无水港,有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有黄金水道(西江),有建设中的平陆运河(沟通西江至北部湾)。以上诸项,均主题优先,以区域形貌为胜。自然因素要不隐伏在人文之中,人文因素要不潜藏在自然之内。这一观看的视角此起彼伏,顺延着广西的路线向外铺展。

从广西出发,向南,还是向南。这里多是隔江相望,少数隔海相望,因为多是近邻。东盟十国,唇齿相依,互通有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在这里容易获得认同。虽然中国是非东盟国,但“南洋客”早就遍布此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让中国与东盟交往更为密切。中越国际列车,友谊关海关,马来西亚关丹港,广西-文莱经济走廊,有了越来越多中国人的身影,让我们在此地看到彼地的风景,在彼时看到此时的现象。

二、构成:重组叙事空间

美术是造型艺术,离不开时间与空间问题。二者如何形成完整的叙事结构,历来让艺术家颇伤脑筋。广西“一带一路”主题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在叙事的空间结构上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以超越性的方式打破时空限制,或扩大视域,或片段重组,尤其采用“三联画”的方式为多。三联画的叙事方式,多以场面分类,以事件为序,以主体为中心,左右展开,其形制结构,从欧洲中世纪折叠式祭坛画转换而来,有神性的意味。

一类是典型的三联画。如李琪、邓彬合作的中国画《海丝古港著华章》,中间主体部分,主宾双方相互施礼,互带礼物;两侧是卸货、交易等商业贸易场面。值得关注的是近处的地毯、远处的海流,高处的流云,层层贯通,不断整合画面的零散部分。合浦之合字,成为画面的主题词。一切都是依想象而虚构,毕竟是古代的事,将事情说清楚即可。黄超成的油画《国际枢纽海港、国际门户港——北部湾港(钦州港)》 ,也是三联画,主题是港口码头,左右两侧分别是港口数码控制中心(智慧码头)与正在装卸的货场(海铁联运),一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铁海联运班列,正缓缓驶出。谭永石、梁冰的油画《百色市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之南菜北运》,主体是迎面开出的班列,左侧是山野间蔬菜瓜果的采摘集运,右侧是灯火辉煌的超市,货架尽是新鲜蔬菜,购物人流不断。杨诚、杨子文的油画《美美与共——广西深化与东盟的旅游合作》,主体是广西德天瀑布前驻足观看的旅游人群,左侧是泰国大皇宫,右侧是柬埔寨的吴哥寺。典型的三联画,其叙事逻辑清晰,循序渐进,前后呼应,不设悬念,那是让人“知所以”的表述。

一类是非典型的三联画。如卢恺的油画《合浦古郡文化越千年》,未见明确的画面分割,可依然属于三段式叙述。其主体是挂帆的海船,左侧是汉代合浦太守孟尝与“马革裹尸”的伏波将军马援,右侧是汉代合浦太守“节义至仁、留名‘五廉’”的费贻,叙事主题则在于“一片光明”的色彩序列,那是形式主题。此类结构,还可见于陈雨石、陈苏合作的中国画《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中心构图,左右对称。叙事主体为交易双方在柜台前扫码,上有一圆桌,一个圆球,上题“中国东信”。一边物流汽车驶入,一边“和谐号”车头探入。对称构图稳定观者的视线,其叙事易于跳转场面,借助插叙的方式,扩展阅读空间。另有一反例,即白杨、梁旭才、张世霖与白晓军合作的中国画《建设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看似三联画,实则不是,只是套用三联画的叙事方式与画面效果,在结构上还是片段穿插,灵活应用着插叙与倒叙的叙事手法。画幅上下左右,山海之间,均以各种建筑元素切割并相互贯通,建设的主题历历在目。画面中间的那道灰特别抢眼,似乎淡化主体部分,但在左右两侧浓彩重墨的挤压下,却取得相反的视觉效果。非典型三联画,实为三联画的变体,其变异空间大,叙述不守规矩,容易让人“不知所以”。

庞凌宇 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 190cm×230cm 油画

三、形象:真的依然美

强调地域性文化特征的主题美术创作,难度莫过于人物形象的真实表达,而真的依然美,标准又提高一层。“别开生面”,潜台词就是不雷同,有生机。看画看人不是看图。图像容易成为识别的符码,成为知识的代码,缺乏生命的体征。所以,形象比之图像,更让人感到亲切,或说是“真切”,也就是“这一个”,而非其他。

广西人不同于广东人,更不同于山东人或东北人,其脸型不同,骨相不一,气度相异。写实性的主题美术创作,是靠形象说话。面对广西“一带一路”主题美术创作工程作品,忽然惊奇地发现,我看到了广西人,这里是广西人与其他地方的人在对话。这不是靠服饰或道具,而是靠形象表现。真实,并不在于如何概括或提炼,而是切切实实地表达,有生命体征的表现,自然而然,不是自然主义。在庞凌宇的油画《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我以为我看到了。这里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有个性,各有姿势,各有表情,各有神采,最重要的是能与其沟通。画家并没有一丝不苟地抠细节,而是用大笔画出。李岩与韩惠合作的油画《风生水起北部湾》,几个奋力拉绳的人物侧影,寥寥几笔,同样生动有力,形象有特征,画得也很到位,那是神似。梁惠统的中国画《六堡茶香飘世界》,人物形象刻画细致,但不僵硬,有动感,一个动作,一个表情,甚至脸上的每一道皱纹,都会言语。你不得不说,这就是一群广西人,不需要文字,一看形象便得知。

随着文化交往,人员流动,人的居住地在变化,人的形貌特征也在发生变化。追问人物形象的地域性特征有意义吗?但在“一带一路”的课题内,人群聚集,如果特征不明,形象不清,作品的意涵如何打开?符号的陈述依靠形式,而形象的陈述只能依靠形象。那么,形象的细节就十分重要。“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作为区域性文化交往的主题性创作,不能一味趋同,失去细节,生动性就不存在了。如果离开人的生物学特征,在生命的意义上去看人,即考量生命力,我们是否又看到另一种存在的真实?黄月新的雕塑《共享激情——环广西公路自行车世界巡回赛》,在同一个踩踏前行的动作中,我们还是看到各自不同的形象特征,尤其是头部,无一重复。是什么地方的人不重要了,是这一个人变的很重要了。吕峰的油画《比邻共话——共建“一带一路”共促减贫合作》,表现性强,个体性突出。细看每一个形象,无不精彩。不仅形在说话,色在说话,笔触也在说话,最后,还是画中的人在说话。那不是概念中的人,是生活在具体环境中的人,与地域无法分离。不论是本土的,还是外来的,在地生长还是一条原则。

形象的真,是为了直面生活,让人看到什么,想到什么。不仅艺术家在想,批评家在想,观众也在想。有怎样的想法,就会有怎样的观看。我们会因某些想法而激动,以为发现了什么,但艺术家比我们敏感,他会先发现,他会先想到,可他不言语,只用形象来说话。广西美术“一带一路”主题美术创作工程,其中有的作品,真的让我听到了一些这样的声音。

《中国艺术报》2023年9月13日6-7版版面图


(作者:郑工,广州美术学院教授)


延伸阅读:

2022美术:共情与共创(郑工)

2021美术:再释人民性(郑工)

“都市山水”中的自然观——当代山水画主题创作的历史转换(郑工)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