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脊梁
——“致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主题雕塑创作展”的当代意义
5、4、3、2、1,随着一声巨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于1964年10月16日15时爆炸成功,划破了天空,震惊了世界。在共和国刚刚站起来不久,中国人民又挺起了不屈的脊梁,屹立于世界东方。这背后有着多少艰辛的苦难历程与可歌可泣动人的故事,而故事的主人翁就是新中国最值得尊敬的“两弹一星”功勋们,是他们创造了世界科技的奇迹,是他们续写了永不言败的中华民族精神,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摄影:陈伦乓
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联合主办,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学术支持,江苏省雕塑家协会、南京大学雕塑艺术研究所、江苏大剧院等单位共同承办的,“致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主题雕塑创作展”,以“两弹一星”功勋为主题,以人体为创作形式,为功勋们立像、为功勋们树碑,唤起人们对科学家的崇敬和仰慕,回顾我国科技史上取得的伟大成就,铭记那段难以忘怀的艰难岁月,致敬崇高的英雄主义精神。该活动历时一年多,得到了全国雕塑界、雕塑家们的积极响应,受到了大专院校、雕塑创作工作室以及社会各界雕塑家们的广泛支持。举办方在数百件应征作品中遴选出53件作品入选,于2023年12月4日在江苏大剧院展出,并举办了隆重的开幕仪式。本次展览的雕塑作品,集中体现了我国当代人像雕塑的最高水平和最新成果,从表现形式来看以个雕为主,有头像、半身像,也有全身像;从审美风格来看写实、写意,实、意兼有,而更多突出写实的创作方法,通过块面、光影、色彩、透视、以及肌理的运用,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大家气象。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吴为山先生应邀展出的三件作品,一反以往以写意为主的表现手法,以写实为创作风格,比例、尺寸、明暗准确到位、精神饱满、惟妙惟肖,很好地抓住了人物的精神状态和审美意境。这种在写实的手法上更倾向于人物精神、神韵的表达,正是中国传统人物写实所特有的美学追求,与西方写实更关注环境的渲染、对象的真实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一审美特色在本次参展作品中有着明显的表达。
这是一次科学精神与艺术审美的高度融合,是科学与美的高度结合。我们从这些雕塑艺术的美中看到了科学家们坚毅的目光、伟岸的身躯和人格的魅力,看到了雕塑家们倾注了对功勋科学家们的无限崇敬和人文情愫。科学求真,艺术求美,我们从这群雕像中看到了科学家的真,艺术家的美,以及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和平,所表达的对人类共同理想善的追求和向往。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平庸的,没有对英雄的歌颂是浅薄的。然而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崇拜什么样的英雄,一度以来我们有点迷茫、甚至有些错位。所以这个展览以及这些科学家背后的故事,在当今社会起到的现实引领意义和示范价值不容小觑。对于青年学子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熏陶、审美的提升,还是一种思想的引领、价值的引导和精神的洗礼。这个展览,不仅要走进大剧院、社区以及社会的公共空间,更要走进大中小学的校园,让同学们通过“两弹一星”功勋们的塑像展,了解背后那段艰难的历史和真实的故事,受到正确的世界观、社会观和价值观的引领,让他们知道这一辈科学家们所具有的高贵品格和理想追求,让他们知道,这才是值得崇拜的偶像,才是中华民族最值得尊敬的大国重者。这个展览具有非常强烈的时代意义和理想价值,也更能激发我们深刻的思考。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在新一轮世界变革中,我们如何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重新思考,并给出肯定的答案。我们从这些“两弹一星”功勋们的身上,看到了高扬家国情怀、奉献精神、自力更生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多么的迫切和必要。
一、义无反顾的家国情怀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周光召、朱光亚、于敏、王大珩、王希季、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23位科学家,其中有21位是从海外归来的。他们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在新中国刚刚建立一穷二白的时候,义无反顾,抛弃国外优厚的生活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祖国。钱学森在2007年度“感动中国”颁奖词中说:“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当人们问从英国回来的彭桓武为什么回国时,他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这种一切以国家为重的家国情怀,是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基石,这种精神不仅在研制和制造“两弹一星”时需要,在任何一个时期都需要。科学无国界,而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用雕塑这种艺术形式纪念功勋们,就是要弘扬这种舍小家为国家的大爱精神、家国情怀,这是弥足珍贵、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民族精神。
吴为山《钱学森》
二、无私无畏的奉献精神
弘扬奉献精神,并不是不要个人利益、无条件地服从某种号召和命令,而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和祖国最需要的时候,表现出来的以大局为重、无私奉献精神。“两弹一星”的科学家们,在祖国召唤、人民需要、国家贫穷的时候,他们没有谈条件、讲价格、论身份,把自己、家人、家庭甚至生命一起奉献给了祖国和国防事业。郭永怀在飞机失事后,紧紧地将文件保护在胸前,人牺牲了,机密文件却保护下来了;王淦昌的一句“我愿以身许国”,从此化名“王京”隐姓埋名17年,将自己的全部奉献给了我国的核工业;等等。这些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可贵的精神之一,是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的宝贵精神财富,任何时候都不过时。
三、自力更生的独立精神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是在突破英美的封锁,苏联政府撕毁条约、撤走专家后,在国家物质条件极为匮乏、科技水平非常落后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的人类科学技术壮举,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的完美体现。主抓“两弹一星”的聂荣臻指出:研制“两弹一星”要“以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研成果”。总指挥张爱萍说:“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然而,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对基础建设、原创精神重视不够,对科技发展的本质思考有所偏差,出现了“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错误思想,从而有些行业特别是高精尖领域出现了“断供、卡脖子”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实质则是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没有深刻而战略性的理解和思考所致。“两弹一星”的精神再一次告诉我们,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永远是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思想基础。
四、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现代科学发端于古希腊,彰显于文艺复兴之后,以牛顿、爱因斯坦为代表的理论物理和天体力学,推动了近现代整个社会的发展,“两弹一星”就是这一科学思想和技术革命的产物。近现代以来中国在科学上落后了,然而经过历代科技工作者的努力,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对照“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两弹一星”的发明、研制过程来看,目前我们对科学的认知还有很大的缺陷,对科学的本质特征、科学和技术的区别、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等问题,特别是对待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在认识上的偏差和自大的现象有所抬头。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国家的真正强大一定要发扬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向功勋科学家们学习,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别国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并有信心超越他们,这才是真正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我们为“两弹一星”功勋们造像、立碑,是昭告天下、提醒人们,不要忘记他们、不要忘记这段历史,更不能忘记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的伟大精神,而要让这样的精神激励我们前行。我们也不要忘记在他们的背后有一个伟大民族和国家领袖毛主席、周总理等亲自关怀,还有新中国的元勋陈毅、李富春、聂荣臻、陈赓、刘亚楼、张爱萍等开国将领们,他们刚刚离开硝烟弥漫的战场就来到了荒无人烟的戈壁沙滩,他们刚刚脱下军装就穿上了工装。我们也不能忘记千千万万来自全国各地、各专业的科研人员、普通工人,他们纷纷来到人迹罕见的沙漠深处,在这里工作、生活,甚至长眠在这里,是他们共同耸立起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历史丰碑。
(作者:衡正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一级美术师)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