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刘永增的葡萄画作
一年前,大家都喜欢的画家“葡萄刘”——刘永增去世了,为我们留下了大批精美的葡萄画作。之所以被人们称为“葡萄刘”,是因为刘永增于上世纪90年代访问日本、韩国之后,基本放弃了山水花鸟,一心专攻葡萄绘画,形成了属于自己、富有创意的葡萄画风格。我们初称之“葡萄刘”,有敬意也有几分嬉戏,刘永增先生曾经一再表示拒绝。时间长了,他名声更大,当面呼之“葡萄刘”全是敬重,他也便习惯了。
至于如何评价刘永增的葡萄画作,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的邓福星为《刘永增画集》写了序言,其中这样写道:“刘永增是位画葡萄的高手。他笔下的葡萄不论一枝一串,还是庞然满架,都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透着清新的生机,具有田园诗的味道。”老文艺家张诚在其第二本画集《刘永增画葡萄》序言中又说:“在他的笔下,果实累累,写实逼真,浑圆绚丽,凝霜沾露,栩栩如生,雅俗共赏……把这一题材发挥到了极致。”评价可谓高矣。
刘永增的葡萄画有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在谋篇布局上,以写实为主,写意为辅,追求写实与写意的有机结合,一改以往画葡萄、藤萝的绿叶成阵、果小花微,而是鲜明亮丽地突出葡萄果串,淡化本来浓密的叶片及枝条,用淡墨或浓墨泼成葡萄的背景和陪衬,让彩色的葡萄十分凸显,首先映入观众眼帘。固然说,好花犹须绿叶扶,但刘永增的审美追求则是叶虚果实、叶少果丰。过去也讲枝繁叶茂,刘永增却在创造果繁叶疏的美学意境,只用晕染绘出叶片,以淡绿描出叶中筋脉,适应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二是他大胆吸收西洋画法,既运用光影原理,让一串串葡萄有阳光照射的阴阳明暗,也运用水彩水粉的技法,增强了整个画面的立体感。他所绘的果串,都是几十个葡萄相拥相抱;每个葡萄都圆润饱满,上面有光照的亮点,也都有一定程度的彩色变化和明暗过渡,凸显出原生态的质感。越细观赏,越是逼真;越细品味,越生香甜,不免让人垂涎欲滴。那幅庚辰八月所绘的《秋实》,属于水墨画,但在重要位置上的几串葡萄照样有光线照耀下的白亮与阴影中的暗重,在墨中也羼有适量的红,细观之是黑中有紫,从而别具滋润之感。可以说刘永增的每一幅葡萄,都有丰收的音韵;每一串一架葡萄,都是诗意的大自然的赞歌。
刘永增遵从中国画的绘画规律,更遵循着自然法则。其所绘的365厘米长的横幅葡萄大画,虽然突出了几根遒劲的藤蔓,用的却是白色,与几十串红绿果实互相掩映,还有三四个巨大的绿筋黑叶,更衬托了葡萄的玑珠秀美,并题写道:“锦秋如画写珠玉,不用丹青自然真。”道出了绘画艺术与画家生活感受、与天然事物的关系,申明绘画的形象可以虚实变形但必须达到艺术的真实,而这种具有画家主体性的真实却来自客观事物的真实。然而他又总觉得丹青莫及,不如农家葡萄园林景象的天然真切。可见,刘永增的艺术观是源于生活,是师法自然,也愧于自然的,这体现了刘永增高尚的画家人格和艺术品格。
刘永增一直生活在河北辛集小城,每逢开春踏青,他一定去葡萄园体验葡萄的神韵。在一幅葡萄画上,他曾这样写道:“纸上耕耘戏丹青,新枝画罢画老藤。春秋寒暑似流水,甘做画苑一老农。”这是刘永增把自己当成了田园葡萄翁。在另一幅上他又题道:“上古人类食葡萄,而今仍为佳果肴。琼浆玉液味甘美,为尔写真不辞劳。”他终生与葡萄结缘而不解,诗外功夫下得长久,诗内功夫积累深厚。刘永增作为当代葡萄绘画“高手”就是这样长期炼成的,就是如此磨砺出来的,但是他一直感恩田园、感激生活。
斯人已去,佳作长存。刘永增为我们创造的“珠玉世界”甜美着今人,也一定会陶冶一代代后人。
(作者:袁学骏,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