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水墨画的发展过程中,宋元以来,以文人为中心的发展所强调的审美理想,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发展脉络,这就是区域性绘画的成就和画派的崛起。从元代开始,或者是基于家族和师承,或者是基于地域或画家类型,形成了区域性的绘画发展潮流,它们在美术史上往往被概括为地方性的画派。如“吴门画派”“浙派”“松江派”“金陵八家”“扬州八怪”“四王”“虞山画派”“娄东画派”“新安画派”等,及至近代,又有了北京地区的“京派”,上海地区的“海派”,广东地区的“岭南派”,现代则增加了“江苏画派”“长安画派”等。
画派是一种基于自然形成的历史总结。这样一种历史的总结有着时代的特色,反映的是美术史的话语。而这样一种时代的特色,所展现的是以画家及其艺术成就为主体的绘画发展脉络及其社会影响,让人们看到了区域性的画家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久而久之,这种区域性的成就哪怕只是滞留在某一个时间段上,它们在美术史上的客观存在也成为美术史的知识基础,有的还形成了对后世的影响。显然,这样一种区域性画派的产生,是因为教育和传承的协同努力,其所形成的具有个案性的意义则影响到后来区域性的美术发展。
到了20世纪,人们就是基于晚清民国以来所形成的“京派”“海派”“岭南派”三足鼎立的发展态势,进一步强化了区域性文化的影响力。对于今天来说,这种影响力就显得比较重要,因为今天的文化传承有着多方面的制约,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然而,人们依然想借助传统的影响力,所以,很多过去的画派前面就冠以一个“新”字。有了这个“新”就不同于“旧”;有了这个“新”又联系了过去的“旧”,好像是一脉相传,又好像是理所当然。实际上,出现了好多关于“新”的画派,并不能反映一脉相传中的根本问题。20世纪末期,在各种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很多人还是想基于传统的影响力使老树发新芽。其中,“打造”也成为一种文化策略。
江作青罗带(中国画) 黄格胜 作
所谓“打造”新的画派,往往是在过去传统水墨画不发达,却有着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的地区,比如“黄土”“关东”,都是在过去没有画派的基础上,立足于如今的发展态势,凭借区域性的历史和文化影响,乘势而为、借势发力,打造一个属于地区性的画派,这就有了持续至今已有20年历史的“漓江画派”。“漓江画派”的创立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客观因素,有着当地政府所给予的支持,有着带头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如“漓江画派”创会会长、中国美协原副主席黄格胜,就是以其雄心使中国美术的版图上矗立起了一个“漓江画派”的高峰。“打造”画派需要借助深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漓江画派”就是借助于自然和人文资源中已有的历史传统,特别是在山水画创作方面,因为“漓江”作为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影响了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成为新山水的一个重要题材。从“漓江画派”的20年发展来看,它完全不同于历史上的自然形成由历史总结的那些画派,有着许多值得思考的经验和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4个方面:
首先是利用了“漓江”“山水甲天下”的地方自然人文资源,利用了20世纪以来诸位著名画家画漓江的已有成果,树立起了“漓江画派”的旗号,形成了全国性的社会影响。一个区域中的文化影响力是通过和区域性的绘画所产生的影响和辐射力相关联,才能将其有效地转换为文化资源。在当今中国,不管是黄土高原,还是黄山风景,抑或是漓江山水,这些自然资源都是通过时代中几代画家的努力所积淀的表现这种自然人文的美术作品的影响力,才显现出了资源的重要性。可是,每一个具有自然文化资源的地区,特别是与20世纪绘画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地区,并不是都能创造出具有全国性的社会影响。在当代众多的“画派”系列之中,“漓江画派”全国性的社会影响,是通过不断的活动、不断的展览,以及代表性画家的美术创作,特别是通过“漓江画派”在桂林成立的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这一全国第一所以中国画为专业的教育机构,表现出了打造“漓江画派”的重要意义。因为人们看到了,推动地方性画派的产生与发展,实际上最根本的是要从基础上和教育上来发力并持续地推动。所以,“漓江画派”在20年内举办的众多展览和学术活动,以及相应的很多出版物,还有在其他地区的交流活动,所共同形成的社会影响力,是超越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或者可以说,只有“漓江画派”这样一种全国性的社会影响,才让人们看到这一画派的存在及其所取得的成绩。
第二,“漓江画派”带动了区域性的文化关注。在以文人为中心的中国水墨画的发展中,过去如富春山、虞山、黄山以及其他一些名山大川,其在绘画上的表现有的并不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富春山的影响力是基于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虞山则是因为清初王翚作为“虞山画派”的首领而抬升了虞山的影响力;“新安画派”更是有着以黄山为师的杰出表现。区域性画家的绘画以及活动所产生的影响力所表现出的区域性的文化影响、所受到的文化关注,对于这一地区的文化发展至为重要。“漓江画派”成立之后,因为它的社会影响而使更多的画家持续关注广西的社会人文、自然资源,关注漓江山水,人们从漓江的烟雨中看到了漓江山水的独特气韵,也看到了其在艺术表现上的难度。毫无疑问,漓江之美有着很多美的表现方式。从中国画的表现方面来论,从徐悲鸿、李可染、阳太阳、白雪石、宗其香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探索来看,他们所创立的不同的语言方式,都在各美其美的表现中反映了漓江独特的美。“漓江画派”从表现自然人文资源方面出发,进一步带动了区域性的文化关注,又扩大了绘画表现的领域。很多画家在走进漓江之后,又走进广西的山山水水,包括村村寨寨,并延伸到广西少数民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所形成的文化关注,可以说是20世纪后半叶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亮点。而这个亮点又反映了“漓江画派”持续打造的成果。
第三,“漓江画派”提振了区域文化发展的文化信心。“漓江画派”的成立,于20年前就激发了一代广西画家的青春热情。他们在黄格胜会长的带领下,雄心勃勃地用一笔一墨、一点一画,绘制了很多反映自己区域文化的美丽图画,而由这些作品传达出的是他们发展“漓江画派”的文化信心,这种文化自信对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来说非常重要。显然,他们利用自然人文与“漓江画派”所形成的文化中心,是由文化自信来支撑的。有了这样一种自信,他们一直奔走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每一个时间段都有着信心满满的表现,因此,20年来成果累累,全盘皆是文化自信的写照。有了这样一种文化信心的提振,“漓江画派”的发展也表现出了持续性的特点,如今在韦俊平会长的带领下继往开来,迈进在第二个20年的春光里。这种持续性对于一个地方性画派的打造非常重要。如果没有这样的文化自信,其发展就难以为继,“漓江画派”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历史的概念。
第四,“漓江画派”吸引了后备人才的不断加入。从历史上看,老一辈艺术家在表现漓江方面都是基于自己对于漓江的喜好,所表现出的是在探索表现漓江艺术语言方面的努力,但没有形成集群,星星点点,没有群体效应。“漓江画派”创立之后,当年就吸引了这一时期中已有成就的画家以及一些年轻艺术家的加入,表现出了人才辈出的特点。当年属于中青年的40岁左右的年轻画家,在20年后的今天,很多人都已经功成名就,多数人已经结束了职业生涯,步入人生发展的新时期。“漓江画派”的后备人才在教育的作用下,在吸收前辈画家创作经验的基础上,陆续加入“漓江画派”的队伍,形成了一个老中青组合人才队伍。人才是一个事业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历史上一些文化昌盛的地区,并不是靠20年、40年的一蹴而就,而是具有百年的历史积淀和持续性影响,才有了在美术史上的篇章。地方性画派正是基于人才培养方面的努力,才可能行之久远。从“吴门画派”“虞山画派”到“扬州画派”等,其在晚清前后的式微,尤其是“吴门”“虞山”的香火发展到“小四王”的难以为继,就是因为后备人才乏力,才中断了这一发展的脉络。所以,“京派”“海派”“岭南派”在当今的发展,如果有“新”特点的话,那也是因为教育推动了后备人才的培养,但事实上他们与传统画派之间的联系是若即若离,表现出的是在地缘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发展,其“断流”则表明了影响力的日渐衰微。“漓江画派”不断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不断注入新的力量,正是为了未来几十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
无疑,“漓江画派”20年的发展给予我们很多经验和启示。在今天数字化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提振区域文化发展的信心,特别是让更多人才在区域中发挥影响,创作出更多属于他们所熟悉的自然人文的新的美术作品,是维护区域文化生态的一个重要方面。由此来看,“漓江画派”这20年重要贡献的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发展而维系了广西地区的文化生态,而这样一种文化生态的维护对今天很多地区来说,都是值得借鉴的。
(作者:陈履生,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造型艺术委员会主任,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