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安徽书法历史 推动江淮书风研究
——安徽省首届书法学术研讨会综述
安徽自古以来历史人文积淀深厚,书法艺术繁荣发展,从魏晋时期的曹氏父子到陈抟、和州三张、姜夔、姚鼐、梁巘等,历代名家辈出。及清代,以邓石如为代表的金石碑派书法兴起,加以包世臣、康有为等人推波助澜,形成了江淮书风这一独具地域特色的书法流派,风格敦和朴茂,简淡高远。为关注安徽书法发展,加强安徽书法理论研究,发掘安徽书法理论人才,推进书法理论研究工作常态化,近日,由安徽省书协主办的安徽省首届书法学术研讨会在安徽亳州召开。与会专家学者聚焦安徽当代书法发展状态研究、安徽书法史研究和梁巘专题研究三方面开展研讨。
安徽省首届书法学术研讨会现场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当代书法中出现了形式创新、媒介创新与观念创新,给传统书法赋予了新活力,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审美危机。安徽艺术学院美术设计系副教授刘永亮站在宏观视角,对中国当代书法的创新探索与发展取向进行了具体分析,指出了书法发展的正确路径——既要立足传统,又要坚持创新。合肥市书协会员方智娟着眼于江淮大地,基于江淮书风在安徽书法发展中里程碑的意义,从江淮书风的形成、内涵与发展三方面进行了综合的爬梳整理。她提出,一个艺术流派的形成一般要具备共同的主张观点、大范围内相似的风格特征、具有延续性的艺术家群体三个条件,江淮书风正契合这些特点,历代书法家对邓石如的书学主张传承有序,不仅从技法层面、更从理论层面不断对邓石如的艺术主张加以实践、丰富,书风正契合以上特点,是江淮地域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安徽的土地上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书法艺术家,着眼于书法理论的研究。中国书协会员、安徽省书协理事刘云鹤着眼近代著名书画大师、学者黄宾虹的书法成就。在他看来,黄宾虹坚持以书法入画的美学思想是对中国画创作的重要完善,可以说没有黄宾虹的书法成就,就没有其绘画高度。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胡长春及其研究生袁立娅讨论了明末清初学者方以智的书学思想与书法艺术实践等方面,归纳出“艺道兼修观”“德行气节观”“遵法观”“文以载道观”四点书学思想,以及“启蒙期”“游历期”“回归期”三个时期人生历程对其书法创作产生的重要意义。亳州学院教务处教务科科员吴林对乾嘉时期著名徽商、金石活动家汪启淑的生卒年、官职履历等个人基础信息作了相关考述,对其书法艺术与篆刻艺术成就细致评述,同时厘正了汪启淑一生所出版印谱的具体种类。安徽书协会员唐炜则以桐城姚氏家族书法为切入点,按着时间脉络,阐述了姚氏家族如姚孙棐、姚文然、姚鼐等不同历史节点中多位成员在书法上的建树,提出家族之间浓厚的学书氛围是推动桐城派本土力量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时,本次研讨会将对安徽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梁巘的研究作为专题开展研讨。中国书协会员、安徽省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张朝阳等从梁巘的书法渊源、书学观、书法风格以及书学教育等不同方面对其艺术成就进行论述,多方位展示了梁巘在中国书法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
除书法艺术外,明清时期,安徽篆刻成果丰厚,印人众多,印谱、理论丰富,在明清印学发展的过程中,皖籍印人贡献举足轻重。合肥师范学院副教授武蕾将其贡献具体归纳为三点:有印学群体开宗立派之功,有印学思潮引领之功,有印学演进承启发扬之功。中国书协会员公丕普则折取近40年安徽篆刻研究的代表性问题和成果进行评述,通过对安徽篆刻兴起和发展史的研究以及个案研究,总结了安徽篆刻研究的学术历史,同时向学者们提出应将如何继承和创新发展安徽篆刻传统作为时代课题,以及对目前安徽篆刻缺乏文献和作品的全面整理表示遗憾。
“安徽的书法家受到儒学传统的影响,有一种使命感。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学术视野宽广,选题多样,研究生动,对安徽书法史的挖掘是一次全面、集中的体现。 ” 《中国书法报》社长助理朱中原说。安徽省书协秘书长程多林则表示,理论研究要耐得住寂寞,甘坐冷板凳,并希望理论工作者继续关注当下,为安徽书法艺术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引导,要充分发现书法理论人才,尤其是青年理论人才,切实加强安徽书法理论队伍的建设,也代表安徽书协表示今后会更加支持、鼓励学术研究等各项活动的开展。
安徽省首届书法学术研讨会合影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