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承焘墨迹选》出版后,我在一些微信朋友圈转发了相关消息。但我发现书法圈的同仁对这本书的热情不是很高,为什么会这样?值得思考。
《夏承焘墨迹选》方韶毅/编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当下书法圈很大的一个弊端,就是经过几十年学院书法教育和书协展览两大体系的影响后,偏重技巧,大多数书家不太注重个人文学修养。这个时代节奏太快,人们的压力太大,吃东西喜欢“重口味”,通过重辣、重油、重盐等刺激味蕾,释放压力。这个道理放在书法圈,也有共通之理。经过学院教育和展览书法引导后,书法圈许多人喜欢看有张力的作品。张力是什么?按照当下的说法可以比喻为“辣眼睛”。看到书法作品后要有刺激感,否则就不会引人关注。“辣眼睛”的书法强调张力,体现为第一是技巧,第二是形式,包括章法、色彩、拼接、对比等等,希望一件作品摆在观众面前的时候能做到“吸眼球”,让人的眼睛会一下子被吸引。
夏承焘先生的书法风格与此恰好相反。他是一种文人字、学者字,非常平淡。看这种文人字需要静下心来,要了解这个书家,要被他的气质所吸引,才能慢慢走近深入。所以在书法圈里,很多同仁看到夏老的字,会觉得这可能对自己的作品入展获奖没什么帮助,所以不太感兴趣,这是很现实的话题。该如何评价夏老的书法呢?
我想从以下三种关系来讲对夏老书法的认识:
一、张扬和内敛的关系。当下的书法主流是讲张力,讲视觉冲击力,重视作品一种外在的辐射感,作者很急切地要在作品中把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散发出来灌输给观众,这就是张扬的书法特点。内敛的书法恰恰相反,它把所有的东西往里面收,技巧和形式上作平淡化处理,就是要观众静下心来才能深深体会作品神妙之处,这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夏老书法属于内敛派。
二、情绪和感情的关系。当下书法圈很多人的作品只有情绪,比如说写楷书、隶书、篆书等正体字会表现一种庄重的感觉,写行草书的时候表现一种奔放的感觉,只停留在这个境界,没有更深刻的内容,这只是一种情绪上的宣泄表达。但是文人学者的书法在情绪之外,更多地是讲感情,我们可以看到夏老书法集中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的内容和情感,他给长辈写的时候会用一种很恭敬的字体,从遣词造句的修辞到书写形式都结合得非常好,让人一看就知道他要表达的是一种很恭敬的心意。写给朋友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就会很轻松,甚至带有调侃,从很多书迹中都能看得出来。像夏老这样的文人学者书法,他除了情绪上的传达,真正能够把自己的感情通过文学和书法形式高雅而准确地表达出来。我们在生活交往的过程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不同的亲疏关系,不同的社会地位,只有一个具有非常高的诗书修养的人,才能通过诗文和书法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而不只是一种情绪的宣泄而已。
三、一维和多维的关系。这是涉及作品价值的问题,指的是作品的艺术价值与文献价值。当下展览类的书法便只有一个维度,只有艺术价值,文人学者书法的价值便是多维度的。当下的很多书家自身不具备自撰诗文的能力,都是抄写他人的诗文来传达自己的情绪,所以很多作品写出来的内容可能连他自己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是借助汉字抄写而已。在这样的情况下,这种书法作品只有艺术价值,唯一评判标准就是字写得好不好。但对于文人字、学者字来讲,除了字写得好,具备艺术价值之外,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文献价值,这件作品到底在讲述什么样的历史故事,在这件作品里面有哪些人物,留给后世就能从中发现许多文献信息。
针对当代书法发展的弊端,我们应该思考,如何重新让书家向古代的文人书家看齐,自己具备撰写内容的能力。这个事情更大的意义是接续传统,接续文脉。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对张索老师在华东师大的书法教学实践非常关注,充满敬意。我希望今后其他高校书法专业教育都应该去弘扬这种做法,在练好技巧的同时看齐古人,具备日常书写的能力,这是我很期待看到的场景。
夏承焘先生不仅是“一代词宗”,而且在书法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书法有自己的风格面目。我只是平时零散见过他的一些作品,很期待能有一本夏老的书法作品集出现,让我一饱眼福。现在《夏承焘墨迹选》这么好的一本书摆在面前,选录的作品和资料都经过精心严格的考证和编排,看过一遍之后更加增添了我对夏老的崇敬!他的词写得真好。我自己也爱好古诗词,看的时候我就在想,他写的这种场景、人物、事件,我也似曾经历,为什么就写不出来,想想一方面是自己遣词造句能力差,另一方面就是我的书法水平低。看到夏老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格式和笔触书写的时候,我就知道一个文人书家应该如何去写了。当代书坛最缺乏的就是夏老这种文人字、学者字,其实我们可以尝试着在书法上做减法,不需要那么讲究的技法和形式,做内敛和平淡化处理,可以另辟蹊径。有夏老这样离我们还不太远的一代大家,有《夏承焘墨迹选》这么好的一本作品集摆在面前,我作为书法爱好者,瞬间就看到了一个清晰的方向。
这个时代很缺乏像夏老书法中所蕴含的学问、内敛,我们应该去学习、去继承。这就是我看到《夏承焘墨迹选》这本书后的最大感悟,一种文书结合、内敛平淡的书风带给我的高度震撼!
(本文根据作者在2020年4月20日杭州南山书屋举办的《一代词宗亦书家——夏承焘的书法艺术及其朋友圈》视频直播节目上的谈话整理而成,王竞雪整理。文中图片来源于《美术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陈胜武,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