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书法评论>正文

赵朴初书法里的“无尽意”:返璞归真 悟初笃静

2020-06-18 阅读: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施晓琴 收藏

返璞归真 悟初笃静

——赵朴初书法里的“无尽意”

  人物名片:赵朴初(1907—2000),安徽省安庆人,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致力于中外友好交流活动;是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始终关心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作家、诗人和书法家,深受广大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他一生追求进步、探索真理、孜孜以求、矢志不移,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造福社会、振兴中华,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谈到赵朴初先生,人们都知道他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社会活动家、佛教领袖和诗词大家,但他作为书法家的成就却较少被人深入解读。赵朴初生前没有过多地提及自己的书法,他也从不以书法家自居,但他的书法清新儒雅、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并且,赵朴初曾担任过北京书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副主席、西泠印社第五任社长,为后人留下了大量墨宝,是中国当代书法史上无法回避的标志性人物。近日,上海博物馆为纪念赵朴初逝世20周年举办的“无尽意——赵朴初书法艺术展”,甄选展出了赵朴初各个时期的珍贵手迹,不仅彰显出其爱党爱国、弘法利民的博大胸怀,咏志抒怀、讽喻导扬的词风诗意,更让我们看到了他临池不辍、求精求变的笔墨情趣。

  家学深厚 碑帖互融

  赵朴初出身于书香世家,其十三世祖赵文楷是清乾隆举人、嘉庆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文渊阁校理、教习庶吉士。五世祖赵畇34岁中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曾任国史馆编修,实录馆总裁,广州、潮州知府等官,清帝光绪御赐匾额“四代翰林”耀其门庭。其父赵炜如曾受教于大儒严复,且善诗词书画、闻名乡里。母亲陈仲瑄精通音韵,诗词颇有造诣,著有剧本《冰玉影传奇》。

  赵朴初5岁承庭训,8岁吟诗作对,勤于文史哲、佛学、诗词的学习,在当时即被视为“神童”。少年赵朴初在父亲指导下临习柳公权、李北海的书法,13岁结束私塾学习赴上海求学,16岁进入苏州东吴大学附中,学业优异,后被保送升入东吴大学。在诸多名师的熏陶下,赵朴初的诗书之艺得到很大进步。

  从赵朴初早期的书法来看,他由北碑入手,学李北海以行书写碑,结体上较方正,血肉丰满,骨法劲健,用笔上涩多于疾。中年以后开始以帖学参入,笔法学苏东坡较多,继承了他字势右斜而扁肥的特点;而后合以颜鲁公字体的雄健、宽博,接受并践行了米南宫“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的用笔主张,最终形成了不激不厉、欹正相生,圆润中常见挺拔,方正中微带沉雄的赵氏书体。诚如林散之先生的精辟概括:“赵朴老初涉碑学,体势较矮,肉较多;其后肉渐少,气渐收,力渐凝,变成较方较楷的一派。”从赵朴初后期书法作品来看,其书法是碑帖互融互补的典例。

赵朴初《庆长春词》 1971年 

  记录家国 时代巨匠

  赵朴初的一生无时无刻不在践行着爱国、爱党、爱教的思想。他通过文学和书法的艺术形式,记录了新中国的成长、社会的重大进步。

  抗日战争初期,赵朴初积极投入并领导难民收容救济工作,曾任慈联会收容股长,集中组织青壮年、少年进行文化教育及抗日救亡教育。1938年,他遣送其中优秀者及收容所干部,经温州前往皖南参加新四军去抗战,在黄浦江头送行之时作五言诗一首。此诗是其现存诗词中时间较早的作品,在59年后的1997年赵朴初缅怀起“雄风舞大旗”的历历往事仍豪情难抑,并书写行书《黄浦江头送行诗》。书法运笔刚柔相济,虚实相生,书风儒雅醇厚。

  1972年9月25日,时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来华访问,并于同年9月29日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4年11月3日至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汉唐笔画展”在日本北九州市立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不仅是北九州市立美术馆开馆的纪念展览,更翻开了中日文化交流崭新的一页。赵朴初于当年8月特地为此次展览作行书《七言诗》。

  在赵朴初眼里,周恩来总理是他最敬爱的领导、长辈,也是良师、益友。二人1946年初识,1949年后他更是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从事宗教、外交工作。1976年1月8日,周恩来病逝,赵朴初恸哭不止,次日即写诗祭奠总理,表达了对总理的无比敬重和哀思。次年,时年71岁的赵朴初书《金缕曲·周总理逝世周年感赋》,追思总理,情真意切。此作行草相间,结体起伏,大小错落,使转跌宕,奔放洒脱。

  还有《百花令·全国科学工作会议》《慈联中学五十周年纪念献词》《乘竹筏沿九曲溪看山词》《哀辛士为皖南事变作诗》《延安礼赞》等作品,都无不展现出赵朴初与领袖和战友之间的革命友谊,更勾勒礼赞了时代的发展风云,体现了他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赵朴初《百花令·全国科学工作会议》 1962年 

赵朴初《乘竹筏沿九曲溪看山词》 1990年 

  诗书映人 明月清风

  赵朴初对中国古典文学有着十分精湛深入的研究,在诗词曲和书法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他用诗文表达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现实和时事的关怀,作品先后结集为《滴水集》《片石集》《赵朴初韵文集》出版发行,诗词曲俳名篇佳句,广为传诵久负盛名。他也常与书坛耆宿交游,勤于临帖习书,书法作品俊朗神秀,日臻化境。

  耄耋之年的赵朴初曾回忆说:“我的书法不能说写得很好,但每天我都做功课。”其好友启功曾感叹:“朴翁擅八法,于古人好李泰和、苏子瞻书,每日临池,未曾或辍,乃知八法功深,至无怪乎书韵语之罕得传为家宝者矣。”

  赵朴初的书法作品中有大量的诗稿,日课一诗以代日记,是他长年的习惯。这些诗稿,多为直抒胸臆的乘兴之笔,此外,还有一些无意于书法创作的便条、明信片等。这些“急就章”没有奉命或应酬之作,多为行草书体,书写时随意性大于规范性。这些作品的精神游逸胜于技巧研磨,表现出了赵朴初最真实、最个人的本然面貌。

  书法作为一种情感寄托和内在修养的外化,作为一种美的表现形式,必然与人的精神相关联,即俗语所说“字如其人”。“返璞归真,悟初笃静”,这是父亲为赵朴初起名的用意,现在以这八字来形容赵氏书体的风格特色和笔墨精神,也是再恰当不过了。赵朴初认为,艺术的领域最应讲究宽容,最应该有热情奔放而又谦恭温良的风度。因此,他的书法就如他的为人一样,笔力劲健、儒雅隽秀而又有种雍容宽博的气度。同时也隐隐透出一种佛家气象,这亦是与他常年修习佛法,十分重视将佛教禅理和书法理论相结合有很大关系。这些特点在他晚年的书法中体现尤为明显。晚年时,他常在偌大的纸绢上以行书写就“老实”“佛心”等字样,内容质朴却禅味十足,引人深思。

  虽然赵朴初一生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墨宝,但他从没有写过一张商品字。赵朴初真正恪守并实践了他的弘扬文化即弘法行善,德艺双修、翰墨结缘的艺术思想。而他志高意远、宁静淡泊的人品,更是从他的遗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花开,水流不断,魂兮无我,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

  (文中图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中国书法的“初心”

  “滋味”:传统书法审美的诗意表达(嵇绍玉)

  潘继坦书法:抱朴守真 天趣烂漫/张瑞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