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书画摄影>书法评论>正文

书法理论的时代答案(张瑞田)

2022-04-12 阅读: 来源:《美术报》 作者:张瑞田 收藏

《图形、技术、人文——郑晓华学术论文随笔集》(荣宝斋出版社2021年12月第1版)的出版,是中国书法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当代学者在这一领域的探索与突破,值得关注和思考。

如果说中国书法理论有着传统和当代两个系统,传统书法理论因历史久远,人才众多,文化站位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而丰厚的学术遗存。当代书法理论研究起步晚,后劲却很足,在短短四十余年的时间跨度里,一批中青年学者崛起,他们接受了系统的现代教育,有着丰富的书法创作经验和系统的历史、美学、艺术知识,认识书法的眼光全面,思考书法的角度独特,判断书法的尺度准确。他们在传统书法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西方人文思想和当代书法创作的特征,有了重大的理论认知,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郑晓华是这批中青年学者中的重要代表。1979年,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1995年至1998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所,在欧阳中石教授的指导下攻读博士学位。良好的教育背景,扎实的学识积累,卓异的学术才干,长期的高校教学经验,锻造了一位新型的书法研究人才。显然,郑晓华这代人承担了当代书法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他们“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胡适语),辨析传统书法理论的真伪,寻找书法理论的时代答案,使新时期书法理论研究异彩纷呈。

我对郑晓华的书法美学思想和学术追求有一定的了解。《图形、技术、人文——郑晓华学术论文随笔集》其中的章节和篇什曾在专业期刊上拜读,深领其中三味。首先,郑晓华以书法专业学者的身份,对中国书法做了全面的检讨。他通过对传统书法理论的解析,探求不同立场与观念之间的差异和融通,进而确定中国书法的美学形态和艺术价值。他直抵文字与书法的关系,他认为,有了文字,书法才有机会展开自己源远流长的历史。他说:“以对客观世界的本质把握为特征,中国艺术确立了自己独特道路,并演绎出自己独特的手法、技术。媒材、标准等。书法,就是中国人这种由易象思维衍生的艺术理想,在纯抽象形式层面的展开和表达。”所言极是。中国书法史,在不同年代有了不同的发展变化,这种发展变化集合着先人的智慧,探索并实现了文字体系的多样化,书写风格的多元化。

其次,郑晓华对书法的生态形式有了清晰的认知:实用和审美。的确如此,中国书法艺术有独特性和复杂性,她与任何一门艺术都不能等而画之,她的文化功能性持续书写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而使生命飞扬、情绪激荡的艺术动能由此生发,将中国人引入另外的美的世界。这是独树一帜的,也是别开生面的,是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从实用到审美,作为一个优美的过程,从郑晓华的眼前经过,目睹最后的落脚点,他看到了极其丰富的笔墨呈现。郑晓华讲道:“这数万个图形各异的汉字,就是一个巨大的抽象点线组合图库,它们自身所具有的图形差异性特点,或者说点线空间分割的不同格局,就构成了巨大的‘空间形式美’表现潜质。”应该说,郑晓华的表述,站在了现代立场,具有预见性和超前性。他知道,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书法,试图探知原理,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支撑。不借助更多的知识力量,自然浅尝辄止,中途而返。当前中国书法理论研究的一些问题得不到解答,究其原因就是部分学者的知识体系单一,文化视角狭窄,思想深度不够,持之以恒的精神虚弱。郑晓华是新一代的书法学人,文化准备扎实,问题意识明确。而早期的书法研究者,多是“余事做书家”,他们在文字学、文学、考古学、美术学研究以外的时间里,谈论书法,免不了缘木求鱼。郑晓华的专业就是书法,这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抉择。因此,他的研究范围和思考焦点有着广泛的社会背景做支撑。

第三,郑晓华对中国书法的艺术形态进行了归纳。今天,书法的实用价值变小,审美价值增大。对书法的推理,将更多地落在审美的层面。于此,郑晓华注意到创作的主体——书法家。书法作品是书法家创作的,那么,什么样的书法家能够胜任审美书法的创作呢,郑晓华认为,书法家的最高境界,“立足于对自然、生命的敏锐感悟,通过高层次的生命体验和高度的艺术抽象、夸张、提炼,以最简洁的视觉语言,表现浩淼宇宙万千事物的生命运动之情”。

“生命运动之情”是审美的关键词。

然而,“生命运动之情”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在郑晓华的心目中,书法“艺术,是指在创造既可分享又具有美学意味事物的过程中,对技巧与创造性想象有意识的运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具体作品”。中国书法有显著的技术特征,传统书法理论对书写技巧的反复论述,对书法品质的判断,立场明确,线条清晰。基于此,郑晓华通过对古今中外不同艺术体裁的对比研究,告诉我们,艺术首先必须具备技术高度,有技术不一定是高水平艺术,但没有高超的技术,肯定不是一流的艺术。为什么说“有技术不一定是高水平艺术”呢?郑晓华强调艺术创作的“原创力”,推崇艺术感觉,承认灵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特殊作用。他说:“这里既要有对既往经验的继承,还要有对现存规则的突破。没有对既定规则的突破,就没有历史性开创与超越;没有历史性开创与超越,就没有一流。”

《图形、技术、人文——郑晓华学术论文随笔集》历史文化结构坚实,艺术人文信息丰富,文笔凝练,观点新颖,逻辑清晰,对书法艺术的发生发展,对书法艺术参与现代人审美生活的方式,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和大胆的预测。作为新一代具有国际视野和时代高度的学者,郑晓华熟稔书法的历史架构,戮力思考书法的现实问题。他是学者,也是艺术行业协会的管理者、组织者,他对当代书法创作的趋势,书法教育与书法批评,对当代书法家文化修养的提升和书法创作的提高,做出了明确的设计和有效的推动。他把思考和实践付诸文字,对于我们全方位理解书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和理论依据。


(作者:张瑞田,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罗殿龙书法漫议:“任其千态万变,而我勇猛精进”/张瑞田

古文字的前世今生(张瑞田)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