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杂技团杂技节目《瑶心鼓舞》表演现场
歌(诗) 、乐、舞、技的舞台跨界融合既是中国杂技的传统,又构成中国杂技创新的时代要求。在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从杂技本体元素与形式之“技”出发,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与经验,从特殊艺术形式走向综合艺术形式是杂技艺术现代发展的重要趋势。广西杂技团精心打造的杂技节目《瑶心鼓舞》综合广西“山歌” “文场”“壮剧”等传统舞台艺术的唱、做、念、打、演传统,精心编排具有瑶族特色的“盘王节”情景、舞台衬景、声响空间,以声、光、电相融合的现代舞台技术建构杂技艺术的跨界融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凭借民族性、舞台性、综合性的节目编创特色与创新手段多次在国内外展演并获奖,两度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2017年度小型舞台艺术创作类项目、 2018年度艺术人才培养类项目) ,先后获得四届中国国际马戏节“银虎奖”(2017) 、第十二届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黄鹤杯”金奖(2016) 、“偶像- 2016”俄罗斯国际马戏艺术节银奖(2016) 、第15届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银狮奖” (2015) 、第七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2015)等荣誉,证明了作为民族文化表现载体,广西现代杂技在跨界融合创新和民族审美追求方面的成功努力。
中国杂技是一项古老的艺术,从先秦至现代,在与其他姊妹艺术不断融合的演进过程中,“杂技”先后被称为“散乐”“角抵” “百戏” “杂戏” “把戏”“杂耍”等。从这些不同时期的杂技命名中可以发现,杂技从单一的技艺展示、娱乐向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形式发展,是始于汉代“百戏” 。安作璋在《中华杂技艺术通史》中指出:“汉代,杂技不仅与乐舞同台表演,更重要的是舞中有技,技中带舞,舞技的结合形成了汉代乐舞杂技的艺术特色” 。显然,中国杂技于汉代就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这种综合讲究杂技与歌(诗) 、乐、舞等艺术的融合。现代杂技主题化、剧目化的探索与转型本质上是杂技与歌(诗) 、乐、舞等舞台艺术的跨界与综合。因而,对现代杂技节目的编创而言,反思和借鉴汉代“百戏”的表演传统,吸取民歌、曲艺、戏剧等传统艺术的唱、做、念、舞、演等舞台特征,实现杂技节目舞台表演人“技中有戏” 、“技”与“戏”相融合应是关键。
根植传统立足当代的跨界融合为现代杂技创编与舞台演出提供了新的“生命力” 。从节目的主题和创意到舞台表演的道具、服装、音乐、衬景设计,杂技节目《瑶心鼓舞》便是从杂技艺术的综合性、创新性、民族性出发,综合运用广西瑶族山歌、长鼓、铜鼓、瑶绣等民族元素,创造出具有广西气派、壮乡风格与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为杂技艺术的民族化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舞台化、剧目化是杂技艺术现代发展的有效途径。从地域性角度来看,广西杂技强调对“文场”艺术性、文学性的审美空间及“壮剧”综合、丰富的舞台表意场域与时空的综合,慢慢地从传统的“高、险、惊、难、奇、谐”造型、造境朝向杂技节目的主题化、剧目化、审美化转变。特别是大型壮族杂技剧《百鸟衣》 、童话杂技剧《猫猫侠:保卫蝶苑》 、情景杂技剧《为爱坚守》等杂技剧的创作与上演,广西杂技实现传统艺术舞台化、剧目化的综合,真正地让杂技作为传统“百戏”实现与戏曲、现代舞台、剧场趋势的融合与跨界。作为广西杂技团主打的杂技节目,在《瑶心鼓舞》中,广西杂技这一探索与实践,本质上与中国杂技从杂技造型、造境到杂技主题化及剧目化的现代探索与转型相统一。
广西“山歌” “文场” “壮剧”等传统的舞台艺术为广西现代杂技的创作与演出提供了诸多可借鉴之处,杂技节目《瑶心鼓舞》的艺术实践,充分显现了广西现代杂技与传统舞台艺术的“共生”关系。同时, 《瑶心鼓舞》歌、舞、技的跨界融合与审美创意,构建了广西现代杂技市场化发展的新内涵与特征,为广西现代杂技指明了一条清晰而可行的发展方向。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杂技“外交”具有重要的意义, 《瑶心鼓舞》以具有中国气派、民族精神及广西特色、壮乡风格的编创实践与剧场营销,创造了广西单个杂技节目及杂技剧在杂技“外交”与竞逐国外市场的可能。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