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曲艺杂技>正文

新时代以来河北杂技理论评论研究观察(郭晓霞)

2024-06-20 阅读: 来源:“中国杂技”微信公号 作者:郭晓霞 收藏

杂技理论与杂技评论密切相关、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对杂技实践的指导和引导。杂技理论,主要是通过对杂技现象的评论阐释,建构应有的文艺观念,为杂技创作、杂技评论和杂技研究等提供理论观念的支撑。杂技评论是评论者遵循一定的美学原则与思想立场,对杂技的创演实践、演员的表演水平和杂技现象等进行客观的分析、阐释和评判。中国杂技有3000多年的历史, 但由于杂技自身的特点及在传承、流变、教学中的特殊性,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缺少理论基础和根基,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直至清朝末年才有了杂技理论的萌芽。新中国成立以后,杂技理论体系建设得以发展,而真正意义上的杂技史考证与杂技理论研究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

河北杂技理论评论的发展与全国杂技理论评论的发展是同步的。曾经,民间一些老杂技艺人在实践中对杂技的教与学有着极为丰富的心得体会与经验,此时的杂技理论意识以谚语和歌谣等特殊的方式进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河北杂技界逐渐认识到杂技理论评论的重要性,开始以崭新的目光从理性的高度把握自身,用理论指导艺术实践,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动局面:河北杂技界积极开展理论研究、进行学术研讨、加强评论工作、出版杂技专业书籍,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杂技理论评论工作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创作实践与理论评论向来被视为“车之两轮”“鸟之双翼”。蓬勃发展的杂技创作实践,亟须通过加强杂技理论评论,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达成创作共识、评价共识、审美共识,为新时代杂技事业的全面发展助力。

(图片来源:“河北省杂技团演艺有限公司”微信公号)

一、新时代以来河北杂技理论评论研究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北杂技理论评论工作者聚焦新时代的杂技事业发展,把握文艺创作发展的时代方位,阐发体现时代精神内涵的美学追求,进一步投身新时代杂技创新的重大实践,开展了更为鲜活有效的杂技理论评论研究。

河北省杂技家协会通过举办“杂技的综合呈现与观众的情感共鸣”理论研讨会、京津冀杂技理论研讨会、“燕赵文化·河北杂技传承与发展”研讨会等活动,引导杂技理论评论工作者及时抓住社会反响强烈的作品和现象进行专题研究,提高对杂技的认知水平。第八届至第十三届国际马戏论坛于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举办期间在石家庄召开,中外专家围绕当下杂技界的热点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和探讨。河北省杂技家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成立、国家艺术基金“杂技评论人才”实施等,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杂技理论与评论人才,为杂技理论评论建设奠定了人才基础。

河北杂技理论评论工作者以积极的介入姿态,对杂技作品、现象进行评论分析,并在国家级杂技理论评论作品评选和省级专业性理论评论作品评比中凸显成绩,发挥着理论评论激浊扬清、促进杂技发展的价值意义。如《论现代杂技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荣获第九届中国杂技金菊奖第八次理论作品银奖,《河北杂技剧对传统文化资源的采借策略研究》《杂技剧融合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探析》分别入选第二、三届全国优秀杂技理论作品扶持活动,《“形神兼备”说视域下的杂技艺术观察》荣获第九届东北杂技论坛优秀论文。

在专业书籍方面,河北杂技理论评论工作者所研究出版或参与出版的《中国杂技老艺术家传略》《河北地方志·杂技卷》《河北艺术史·杂技卷》《2020河北艺术发展报告·杂技篇》《2022中国艺术发展报告·杂技篇》等图书,在史料整理、技巧展示、审美熏陶、文化传承等多方面起到学术构建作用。《吴桥杂技传承集萃》填补了吴桥杂技艺术研究的空白,既是弘扬杂技传统文化艺术遗产的宝贵资料,也是吴桥杂技发展的一部信史。《王者江湖》深入研究了“世界现代马戏之父——孙福有”,有效挖掘和保护了吴桥杂技名人史料。《艺苑荟萃——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精品节目教程》是杂技教育领域的一部精品力作。

回顾新时代以来河北杂技理论评论研究的发展,可以看到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个体研究著述对杂技理论的学术建构贡献突出,丰富了中国杂技理论宝库,凸显了河北杂技理论研究的价值。二是普及化程度提高。河北杂技界坚持杂技理论评论普及工作,使杂技从业者对杂技史料文献的梳理挖掘、对技术本体的准确认知、对作品特点的分析阐述、对艺术名家的深度研究、对杂技教育的思考探索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三是吸引了其他相关艺术门类的研究人才介入,涵盖科研单位、高校、协会组织、杂技院团、杂技学校等,职业涵盖面广、理论评论学养较高,对河北杂技理论评论研究的完备和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当前河北杂技理论评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杂技理论与评论对杂技发展具有理论引导、评价提升的重要作用。从河北范围来看,虽然杂技创作及演出较为活跃,杂技理论研究及评论却一直是艺术学研究中的弱项,尤其是在对杂技的系统性研究、杂技艺术源流及发展、杂技技艺的传承及创新等方面尤显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是对杂技的基础理论研究、理论体系建设等需加强重视,杂技理论目前还有很多研究领域、研究课题有待开发。比如,杂技本体研究、杂技史学研究、风格流派研究、杂技家个体研究、杂技传播学研究、杂技学派的建立。

二是杂技理论研究滞后于创作实践,学理跟不上创演步伐,表现在对创作潮流、现象等反应迟缓。

三是有些评论对杂技艺术认识理解不足,造成了个人点评式评论较多,掺杂了更多的个人情感而非科学的专业知识,缺乏一定的具有宏观性、学理性的评论。

四是杂技评论实践与时代发展不协调,专业性杂技评论人才培养机制尚需完善。

三、河北杂技理论评论研究提升路径

1.增强杂技理论评论的原创力、话语生成力和体系构建力

“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这就要求河北杂技理论评论工作者要聚焦当下杂技的火热实践,以理论的思维分析研判河北杂技的历史脉络、创新成果、现象问题及前瞻趋势。

一是研究杂技理论评论如何发掘和汲取传统文论艺论的宝贵营养,推动河北优秀传统文化及传统杂技艺术样式和手法的现代创新。二是要明确杂技理论评论的定位,探索杂技在新时代的发展趋向和路径,以及新时代对杂技理论评论的新要求。三是要明确杂技理论评论的价值,研究杂技艺术的新规律,逐步形成精神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互容,个体价值、群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共生的评价尺度。四是提升河北杂技理论评论的话语影响力,彰显河北杂技鲜明的地域特征,用开放的视野和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杂技理论评论。在此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和学术取向,构建与中国传统文论脉络相传承、与新时代文艺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人类精神发展趋向相一致的杂技理论评论范式。

2.拓宽杂技评论领域,树立“大评论”视野观

新时代以来,杂技工作者着力创作彰显中华审美风范的精品佳作,涌现出一批大胆创新的杂技节目,继续着杂技繁荣兴盛的创作态势。时代和社会已发生巨变,作为杂技理论评论工作者,也要改变传统的固有观念,树立“大评论”视野观。

一方面,杂技评论可以而且应该前置,前置到文艺创作的选题构思阶段,前置到文艺项目的策划筹备阶段,这也是评论“引领”作用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评论的表现形式,除了针对杂技创作、热点和现象的阐述、鉴赏和评判、批评之外,基础理论和美学研究、史学史论、策展、排演介入、活动策划、组织研讨、宣传推介、撬动跨界等都可纳入大评论的范畴。比如,评论剧目演出可以从剧目的历史与现状入手,可以从剧本的主题思想入手,也可以对演员艺术成就与个性特征作评论,还可以具体地引导观众如何欣赏,看点在哪里。又如,杂技剧的前期策划、创作、制作、推介,可以在剧本论证、创作、修改阶段就将评论工作纳入其中,对杂技项目进行科学分析、评价和论证,从而产生阶段性成果。

3.优化新媒体语境下的杂技评论传播环境

在媒体融合和网络文艺生态逐渐成熟的环境下,文艺资源的大众化脚步日益加快,文艺评论与互联网的“拥抱”更加密切,网络文艺评论的出现完全打破了过去的文艺评论格局,是对传统文艺评论的迭代发展和开放延伸,已经成为新时代文艺评论履行使命职责的重要的新形态。

在新媒体环境下,杂技院团和杂技工作者不再高度依赖传统媒体,而是充分利用和发挥新媒体优势做好杂技的社会传播。由此而来的是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和文艺微评、弹幕等评论新样式的应运而生。有趣、有料和人格化的网络杂技评论在一定程序上解放了表达尺度,丰富了表达形式,拓宽了表达维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也存在众声喧哗的评论局面,比如有些长评、微评、弹幕、留言的评论主观性、随意性明显,需要加强引导。

在一个全新的杂技评论场域中,如何既发挥网络文艺评论高效、快捷的优势,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指导,确立积极健康的评论风尚,成为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推动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的有效互动,杂技理论评论工作者要学会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灵活自如地转换阵地,要积极利用新媒体的崭新平台,主动发声,快捷反应,积极拓展更具独立性、及时性的评论空间,在创演主体与接受客体之间主动架设起多条沟通的渠道,大力增强观演双方的交流互动。

4.加强杂技理论评论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

杂技理论评论建设,人才培养是根本;完善、合理的机制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当前,文艺创作井喷式发展、文艺思潮百舸争流的新态势,网络时代、创意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新情况,都对如何进一步发挥好文艺理论评论在行业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杂技理论评论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一是大力发展杂技教育和人才培养赓续。要加强政府扶持和引领,各级政府应针对当地杂技发展现状,出台相关政策,对杂技理论评论人才的培养予以财力和政策上的扶持。随着杂技理论评论研究的发展,杂技评论人才培养可作为重点培养课程建设;要培养和打造领军人物,可以通过建立河北文化名家工作室或研究中心,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培树更多在全国杂技理论评论界有话语权、有影响力、有权威性、有号召力的领军人物;要加大对青年杂技理论评论人才的扶持力度,可以通过实施“燕赵秀林计划”,参与杂技重点项目研发、推介,实现杂技重点研究理论评论人才全流程培养,并逐步建设杂技理论评论人才库、专家库。

二是提升专业组织的服务能力、吸引力和社会影响力。河北省杂技家协会理论研究委员会要从杂技实践的需要出发,在深入基层方面,加强与各地市杂技家协会、杂技院团、杂技学校等的沟通联系,熟知业界动态;在行业专业领域,要协同科研机构、文艺单位和新闻媒体等各类文艺研究和传播组织,形成行业合力。

三是提升杂技理论评论的实践品格、理论性和学术性,在体系建设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应加强对重大创作主题、重点杂技作品、热点杂技现象的评论评价引导;应全面介入杂技现场,聚焦创作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深入开展专题研讨和重点课题研究,力争推出一批有价值、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为逐步构建具有中国审美特性的杂技理论评论体系、话语体系、评价体系而努力。


(作者:郭晓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文联文艺宣传中心编审)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纵览

优秀传统文化是杂技剧的内核和灵魂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