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曲艺杂技>正文

“中国最美的声音”从哪里来?(衡正安)

2024-08-05 阅读: 来源:“江南日报”人民号 作者:衡正安 收藏

“中国最美的声音”从哪里来?

——胡磊蕾曲艺作品文集《积香成蕾》新书发布会发言

评弹,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声音”,她的美来自她的唱腔、更来自她的唱本。

7月31日下午,由江苏省曲艺家协会、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积香成蕾——胡磊蕾曲艺作品文集》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在苏州戏曲传承中心举行。《文集》收集了专业评弹曲本的创作者胡磊蕾的评弹作品56篇,其它作品19篇,以及发表、上演和获奖的曲艺作品及文章目录,集中反映了作者从事评弹以及其它文艺作品创作的成果,展示了一位专业评弹曲本创作者辛勤耕耘的人生历程和学术生涯。

作为吴地文化的活标本、活化石的苏州评弹,已经有近400年的历史,她流行于江南一带,是苏州弹词和苏州评话的合称,2008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400多年来,她从穿街走巷的民间文艺到走进艺术殿堂的“最美声音”,展现出吴地人民的艺术才华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她用说、噱、弹、唱、演五种表演方式,以六尺书台、一张半桌、高脚椅、搁脚,以及两三个演员,便能演绎出古往今来、千军万马、万家灯火的动人故事,赢得了“文艺轻骑兵”的称号。评弹的演出内容以往大多为艺人的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没有专门创作剧本的人员。今天,为了适应评弹艺术的发展需要,涌现出了一批评弹作品的创作家,他们继承传统、大胆创新,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为我国曲艺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胡磊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胡磊蕾与苏州评弹的不解之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她十五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苏州评弹学校,从此走上了评弹专业学习、表演之路。评校毕业后的1995年至2000年间,她来往于江浙沪等地的书场,演出了《只应相逢恨已晚》《石壕吏》《长征——纪念长征胜利六十周年》等十几部作品,受到了观众和同行们的好评和关注。特别是自创自演的长篇弹词《赛金花》,共计30万字,于2001年至2004年在江浙沪各书场,以单挡形式连演700多场,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而且也显露出其演出和创作的双重才华。

经过9年的演出生涯的历练之后,她的人生有了第二次转折。2005年她从苏州市评弹团调入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正式成为一名职业创作家和编剧。她深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评弹创作人员还有很多路要走、很多新的知识需要学习。于是她先后在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大学深造,学习有关戏剧、文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远赴重洋到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接受培训、开展艺术考察交流。从此,她不仅“改弦易辙”走上了专业曲艺作家的行业,而且使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有了受过编剧专业训练的评弹文本的编创人员,使评弹艺术走上了现代式“创演”之新路。

经过20余年的勤奋创作和不懈努力,胡磊蕾在曲艺作品创作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不仅创作了50多部作品,而且多部作品如《赛金花》《顾炎武》《徐悲鸿》《绣神》《梅兰芳》《雷雨》《战·无硝烟》等,在全国的重要曲艺展赛中屡获大奖,承接了多部国家级基金项目。她的作品在保留传统评弹刻画细腻、幽默风趣、时空自由、评说精当、弹唱优美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融入现代艺术表现手法和新的艺术语言,如《雷雨》中将话剧的潜台词变成了评弹的表演内容,将“空白”变成了“表白”,使心理空间叙事转变成语言、表演等叙事方式,适应了评弹表演的“在场性”,是一种成功的创新之举。

胡磊蕾取得的成功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表演与学术的结合,这是保持了我国传统艺术“理论和实践一体”的特质;另一个是艺术的跨媒介融合,是多种艺术门类交叉融合的探索。前者是保持了传统曲艺的艺术本质和中华立场,值得挖掘、探究和弘扬;后者是适应了评弹创新的时代需求,是传统艺术向现代转型的具体实践。

我始终认为,创新发展传统艺术不能抛弃中国传统的“整体性”思维方式,这是我们几千年没有改变的特质,也是我们能够创造出如此辉煌文艺的基础,更是东西方文艺的重要差异。所谓“整体性”,体现在胡磊蕾身上就是她的演员出生、演出经历和她后来从事曲艺脚本的创作,是一个没有分割、没有孤立的创作整体。从事艺术研究者如果没有切身的演出实践这一技术体悟和心性感悟,很难创作出传统文化意义上的优秀传统艺术作品,更不可能触摸到这种艺术的灵魂。胡磊蕾的演出生涯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之后再从事剧本的专业创作,是中国传统艺术整体性思想的范例,也是其成功的关键。

评弹是地方曲艺,属于小众艺术,繁荣与发展、继承与创新是每一个曲艺人的天职。然而,如何发展、如何创新、如何弘扬既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个新任务,其路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胡磊蕾走上了一条融合之路,进行了跨媒介融合的探索,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和成功。如评弹与流行说唱的结合、评弹与陕北说书的结合、评弹与京韵大鼓的结合、评弹与四川清音的结合、评弹与扬州评话的结合等。其中《看今朝》苏州评弹与陕北说书的结合,一举登上了2018年新春团拜会和央视元宵晚会,受到了更多的观众和专家的喜爱和肯定。当然,这一融合之路还在探索之中,也有不同的声音和有待提高之处,但是这种跨媒介的结合一定是艺术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有现代成熟理论支撑的创新之法。

语言是有边界的、也是有局限的、更是有时间性的,艺术语言也是如此。不同艺术语言不仅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而且还有其“家族相似性”,这种各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似性就是相互融合、相互结合、相互“混搭”的前提和基础。在不同艺术语言的交融中相互打通、相互融合,打破他们之间的隔阂和遮蔽就是在不断扩大每种语言边界的同时,扩大他们“相似性”的范围,从而达到各种艺术语言的丰富和增强其生命力。评弹作为一种艺术语言,在和其它艺术门类结合的时候,不仅能激活彼此自身的活力而且还能产生新的“相似性”,从而达到扩大各语言的边界,达到艺术创新的目的。

胡磊蕾的探索、创新的融合之路,大多属于多媒介融合,要真正实现跨媒介融合,实现梅兰芳先生所说的“移步而不换形”的戏曲创新思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我们正走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大变局时期,评弹作为最典型的传统艺术之一,在建立属于我们自己的文艺话语体系、评判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希望胡磊蕾以及更多的评弹创作者能够为“最美的声音”写出更多美的曲本,唱响中华大地。

胡磊蕾,苏州人,南京大学首届艺术硕士,一级编剧(二级岗),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国家及省艺术基金评审委员会专家,江苏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省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省紫金文化英才,第十、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代表。代表作有:长篇弹词《赛金花》,中篇弹词《绣神》《徐悲鸿》《雷雨》《顾炎武》,曲艺组合《看今朝》《彭州牡丹苏州月》《江苏滋味》,芭蕾舞剧《唐寅》,大型锡剧《雪宧绣谱》等。至今有三十多部曲艺、戏剧作品获得七十多项省部级专业艺术大奖。六部作品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多部作品屡获中国文化部小品大赛金狮奖、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戏剧类金奖,江苏省政府文华编剧奖等,多篇专业论文分别发表于《中国文艺评论》、《中国艺术报》、《曲艺》等权威报刊杂志。


(作者:衡正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

“刷”贯古今——米芾书法用笔初探(衡正安)

“致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主题雕塑创作展”的当代意义(衡正安)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