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技是包括各种体能和技巧的表演艺术,在中国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非常重视对杂技艺术的传承与保护。2006年,吴桥杂技、聊城杂技、天桥中幡、抖空竹、维吾尔族达瓦孜等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建湖杂技、东北庄杂技、宁津杂技、埇桥马戏等项目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戏法等项目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武汉杂技、幻术等项目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临泉杂技、蹬技等项目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多项杂技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是对这一艺术形式的肯定和保护,更是对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意义的再认识。
杂技剧《化·蝶》(图片来源:“广州杂技团”微信公号)
一、新时代杂技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杂技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对杂技艺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对杂技艺术内容和形式守正创新,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杂技艺术需要注重传承和发扬传统杂技艺术“新、难、奇、美、险”的艺术特点,同时也要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使杂技艺术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背景。
2.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主题思想
传统的杂技表演主要以技巧为主,缺乏深入的文化内涵。因此,杂技艺术需要更加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达和主题思想的表现。可以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表演中,也可以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使杂技艺术更具有时代感和文化价值。让观众在欣赏杂技艺术技巧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使中国杂技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此外,杂技艺术还可以紧密结合当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关注人们的生活。
3.注重多元化的杂技表演形式
传统的杂技艺术主要以技巧为主,形式相对固定,表演形式较单一,缺乏新颖性和创造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传统的杂技表演形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杂技艺术需要不断创新、突破和发展新的杂技表演形式,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粉丝,使杂技艺术更具观赏性和吸引力。
现代的杂技艺术则更注重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除了技巧表演外,还加入音乐、舞蹈、戏剧等元素,使杂技表演更加丰富多彩。同时,还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技术、舞台设计等手段,改良和创新杂技演出形式,来增强演出效果和观赏性,创造出更加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提高观众的观赏体验。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杂技艺术也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进,杂技在海外的传播和影响力也日益增强。中国杂技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如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莫斯科国际马戏节等,赢得世界观众的喝彩,并屡获国际大奖。中国杂技团体如中国国家杂技团、上海杂技团等纷纷走出国门,赴世界各地进行巡演。他们的表演深受海外观众喜爱,将中国的杂技艺术推向世界舞台,提高了中国杂技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成功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著名的杂技大国,被誉为“世界杂技之乡”。同时,通过参加国际性的杂技演出和比赛,了解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杂技艺术成果和经验,可以促进中国杂技艺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以杂技剧为依托进行守正创新发展
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升,新时代对于杂技艺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杂技艺术可以通过创新节目形式、拓展演出内容等方式,使杂技艺术更具有现代感和时代性。
杂技艺术更应该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创新经验,创造出更加多样化和多元化的表演形式,打造出更具观赏性和互动性的演出效果。近年来,杂技表演在保持传统杂技艺术的基础上,从单一的表演形式不断发展,逐渐与多种艺术形态相结合,发展出了杂技剧。2004年,原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创排的世界首部杂技剧《天鹅湖》的诞生,为中国杂技艺术的现代转型和创新开启了大门,标志着杂技剧在我国逐渐兴起和形成。
杂技艺术可以以杂技剧为依托进行守正创新发展。杂技剧将杂技和戏剧高度融合后发展,以杂技技术与戏剧艺术相结合,形成一种新型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通过剧情和角色塑造来更好地展现杂技艺术的魅力。杂技因有了戏剧而有了更多的故事性,戏剧因有了杂技而更具观赏性。杂技作为基础表演艺术,为杂技剧提供了丰富的技巧和动作元素;而杂技剧则通过融合其他艺术形式和创新演出方式,使得整个表演更加丰富多样、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通过杂技剧的形式,可以将杂技艺术推向更高的层次。
三、杂技剧如何对杂技艺术进行守正创新
杂技剧如何对杂技艺术进行守正创新呢?可以从强化剧本创作、注重演员的训练和表演技巧的提升、加强舞台设计和服装道具等的运用、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演出效果和观赏性四方面具体切入。
1.强化剧本创作
剧本是杂技剧的灵魂,一个好的剧本可以为整个杂技剧的演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杂技剧剧本创作上,应该注重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同时也要注重角色的塑造和情感表达。杂技剧剧本可以通过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的内涵和精神内核,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杂技剧可以在剧情上注重故事性和情感表达,通过角色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可以通过剧情的编排和角色的塑造,更好地传递文化内涵和价值观。与传统的杂技表演相比,杂技剧更加注重故事性的表现,通过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导观众思考和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文化价值。
2.注重演员的训练和表演技巧的提升
杂技剧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不仅要求演员拥有高超的杂技技巧,还需要他们具备深厚的戏剧素养和创意能力。近年来,随着新的杂技表演形式的出现,对杂技演员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他们不仅要展示精湛的杂技技巧,还要扮演角色、理解导演的意图、推进剧情和塑造人物。这意味着演员需要不断地训练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养。
现代杂技剧场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展示,它结合了艺术、游戏和创意,要求演员在肢体表达上充满诗意、想象力和创造力。此外,杂技剧的目的不仅仅是通过高难度的技巧来吸引观众,更重要的是要表现出一种坚毅、智慧和勇于挑战的品格力量。这也意味着,演员在训练过程中,除了技巧的提升,还需要对自己的内心进行深入挖掘和修炼。
3.加强舞台设计和服装道具等的运用
舞台设计和服装道具是杂技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可以为演员的表演增添色彩和视觉效果。杂技剧的舞台设计除了作为装饰,还应根据剧本的内容和演出要求,注重细节和效果,调动整个舞台的气氛、辅助人物刻画等,营造出适合杂技剧表演的舞台环境和氛围。
杂技剧的服装在突出杂技表演的服饰功能特征外,还应注重创造出剧中环境和角色的外形,渲染舞台气氛。可以从服装色彩上烘托时代背景,强化服装的时代美感和戏剧性特征,赋予每个人物形象独特的视觉效果。杂技剧的道具设计不同于一般的戏剧道具,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必须配合杂技演员高难度的动作技巧,将“人”与“物”的完美融合呈现在舞台上。
4.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演出效果和观赏性
现代科技手段可以为杂技剧的演出提供更加立体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如可以运用投影技术将演员的身影投射到屏幕上,或者通过投影、灯光、特效等技术手段创造出更加奇幻、梦幻的氛围和场景,增强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和感官体验,从而提升演出效果,提高演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四、新时代的杂技剧成果
在新时代,中国的杂技剧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尤其在重要的节点,如201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及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等,进行红色题材的深度挖掘,有众多优秀的红色题材杂技剧诞生。其中,《战上海》《铁道英雄》《虎胆英雄》是此类红色题材杂技剧的杰出代表。《战上海》以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上海地下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协助解放军解放上海的英勇事迹。《铁道英雄》则描绘了铁道英雄们飞身扒车、浴血奋战的革命历史。《虎胆英雄》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解放军深入广西十万大山剿灭国民党残匪的故事。这些剧目将杂技技巧与剧情深度融合,呈现出巧妙而合理的表演处理,为观众带来崭新的审美体验。
五、结语
杂技艺术在新时代需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来适应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进步,加强对杂技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需要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和主题思想,注重多元化的杂技表演形式,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同时也要注重守正创新的内容和形式。以杂技剧为依托进行创新实践发展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可以通过强化剧本创作,注重演员的训练和表演技巧的提升,加强舞台设计和服装道具等的运用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演出效果和观赏性等方式对杂技艺术进行守正创新,这样能够更好地展现杂技艺术的魅力,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享受。
杂技剧是以杂技为主,巧妙地融合了歌曲、旁白、舞蹈和杂技等元素的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演员们通过高难度的杂技动作来展现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从而增强了剧情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杂技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应该积极弘扬和发展杂技艺术,让它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本文原刊于《西湖文艺评论(第6辑)》。
(作者:韦苏娜,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民族艺术》编辑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