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曲艺杂技>正文

新时代10年曲艺:新条件新气象新业态新挑战(吴文科)

2022-10-12 阅读: 来源:《人民政协报》 作者:吴文科 收藏

刚刚过去的“十一”国庆节假期,全国各地以线上、线下多种方式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曲艺活动,增添了国庆节日气氛,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功实践的感召下,广大文艺工作者精神振奋、意气风发,中国曲艺事业蒸蒸日上,获得了较大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政协报》邀请吴文科委员讲述中国曲艺事业发展的非凡十年。

自2012年以来的10年间,我国的曲艺事业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同样赢得了巨大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其主要表现:一是政策扶助持续增强,发展条件极大改善;二是创作表演持续活跃,艺术自觉不断展现;三是业态迎来较大改观,发展前景值得期盼;期间也存在着这样那样需要在发展中继续不断改进和克服的种种问题与挑战,亟待持续关注和切实解决。这里特提取几个关键词:新条件、新气象、新业态、新挑战,并结合一些具体事象,作一简略回顾和概要梳理,以为窥斑见豹。

由粤港澳三地演员共同表演的广东南音新唱《同心结》在2022年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第十九届群星奖“曲艺类”节目奖(图片来源:“文旅中国”微信公号)

新时代为曲艺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新条件

10年来,党和国家的许多政策措施,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文化包括文艺的重要论述,给传统曲艺的现代演进,提供了空前优越的发展条件,指明了披荆斩棘的正确路向。

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为在全球化时代传统曲艺的现代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念支撑和思想引领,矫正了许多偏颇甚或错误的实践路径。这是由于,曾几何时,我们的许多曲艺工作者,面对国门开放之后许多外来娱乐表演形式的竞争与冲击,不自信。认为自身的传统“玩意儿”陈旧了、过时了,很土气、不时尚,冲不出亚洲、也走不向世界。一方面存在着自卑心理,另一方面在创演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向歌舞、戏剧乃至国外的一些艺术形式盲目看齐。结果是,“移步换了形”“离根丢了魂”,常见有将自身艺术的“创新”弄成“创伤”、“改革”弄成“改行”、“革新”弄成“革命”的错位情形,邯郸学步、东施效颦,事与愿违、南辕北辙。面对一个时期以来普遍存在着的此情此景,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特别是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和2016年11月30日《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及2021年12月14日《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等有关文艺问题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曲艺家们廓清了思想迷误,也给曲艺的艺术创新及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特别是有关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要坚持“守正创新”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思想,为传统曲艺的艺术创新,打开了正确路径。同时,也使曲艺家们确立了艺术自信,焕发出创演活力。

再如,党和国家有关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措施及在近10年间发展形成的良好氛围与优越条件,为传统曲艺的现代传承,提供了重要保证。截至2021年,不仅有149个各族曲艺品种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特别保护,而且有207个从业人员作为这些曲种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得到重点扶持。尤其是围绕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初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特别是文化和旅游部于2019年7月12日配套制定并专项印发的《曲艺传承发展计划》,都为我国曲艺的传承保护及创演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营造出良好的实践氛围。

又如,经过各界特别是曲艺界多年的呼吁和推动,包括曲艺界几代全国政协委员30多年来持续不断的提案建议,有关曲艺的高等教育及学科发展,出现了根本性的转机。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就是2021年度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里,“曲艺”终于被作为专业目录正式列入。随即,中央戏剧学院等高校在2022年度的本科招生工作中,正式招收了相声创作与表演等方向的全日制正规曲艺本科学生,开启了我国曲艺本科教育的全新历史。在此之前,全国已有8所高等院校自主开展了有关曲艺的本科教育探索,8所高职院校开展了曲艺表演方向的大专层级教育,16所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培养曲艺创作与表演的专门人才,说明曲艺进入高等教育是现实所需、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是2022年9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发布的新版《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中,不仅将“曲艺”的“历史、理论及评论”涵括纳入了“艺术学”学术学位的一级学科,而且将“戏曲和曲艺”作为专业学位的一级学科予以独立述列。尽管是将“曲艺”和“戏曲”即两个分属不同艺术门类的专业科目及学科类型进行了捆绑,却终使“曲艺”拥有了作为艺术之一的独立“学科身份”与“专业户籍”名义。从而在政策杠杆及管理机制层面,为“曲艺”打开了与其他艺术门类在专业教育和学科建设方面平等发展的正常路径,彻底矫正了既往由于忽略并遗漏“曲艺”的存在而使其艺术文化传承包括专业教育和学科建设无法健康持续开展的缺失与遗憾。也使此前已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会同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开展了近20年的“曲艺学”方向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有了更为坚实的政策支撑,拥有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新条件使曲艺事业在各方面呈现出新气象

10年来,广大曲艺工作者通过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及其他有关文艺问题的重要论述,自觉践行,辛勤劳动,不仅为满足各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供了丰富而又多样的服务保障,而且在自身行业的各个领域,实现了诸多可贵的拓展突破与发展创新。

首先,积极响应“以人民为中心”的号召引领,自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宗旨方向,通过经常投身“送欢乐、下基层”和“送欢笑、到基层”等方式的公益性慰问演出活动,一方面把精神食粮送到基层一线和偏远地区,另一方面参观采风和体验生活,同时开阔了观察世界的视野,培育了服务社会的情怀。不但有力对冲和遏制了一个时期以来“娱乐至上”的不良创演风气及低俗、庸俗、媚俗的错误审美思潮,而且切实矫正着行业内部不同程度存在的偏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迎合低级趣味而疏于提高引领的实践姿态。创演追求更加高格,艺术趣味积极向上,行业风气焕然一新。

其次,呼应时代召唤、回应社会关切,通过及时而又快捷地反映社会现实、审美而又便利地观照世道人心,使拥有“艺术轻骑兵”美誉的曲艺创演实践重拾贴近大众和为民立心的光荣传统。反映新时代新风貌的曲艺节目不断涌现,鼓舞人民奋斗向上的思想主题充分伸展。特别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城乡巨变和全国各地精准扶贫的感人事迹,给了曲艺家们极大的精神鼓舞,激发出异常活跃的创演灵感。仅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发展的各类主题性创演为例,近三年“以艺抗疫”的现实题材曲艺创演,为鼓舞全国人民的抗疫斗志,抚慰因疫焦虑的社会人心,发挥了积极而又特殊的精神作用。特别是2021年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诸多曲艺创演,不仅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红色题材精品节目,而且彰显了曲艺创演呼应时代、与时俱进、与民同心的优良传统。礼赞时代讴歌英雄和鼓舞人民团结奋进,成为新时代曲艺创演最为强劲的美学追求。

再次,随着文化环境和物质条件的不断改善,曲艺事业的全面发展形势喜人。除前述本科教育的开展和学科目录的完善包括传承保护的扶助等带来的多方利好,有关曲艺的学术研究及成果展示,也在经历了一直没有专业性学术传播载体的长期困境之后,通过曲艺学界长达10年的酝酿和努力,终于在2020年底,创办出版了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和中国说唱文艺学会联合编辑并在文化艺术出版社不定期刊行的《曲艺学》集刊,并且至2022年于短短两年的时间内,连续推出了4辑共100余万字的各类研究成果,打破了长期以来一直缺失专门的学术性曲艺刊物的遗憾局面。为更好地推动中国的曲艺学研究,规范提供学术交流的服务载体,切实强化曲艺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创造了必要条件。

《曲艺学》集刊

新气象孕育着曲艺创演传播的新格局并型塑着新业态

10年来,改革发展累积而成的进步成果包括互联网络的飞速完善,以及有关各方的组织引导,给曲艺的创演传播及价值实现,孕育出全新的格局,型塑着崭新的业态,也带来了实在的效益。

如所周知,曲艺作为表演艺术的功能发挥和价值实现,必须要通过演出传播。而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和生活空间的不断延展,通过书场、剧场、茶馆、演艺厅等的现场演出欣赏曲艺节目的传统途径,已经无法满足广大观众和听众欣赏曲艺的现实需求;近三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反复肆虐,更是加剧了现场演出的实施困难。而通过互联网络发布并欣赏曲艺节目的新型做法,便成为曲艺传播非常重要的全新途径。这在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曲艺表演的传播效能,另一方面又极大地降低了广大观众的欣赏成本,同时也缓解了疫情等原因对于曲艺表演及传播的迟滞与阻隔。可谓互利双赢、善莫大焉!没有改革开放带来的种种实实在在的发展进步包括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普及,如此这般曲艺创演的业态变化,便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环顾周遭,随着国家各领域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多种经营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民营曲艺班社的发展,在许多地方特别是爱好曲艺的青年人群之中,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杭州、成都、深圳以及乌鲁木齐等大型城市,更是呈现出加速度的发展。从而使得民营班社的陆续崛起及个体艺人的不断增多,极大地铺展着曲艺发展的行业基础。有些经营时间较长的民营曲艺班社,甚至拥有较强的品牌价值及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并在创作和表演的日常经营之外,为曲艺专业人才的培养孵化和艺术传统的继承发展,积聚起力量也积累着资源。进而在丰富充实文化市场的同时,也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包括扩大青年人的就业作出了贡献。

与此同时,一些偏远地区的曲艺形式及乡村牧区的曲艺艺人,则通过互联网络支撑的自媒体传输,跨越了传统乡土社会的物理隔绝,走上了空前广阔的无边舞台。他们依托诸如快手、抖音等手机直播平台的技术支撑,从四面八方闪亮登场,一方面将自己掌握的那些地方性很强的曲种形式及其身怀的诸般绝技充分展示在世人面前,另一方面通过定时直播兼顾带货等方式极大地增加了经济收入也改善着生活质量。如像一些生活在陕北黄土高坡的优秀陕北说书艺人、东北黑土地上的二人转艺人、湘西地区的三棒鼓艺人,以及淮北一带的苏北大鼓艺人等等,更是通过持续的手机直播包括带货表演,拥有众多的拥趸及数以百十万计的粉丝,可以平均每天收入数千或者逾万元,有的甚至年收入累计达到百十万乃至数百万。这是过去连做梦都不可能梦见的日常现实。从而在使艺人们于经济上获得极大富足的同时,也彰显出传统曲艺独特而又丰富的功能价值。那些曾几何时自己看不起自身艺术的自卑思想,因为这种富足所带来的空前感受,势必凝结成对于自身艺术的极大自信和格外自豪。而此等全新的曲艺创演模式及其传播业态,对于唤醒这些曲种艺人的自我价值认知、激发他们传承发展自身艺术的内在自觉动力,无疑是一剂疗效奇绝的强心针剂。对于激扬传统曲艺的现代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及启示意义。

新业态呼唤曲艺发展 解决新问题克服新挑战

曲艺及其整个事业在近10年间的发展成就虽然巨大,但也存在着这样那样需要及时纠正和克服的种种问题。尤其是创作表演及其实践经营中存在的一些偏误问题,会直接影响其在未来的健康持续发展。如何在与时俱进并巩固成绩的同时,也避免和消除这些弊端,使之化“危”为“机”,同样值得特别关切。

一是艺术创新的偏误问题需要强力排除。如所周知,创新是一切艺术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但创新不是毫无厘头的胡乱作为,而是前提一定合乎规律的发展追求。每门艺术包括曲艺的艺术创新,必须是对自身艺术本体功能的有机强化与合理发展,而非离开自身形态的任意挥洒。一个时期以来许多曲艺创新的最大问题,就是脱离自身、偏离本体,向戏剧化、歌舞化、杂耍化的方向滑行。虽然搞出了可能较好的戏剧或者歌舞节目,但与曲艺本身已无关系,不能视为是对曲艺及其节目的发展与创新。反之,这类所谓的曲艺创新,甚至由于是将精力和资源投向了别处,客观上势必削弱对于曲艺本身的经营投注。而将戏剧化、歌舞化、杂耍化的诸般创新,贴上所谓“曲艺创新”的标签,也如指鹿为马,对于曲艺的本身发展而言,理论上的危害性更加巨大。为此,加强曲艺界自身的专业修养特别是最为基本的理论素养,对于其艺术在未来的健康持续发展,因而非常迫切和重要。

二是网络传播的碎片化问题需要及时规避。不可否认,网络直播虽然打开了曲艺生存的全新空间,开启了曲艺传播的崭新时代。但是,现有许多曲种艺人的网络直播,更多是对其他娱乐性直播的模仿与追随,甚至存在远离本身作为曲艺艺人的技艺特长而去媚俗迎合的不良倾向,包括过多地掺杂段子调侃、反串演唱、扮怪搞笑和打情骂俏等等,较少完整典范的曲艺节目正规表演,极大地稀释和扭曲着原本独特清新的曲艺形象。这就提醒我们,当下网络直播要想健康持续地发展,核心与关键的问题,就是一定要有大量真正坚守曲艺本体而以曲艺节目作为直播主体的杰出曲艺家及其数量与质量都较高的精品力作,并且以此来支撑真正名副其实的曲艺网络直播表演。道理很明显,特色独具、内容为王、品质优良,也是网络时代一切成功的艺术传播的根本前提,更是曲艺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的唯一出路与最佳选择。碎片化地讲段子、炫技性地亮嗓子,最终解构的,是这种全新的未来发展业态。创造条件,正确引导曲艺网络直播的健康发展,避免网络上的曲艺表演“碎片化”“噱头化”“泛娱乐化”甚至“低俗化”,便成为事关当下曲艺繁荣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是创演经营的商业化问题需要特别警惕。毋庸讳言,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问题,是当今时代许多文艺创演都需面对的重大问题。尤其是在艺术的传播渠道很大程度上转向互联网络的今天,包括前述网络直播有可能赢得巨大利润的现实诱惑,使得只顾眼前而断送长远的经营姿态,势必占有较大市场。许多艺人尤其是潜质良好的年轻艺人,如果不拿出相应的时间和精力创作打磨特色独具的精品节目,不在艺术的创演水平上保持相应饱满的领先状态,最终会逐渐丧失持续走红的底蕴与功力,缺少继续向前发展的才华与能力。而进行网络直播,吸纳更多“粉丝”,道理像开“品牌店”,必须首先要维护好品牌的质量,否则不但会缺少核心竞争力,而且还有随时会被挤垮和替代的风险。希望那些有志于成为曲艺家的真正艺人,能够懂得并把握好这层关系。

此外,影响当今曲艺发展的其他问题与挑战,还有一些。包括不够重视曲本创作及其作家培养、不够注重思想内涵即“精气神”的艺术酝酿而滥用外在形式迷信“声光电”的技术包装、不够审美地进行艺术形象的蕴藉塑造而是热衷于标语口号穿靴戴帽的浮泛宣示,等等。

好在,上述种种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只有抓住机遇、迎难而上,理性应对、趋利避害,通过不断地发现改进并及时克服曲艺创演与经营实践包括网络传播中的此类问题与相应挑战,才能不负伟大时代、繁荣自身艺术。相信,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指引,有广大曲艺工作者的艰苦探索与不懈进取,这些问题都会得到圆满和妥善地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曲艺事业,一定会有更加光明灿烂的美好未来!


(作者:吴文科,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所长,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说唱文艺学会会长)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回忆”的价值与“思念”的意义(吴文科)

中国曲艺的百年历程(吴文科)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