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民间文艺>正文

迎接第一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寻根立本庆丰收

2018-09-26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王煦 收藏

秋分日夜秋分谷(农民画) 侯占春

  2018年6月7日,经党中央批准、国务院批复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即将到来的9月23日,我们将首次迎来这个全新的节日。

  对于中国这个拥有八九千年农业文明传统的国家来说,“丰收”是一代代中国人的殷切期望和奋斗目标,其影响早已超出衣食日用之外,而具有了关乎国计民生、民族兴衰的重大战略意义。要实现丰收,并把丰收一年一年持续下去,必须要有强大的农业。 “农,天下之大本也”( 《汉书》 ) 。农业是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存续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我们的民族绵延不绝、卓尔不群的核心特征。时至今日,农业仍是我国国民经济最基础的产业,农村也是我国国土上分布最广的空间和社会组织形态,农民则是我国人口数量最多的群体。对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三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更是将“三农”工作置于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以他坚定的人民情怀和深厚的“黄土情结” ,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他多次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党的十九大则明确要求: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次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 ,也是经过党中央审议批准,由国务院批复的,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大农民的深切关怀,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

  设立丰收节还是在文化领域落实推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用全世界不足十分之一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农业首当其功。在保障国家安全、支持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安定人民生活等诸多方面,农业也都发挥着巨大的基础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如此根本、如此重要,寄托着民族根与魂的农业农村,在当代社会,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层层大潮的冲击淘洗下,出现了相当严峻的问题。迈出了中国改革开放最初步伐的中国农村,经历了40年的发展,在取得巨大飞跃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多矛盾。甚至有些人会认为,农村已经成了中国高速发展的“吊车尾” ,注定要消亡的落后者。这些问题挑战都亟待破解,错误的思想认识也必须澄清。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化的情况下,党中央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着力破解围绕“三农”问题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翻开了崭新的篇章。“中国农民丰收节”就是在这个总的目标和背景之下,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开局之年的一项重要工作而提出的。

  何以率先设立丰收节这样一个貌似不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的节日活动?笔者认为正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特征和导向所决定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理论创新和战略意义,首先就在于它的全局性、系统性。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个字的乡村振兴总要求, 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更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这就表明,乡村振兴战略不是简单片面的经济思维,也不是经济、社会文化各自为政,而是要把“三农”工作统筹到“乡村”这一个整体中,进而提升到人的生存方式、国家道路乃至文明重建的高度来加以把握。所以,要推进实施乡村振兴,也就必须从各领域、各角度全方位发力,既要在物质、经济层面推进,也要在文化、精神层面积极作为。丰收节的设立,就是在文化参与乡村振兴方面,一个国家层面的重大创新和突破。所谓谋定而动、知则能行。要通过设立节日这种具有标志意义的形式,隆重庆祝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成就,宣示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高度定位,唤起全社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视和对广大农民的关爱,激发全社会支持、参与乡村振兴的动力和激情。用隆重热烈的丰收节庆,为今后乡村振兴各领域的实践工作,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

  具体来说,要办好丰收节,笔者认为应把握好它的三个定位:

  其一,丰收节是一个有内涵的节日。节日是一种文化活动,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升华。人们通过“过节”来表达对世界、对社会、对生活的感受和愿景。所以一个节日自然应该是富有人文精神、思想深度和情感关怀的。我们新设立丰收节,在展示工作业绩、发展成就的同时,也要通过庆典活动来追寻这些业绩成就背后深层次的内涵。我们应从节日的欢乐喜悦中生发出思考:是什么让我们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该如何再接再厉,继承发扬?我们也应从节日的欢乐喜悦中生出感恩:是谁创造了如今的伟业?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谁又亲手将其实现?想明白、说明白这些问题,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庆丰收的节日是多么富有内涵。有太多的人和事值得我们在这个节日来纪念、来致敬。我们应该向广大农民,向积极参与支持农业发展、乡村建设的所有社会成员致敬;应该向生我养我的祖国母亲,这华夏大地、黄天厚土、多彩生态、广阔家园致敬;应该向教我育我,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和生存智慧的乡土文明、厚重历史致敬;应该向为中国乡村发展乃至民族崛起而劳心劳力、攻坚克难的先贤先烈与时代楷模致敬!在这个节日,我们还应该追思我们的传统,重温我们民族一代代深耕厚植所积累下的勤劳务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立志传承发扬中华文明血脉!通过深刻的思考和诚挚的感恩,我们将从成就展示和庆典活动中,获得更为坚实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我们全社会也将受到精神的鼓舞、思想的洗礼,获得磅礴的力量。而要真正达成这些期望,都需要我们不断提升丰收节的思想内涵和精神高度。

  其二,丰收节是一个群众的节日。节日是群众性、社会性的文化活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活”出来的。一个节日必须融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所行所思,即所谓“人伦日用”之中,方能发挥效果。而失去了老百姓的认可和参与,一个节日也就失去了灵魂和活力,甚至“节将不节”了。中国的丰收节庆活动,自古以来就是广大百姓同欢共乐、抒情快意的日子。宋代孟元老在其《东京梦华录》中,就记录了当时“社”日(祭祀土地、庆祝丰收的节日)的喜庆热闹场景:“八月秋社, (百姓)各以社糕、社酒相赍送。……人家妇女皆归外家,晚归,即外公、姨、舅皆以新葫芦儿、枣儿为遗,俗云‘宜良外甥’ 。市学先生预敛诸生钱作社会,以致雇倩祗应、白席、歌唱之人。归时各携花篮、果实、食物、社糕而散。 ”今天我国各少数民族的收获节日,也多伴有祭祀、聚会、歌舞、饮宴等民俗活动。这些活动烘托了节日的氛围,更唤起广大百姓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支撑了节日的开展和延续。

  我们今天新设立农民丰收节,也必须首先意识到,它是一个农民的节日,一个人民群众的节日。在组织和宣传上,都要坚持以农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不能满足于坐而论道、标语讲话,更要“接地气” ,特别是首先符合广大农民的认知和审美习惯,讲好乡村故事。切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将我们要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追求真正融入社会生活、注入真情实感,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大众所理解。要吸引、感染广大群众,还要营造出喜庆、祥和、欢乐的节日氛围。丰收节首先是中国人庆祝自己一年来劳动成绩的节日,是对我们自己所付出努力的认可和祝贺,是值得自豪的。要承载这种情感,丰收节就应该为大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节庆活动。通过优质的创意和精心的组织,不断地突出老百姓、吸引老百姓,调动起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荣誉感,引导人们把个人的幸福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激发出全社会积极参与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的热情。这样我们的丰收节才能在社会生活中扎稳根,不断释放出强大积极的能量。

  其三,丰收节是一个全社会的节日。丰收节既然冠以“农民”一词,毋庸置疑,首先是农民的节日。正如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他们也理当成为丰收节的主角和焦点。但同时,我们参与庆祝的范围,也不应仅限于农民,或只在乡村进行,它应该是一个全社会、全民众共同参与的节日。一方面,丰收节应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农业是一国之基础,粮食是生存的根本。纵然我们很多人已离开农村和土地成了“城里人” ,但我们谁又能离开农业生产为我们提供的三餐食粮?“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我们城市人每天能安心工作、享受生活,不能忘记为此辛劳付出的亿万农民,也应该利用丰收节这个机会,向广大农民致以衷心的敬意。再进一步,丰收节应该传递出一种理念:农民、农村不是中国现代化的掉队者,更不是落后的代名词,城市也不是文明、进步的唯一象征和出路。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首先就得在观念上破除城乡二元对立的固有思维,消除“城市一定压倒农村、取代农村”的不恰当发展观。要树立城乡一体、城乡等值的观念,打破城市强势文化对乡村的隔膜、偏见和扭曲的想象,在城乡(人)之间加强互动、沟通和理解,不断从观念和实践上消除城乡差别。这是丰收节在促进城乡融合上,应当发挥的作用。要以丰收节为契机,教育、引导城市人关注乡村、重视乡村、理解乡村,最终投身到乡村建设和振兴的大业中来,成为支持广大农民和农业发展的坚实后盾。让全社会不分行业、不分城乡,同心合力,为国家实现全面小康、全面现代化不懈奋斗。

  另一方面,丰收节还应为构建中国人的共有价值观念和精神家园贡献力量。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大量基本价值理念和道德准则,如勤劳、节俭、务实、奋斗、坚韧、温和、仁爱,以至重家庭、讲道德、明礼义、亲自然等等,都来源于我们的农耕传统。这些已不仅仅是农民的思想道德,而是包括城市人在内的、国人共有的精神信仰。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中受到冲击,出现了淡化、变异、消解的危险(无论城乡) ,我们现在也正面临着民族核心价值观重建的紧迫任务。我们设立丰收节,作为一项社会文化活动,理应具有对民族文化的自觉。通过特定的宣传和活动,让全社会、全民众在丰收的庄严庆典中,慎终追远,重温先人的遗德遗教,精神上接受教育和洗礼。让丰收节成为推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节点和载体。

  总之,丰收节的设立,突显了中央对“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重视,我们有责任把这样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新节日办好。让我们共庆、共享这欢乐而崇高的节日,藉由礼赞丰收的圣典寻根立本、铸魂聚力,让全国全社会为中国农民、中国农业骄傲、祝福,让我们共同为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

 

  延伸阅读

  民俗文化与产业结合助力群众脱贫

  云南探索非遗产业化之路:让非遗与产业共舞

  文教融合,为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积聚力量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