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民间文艺>正文

用节气文化滋养当代生活

2023-04-21 阅读: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彭江虹 收藏

赏牡丹、吃香椿、饮谷雨茶,当人们在鲜花和美食中细品幸福生活的滋味、感受这个春天的最后一次回眸时,春天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已经近在咫尺。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时钟”,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先民广博智慧,彰显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与民俗风尚,标记着时代变迁的足迹和共同的文化记忆。从古至今,中国人以节气为指南,组织农事活动,安排日常生活。节气文化温润和滋养着人们的生活,并在传承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图片来源于纪录片《节气:四季的交响》)

二十四节气蕴藏丰富的古老智慧

“谷雨到,人欢笑,细雨润物静悄悄。”谷雨将至,我们能明显感觉到,各地雨水显著增多,百花开得更繁茂,稻谷长得更茁壮。从谷雨的名称即可了解其部分内涵。谷雨取自“雨生百谷”之意,说的就是,谷雨时节,充沛的雨水能够满足稻谷关键期的水分需要,滋养作物生长。它与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能反映一段时间的降水现象。正因为如此,节气也被人们当作中长时间的“天气预报”。

晓天气,知农事。信息化时代的天气预报更专业、更精准,但是在广阔的农村地区,很多有经验的农民依然靠着烂熟于心的节气农谚,顺“时”而为,不误农时。以谷雨为例,“谷雨时节种谷天,南坡北洼忙种棉,水稻插秧好火候,种瓜点豆种地蛋”“谷雨种上红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如今,这些节气农谚,在指导农业生产和服务农民生活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套关于时令、气候、物候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更是属于中国人的时间哲学,蕴含着古人对自然、天地、岁月的思悟。它是人们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的基本遵循,更是中国社会顺天应时、指导实践的生活指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

节气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节气是中国人的时间体系,它以自然时序提示和服务着我们的生产生活;节气民俗一定程度上成为民众日常生活的时间坐标,规范日常生活节奏与具体内容,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仪式感;节气文化成为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美学意象和审美意境,沉淀为中国人的审美符号和审美传统,孕育了大量优秀文艺作品;节气关联着人间亲情,即便在异地,人们也能在共同的节气与节日中情感同频,情绪共振,这种集体共情凝聚着文化认同感;二十四节气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浪漫自然观,天人合一等思想彰显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中国智慧。关于节气文化蕴藏的古老智慧,《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一书在序中所写的一段话可谓精准:“走在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里,便也走在了无比丰富、华美而厚重的文化时空中。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哲思与诗意,经历了千年岁月而依旧生动鲜活,并在这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带给我们新的启迪,展现出新的价值。”

节气文化内涵随时代发展

“清明祭英烈,共铸中华魂。”刚刚过去的清明节,各地广泛开展了祭英烈等系列活动,在全国掀起缅怀英烈、铭记历史、励志青春的热潮。

二十四节气文化内涵丰富,以清明节为例,它既是节气,又是扫墓祭祖、踏青春游的节日。它的演变融合了上巳节、寒食节习俗和文化累积,形成了禁火、扫墓、踏青、插柳等丰富的习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首先,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蕴藏着祖先们的农耕智慧;其次,清明祭祖、扫墓等活动承载着中华民族崇本尊亲的价值理念和慎终追远的文化精神;再次,清明踏青蕴含着回归自然、热爱生活的人生境界,折射出古人追求与天地相参、万物共融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价值观。

而在时代变迁中,清明节的习俗随之嬗变和发展,内涵也更加丰富。一是清明节是礼赞生命的节日,其中蕴含的感恩文化和责任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二是作为传统节日,清明节是维系国家统一、巩固民族团结的重要精神纽带,通过清明节的仪式实践,可以唤起民族的集体记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三是随着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大力弘扬英烈事迹和精神,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崇尚英烈、缅怀英烈、学习英烈的宣传教育活动,成为时代赋予清明这一传统节日的新的内涵。

2018年,我国在秋分日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这一天成为亿万农民庆祝丰收、享受丰收的盛大节日,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后,一些地方还推出了“节气﹢助农”模式,根据二十四节气组织不同主题的帮扶活动,不仅促进节气文化的活态传承,而且助力农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实现文化保护与经济建设双丰收。无独有偶,杭州把谷雨日设立为“全民饮茶日”,连续多年举办茶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茶产品推介会,茶书品读会等丰富多彩的茶主题活动,有力推动中国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节气文化依然具有巨大的挖掘空间,在助力文化发展、乡村振兴过程中,其内涵将会更加丰富。

让节气在当下焕发蓬勃生机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一场精彩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创意表演惊艳了世界,也让人们进一步认识到二十四节气在当代的价值。

根据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联盟相关信息,仅今年3月,各地就广泛开展了各类节气文化特色活动,或推出节气主题音乐短片,或打造“文艺﹢节气﹢文旅”品牌,或举办二十四节气展览,或用传统民乐演绎节气音乐会,二十四节气传承与保护工作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如何让节气文化融入和滋养人民生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激发和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在相关部门的引导下,这一时代之问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回答。一是结合重要节庆与各地民俗,拓展文化内涵,强化情感纽带,此举不仅能够丰富百姓的生活,还能释放农村生产生活的活力,带动发展;二是从群众需求出发,依托丰富活动让节气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提高生活品质,进一步凝心聚力;三是通过文艺创作激活二十四节气,让节气文化渗透在影视、综艺、诗歌、绘画、音乐、舞蹈以及传统工艺中,讲好节气故事,实现多元传播;四是通过节气文化进校园等形式,在未成年群体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化育人内涵。

节气文化的活态传承意味着二十四节气要回应人们的现实需要,与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互动交织。接下来,我们不仅要做好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保护,还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寻求二十四节气在当代生活中所能释放的新的可能,让其持续焕发蓬勃生机。比如,在有效保护节气文化资源的前提下,通过旅游、文创、乡村振兴等多产业多项目的生产,让节气文化相关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扎根民间,植根日常。如此一来,节气文化的“传”与“承”就会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实现节气文化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真正焕发古老节气的勃勃生机。


(作者:彭江虹,海南师范大学教授)


延伸阅读:

夏至节气的诗词有哪些?大家不要忘了这些传统文化

农民画家如何画二十四节气?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