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报专版】“主旋律影视作品面向青少年的新媒体传播”研讨会专家研讨摘编

2022-03-28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中国评协

“主旋律影视作品面向青少年的新媒体传播”研讨会暨中国评协新媒体委员会成立仪式现场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文艺评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推动新时代新媒体文艺评论工作,以文艺评论助推中国文艺事业展现新气象、奋进新征程, 3月22日,“主旋律影视作品面向青少年的新媒体传播”研讨会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成立仪式在京举行。活动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主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承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任徐粤春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宣读中国评协新媒体委员会组织架构与委员名单。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主任由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主任郝向宏担任,秘书长由“影视风向标”主编胡建礼担任,马强、谷雨、杨珺、张宁、张恒、陈立、邵燕君、罗姣姣、岳淼、孟祥宁、夏烈、席伟航、彭侃、谭飞等14位专家获聘新媒体委员会委员。新媒体委员会成立仪式由郝向宏主持。成立仪式之后,“主旋律影视作品面向青少年的新媒体传播”研讨会举行。尹鸿、饶曙光、张颐武、张卫、赵卫防、张智华、谷雨、张宁、王纯、珂seeker、宋坤儒、徐闪闪、王韵、霍艳等影视和新媒体专家、从业者代表参加研讨。

中国评协新媒体委员会成立,14位专家获聘新媒体委员会委员

“主旋律影视作品面向青少年的新媒体传播”研讨会与会人员合影

铸就电影评论高峰

饶曙光(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

文艺评论包括电影评论要思考三个重要任务:推进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建设,建构科学的影视评估机制,推进影视评论工作前置。这些基础工作旨在推动电影等文艺事业可持续发展,铸就新时代的文艺高峰。主旋律影视作品最近频频“破圈”,但也有不少质量不尽如人意。作品应拒绝口号化、模式化、居高临下的表达,需要以情动人、达成互动共识。传统文艺批评与新媒体批评还是两个不同圈子,需要进一步相向而行、互动融合,推进文艺评论更好发展、更有效传播。要拥抱新媒体,用新媒体的方式发声,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新媒体批评也需要提升专业性和专业度,要进一步观察、关注和深入思考新媒体传播的特点、规律、手段和方法,提升新媒体传播的有效性,为文艺评论和影视评论拓展空间、争取受众。

重视明星与粉丝的新媒体良性互动

张卫(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网络影视委员会理事长)

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容易将自己投射到偶像身上,观看影视作品时与偶像同喜同悲,认同偶像在影视作品中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所以在主旋律影视作品中使用偶像明星是助力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例如易烊千玺在《少年的你》《送你一朵小红花》《中国医生》等影片里演绎勇敢、忠诚、有担当的人物形象,主演的《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强化了家国情怀、精忠报国等价值引领。观众利用新媒体以超链接的方式从各个角度接收、转发、评论主旋律作品,加速和扩大了意义和价值的传播。粉丝和影迷由此变成了传播主旋律影视作品的生力军,应该重视明星与粉丝在新媒体的良性互动。

新媒体是传播主流影视作品大有可为的领域

张颐武(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从1990年的电视剧《渴望》到今天的《人世间》,传播方式大有不同。短视频、直播等都有重要的影响力,能够促进主旋律影视的传播形成新的路径和方法,找到新的平台。当下新媒体传播非常重要,面向青少年的评论不再依赖文字、报刊,也很重视互联网的评价。面对“Z世代”,发散、快捷、精短的网络评论表明传播特性发生了重大改变,大规模改变了原有的评论生态。同时也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社会正能量的传播。《渴望》《人世间》都是讲述父辈的故事,说明主旋律之间有种内在联系,也在面向中国年轻一代寻找合理定位。未来传播会有一个非常根本性的变化,我们一定会找到连接主旋律作品和青少年的最有效的方式和路径,实现最好的传播效果。

强化“新主流大片”面向青少年的新媒体传播

赵卫防(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

青少年对新媒体接受呈现三个特点:娱乐、视频、非灌输。第一,有关传播学的理论以及一些面对青少年的调研数据表明,非灌输和直接的传播途径对面临信息选择的青少年更有效。第二,在读图时代的媒介偏好中,视频是青少年最喜爱的表达方式,这也基本符合新媒体时代受众对音频、图文一体化传播的需求。第三,青少年使用媒介的首要动机是娱乐消费,有关部门的问卷调查显示其占比已达到94.5%;其次是拓展人际交流,占比近50%。“新主流大片”如《1921》《狙击手》等具有主流价值观表现的多元化和深度化、类型书写、制作上的重工业模式这三个特点,将主流价值观与类型美学对接,促进青少年的思考,与青少年接受的特征比较吻合,在这方面应该做更多的工作。

“主旋律”影视网络传播行之有效、走向多样

张智华(北京师范大学网络影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青少年是“网生代”,熟悉并喜爱网络传播。主旋律影视剧和网络是深度契合的。第一,《长津湖》《功勋》《觉醒年代》《山海情》等主旋律影视作品在院线、电视、网络等的广泛传播形成良性互动,加大了传播的广度、深度、力度与温度,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产生积极影响,激发了广大青少年的爱国热情与奋斗精神。第二,主旋律影视作品面向青少年的网络传播行之有效,应该大力推广。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短小精悍等特点,更符合青少年接受主旋律影视作品的体验和习惯。第三,主旋律影视作品面向青少年的网络传播方式方法应该多样化,注重互联网思维、网感、创意与青少年心理,采用青少年喜欢的表现方式,不断提高水平与效果。

主旋律影视作品传播有市场、有流量、有效果

谷雨(中国评协新媒体委员会委员、哔哩哔哩政策研究院院长)

对青少年进行“四史”教育,培养和激发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制度自信,主旋律影视作品具有重要意义。网络视频新媒体已经成为广大青少年了解接受主旋律影视作品传播的主要媒介,成为青少年观赏作品和N次传播的主平台。他们在网络视频平台大量观看,并进行各种二创、三创和多次传播。新媒体改变了青少年群体单向接受教育的传统格局,形成了既接受传播又助力传播的良性互动。《功勋》《大江大河》《1950他们正年轻》等作品进入了由年轻人占主体的社交媒体语境,闯入了年轻人的精神世界,实现了导向和市场、传播主流价值观和正能量与吸引关注流量的双向同步。这些案例说明主旋律影视作品通过新媒体面向青少年传播完全有市场、有流量、有效果。

破立并行:主旋律影视作品如何突围

张宁(中国评协新媒体委员会委员、光明网副总编辑)

近年来,一大批主旋律影视作品走上屏幕,特别是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视频网站、弹幕、微评都引发青少年对中国价值理念的广泛认同,正能量完全可以转换为大流量。第一,打破圈层、建立生态。要坚持守正创新,讲好“青年话”“少年语”,确保主旋律在最有活力的领域“不缺席”、在最受欢迎的地方“不落伍”。要多主体参与、形成合力,多角度切入、活泛话题,多维度创新、保持互联网思维。视频海报MV、一镜长图、Vlog和“有声手账”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更好地融进了“青年群”“后浪圈”。第二,破低俗风、立浩然气。坚守向上向善价值取向,各方加强自律,强化监管,加大整治“饭圈文化”,推动网络文明建设。第三,破唯流量论、立新算法秩序。摒弃“流量为王”观念,平台要切实做到技术向善、算法向善。

探索新媒体传播内容、标准及方式

王纯(中国影协儿童电影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理论研究处处长)

主旋律影视作品必然代表国家意志和主流希望,要向青少年群体甚至所有公民阐述一种价值观的引领。

第一,青少年处在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节点,具有一定的独立意识、价值判断,但不成熟、不稳定。主旋律影视作品面向青少年传播的核心是传播价值观。这也是我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最为关注的方面。二是主旋律影视作品面向青少年传播具有必然性。要把握必然趋势,从计划经济的以产定销转向市场经济的以销定产,寻找和青少年沟通对话的生产机制和传播路径。三要思考面向青少年创作一些具备新媒体传播可能性的影视作品。针对青少年群体不同阶段的心理特征,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作品筛选机制和体系。

在历史大势中一起创作起来

珂seeker(哔哩哔哩UP主代表)

与十年前不同,今天的观众已习惯把主旋律影视作品一再推向榜首。历史大势对于大规模形成主动观影的氛围至关重要。“《觉醒年代》没有续集,因为我们就是续集。”这样一句话,在哔哩哔哩获得12万个点赞。用户黏度来自文化认同。时势创造了观众的需求,平台提供了新的“玩法”和“看法”。网民在主旋律作品中投射了表达、社交乃至推动社会进步、民族复兴的需要。

未来的主创和平台要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创造新的需求。作品要善于“埋梗”,与观众一起“玩梗”,做到“梗梗于怀”;带好舆论节奏,坚持长期运营,做到“有口皆碑”;掌握数据情况,深化平台合作,做到“心中有数”;用活历史资源,大力扩展周边,做到“上下求索”。

以年轻化的表达传递主流价值观

宋坤儒(永舜电影公司导演)

主旋律不能局限于红色题材,在主题类型上可着眼亲子关系、个人成长、理想逐梦等青少年关切的话题。我的院线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也是采用年轻态的方式宣传。影片是一群八九十岁的老人以访谈的形式回忆他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故事。题材和类型不新潮,但我们始终把目标观众定位在年轻人,紧锁青少年关注的哔哩哔哩、抖音等平台,形成了大量“自来水”。这部电影的票房超过了千万元,作为纪录电影来说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最让我骄傲的是,孩子班里的同学看了爸爸拍的这部电影,看到爷爷奶奶曾经的青春,这比所有的票房都重要。生活在和平年代的自信的国家,创作者要保持一颗年轻的心,用父辈的精神力量和故事,为后代创造更多有温度、有力度、有态度、有高度的中国故事。

《山海情》与年轻观众“相互观照”

徐闪闪(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宣传总监)

电视剧《山海情》面向年轻观众群体进行了一系列新媒体传播。在创作阶段,主创们塑造了得福、得宝等可爱的青年形象,镜头语言重视年轻人易于代入的成长场景,作为扶贫题材作品,没有说教性,具有亲和力。在宣发过程中,与年轻观众平等对话,收获很多积极反馈,形成良好互动。跟随年轻人的媒介使用习惯,追随他们的线上轨迹,将内容渗透到其熟悉的新媒体渠道中。如在哔哩哔哩上有20个播放量破百万的自制视频。以符合新媒体调性和青年观众话语体系的方式分析设计全剧的传播点,让观众形成沉浸式观剧。在多元化的媒介文化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对主旋律作品富有好奇心,对优质内容有强烈需求。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发掘,守正出新。

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升策略

王韵(北京师范大学传媒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我想结合《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来谈谈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升策略。新媒体时代信息多元复杂、真假难辨,对尚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的中小学生的成长带来严峻挑战。未成年人的媒介素养是指他们能够认识网络、评判网络、运用传媒的态度和能力,包括可以面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理解,并且质疑评估,参与制造、创造和思辨的能力。基于当前中小学媒介使用现状,需从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四个方面努力提升以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媒介素养。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为什么这么火?因为它是以儿童为主体的创作,充分尊重了儿童意见。尊重青少年的选择和喜好,可能是我们做媒介素养教育非常重要的出发点。

与生活连结:青少年对主旋律作品接受的新方式

霍艳(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青年学者)

近年来一系列主旋律影视剧的热播,点燃了青少年自发的观看热情。他们对主旋律的接受方式也正发生变化,除了在网站打分、参与讨论外,还剪辑片段、绘制人物漫画、开发文创产品、梳理历史知识等。

这些主动创新接受的“参与性文化”对于主旋律文艺的“出圈”产生推动作用,也重塑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感,使其更加珍惜当下生活,纠偏了在网络上时有冒头的“丧”“躺平”等消极态度。

我自己也积极实践面向青少年的传播,从文字评论入手,转化为视频评论、学术论文、政策建议,以获取最大的传播效果,从而让学术研究向大众普及,传播更为多元、有效。

夯实内容基点,找准结合点,掌握传播特点

胡建礼(中国评协新媒体委员会秘书长、“影视风向标”主编)

主旋律影视作品要想做好面向青少年的新媒体传播,需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作品内容品质是基础。主旋律影视作品无论想通过什么渠道做好传播,必须在内容上吸引观众,在人物和情感上打动观众,否则再好的传播渠道和方式都徒劳无功。

其次,找准主旋律影视作品与青少年兴趣爱好、情感共鸣的结合点是要素。主旋律影视作品要跳出宏大叙事的套路,用鲜活生动的人物、引人入胜的故事、接地气的新时代表达与当代年轻人的兴趣爱好相结合,从而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第三,掌握不同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方式和特点是窍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长视频等不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和特点不同,需要主旋律影视作品设计不同的传播方案,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播。

主旋律影视的新媒体传播:传什么与如何传

尹鸿(中国评协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

此次研讨会充分肯定了新媒体传播为主旋律影视所创造的新的渠道,也提出了其带来的重要影响。我认为,真挚、真情、真意这六个字是前提,新媒体传播要反映真实现实,更要尊重艺术的真实呈现。汇总各位专家研讨的成果,我认为,新媒体主要呈现出六种不同的传播方式:一是“感”,如边看视频边将第一感受发到弹幕上找共鸣;二是“评”,有感而评,如短评、中评、长评和视频评论;三是“引”,引用关键台词、场景等;四是“推”,推出话题,影响传播方向、传播方式;五是“续”,如大量的二次创作与“续写”“续集”;六是“用”,指衍生玩具与周边产品。新媒体传播虽有颇多作用和效果,但还存在引导性和开放性、求同和存异、极端性和包容性这三个问题,有待在未来发展当中共同努力解决。


延伸阅读:

中国评协>专业委员会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成立仪式在京举行

“主旋律影视作品面向青少年的新媒体传播”研讨会暨中国评协新媒体委员会成立仪式举办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