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APP:中国网络文艺这十年佳作频出,期待经典

2022-07-16 阅读: 来源:文汇APP 作者:彭丹

近十年,从“野蛮生长”向“文化治理”转换,从井喷式增长到精品化建设,从“圈地自萌”亚文化到主流化发展,从本土化、民族化发展到频频“出海圈粉”,网络文艺已经成为成为不同文化进行相互交融创新重要载体的新趋势。近十年网络文艺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变化趋势,又有哪些亟待改善的问题?7月14日,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主办,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协办的“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正式启动,并举行了“回顾与瞻望:中国网络文艺这十年研讨会”,来自学界、传播界、创作界、业界的十余位专家线上线下共同研讨,对网络文艺的近十年历程与发展前景做了总结与展望。

W020220715609296751088.jpg

研讨会现场。

网络文艺作品仍欠经典

近十年来,网络文艺正逐渐摆脱小众圈层,覆盖更广泛的社会大众,也在内容与主题上有了丰富的拓展,包括从玄幻、言情满屏,“金手指”“穿越梗”纷飞,到对真实生活的描摹与人性的深度开掘。人民日报社编辑任飞帆总结道,现实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网络文学创作已经蔚为大观,《大江东去》《复兴之路》《大国重工》等作品从大处着眼,表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成就;《朝阳警事》《大义凛然》等作品从小处着眼,书写平凡人的不懈奋斗,在网络视听领域中以微纪录片《百炼成钢》,网络电影《浴血无名川》,网络音频节目《红色文物一百》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作品,高扬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彰显理想和信仰之光。网络剧《约定》《在希望的田野上》,网络纪录片《追光者》等作品,则为新时代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留下真实鲜活、振奋人心的影像。这些作品拥抱现实,网感与美感兼备,提升了网络文艺的主题分量,丰富了现实题材创作经验,也探索出更灵活多元的主旋律创作机制。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秘书长、微信公众号“影视风向标”主编胡建礼认为,回顾过去十年,中国网络文艺在蓬勃发展的同时,最大的变化是规范化和精品化。“在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社会舆论合力治理之下,中国文艺、网络文艺告别了野蛮生长,一味迎合大众低级趣味博流量的现象,以及那些违法违规的侵权抄袭现象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胡建礼说道,过去十年网络文艺涌现了大批佳作,如《长安十二时辰》《古董局中局》《长夜难明》等网络文学作品和《白夜追凶》《无证之罪》《浴血无名川》等网络影视作品。

中国传媒大学副研究员付李琢近来参与了多部《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网络文艺”篇分报告编撰,他也总结了网络文艺近十年来的升质转型:“作为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和情感表达形式,网络文艺已成为一种由多种叙事话语编织而成的精神地形图,借此我们可以描述和辨析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内在肌理。”

此外,作为当代中国广受关注的文学现象,近年来,网络文学以其海量的生产规模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传播中国声音,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输出前端。任飞帆指出,截至2020年底,中国网络文学向海外传播网文作品超过万部,网站订阅和阅读APP用户一亿多,多部网络剧被海外同台购买播出,以高质量赢得了海外市场和口碑。

除此以外,短视频也成为文化出海的热门,展示中国传统田园生活的李子柒,系列视频拥有1500万粉丝,“阿木爷爷的木工玩具”短视频在海外传播量达到两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委员、腾讯新文创研究院院长岳淼也提到,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海外门户的起点中文网已经推出了1700部网络文学作品翻译,这些网络文学作品都有非常强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时代特色。起点培育了近12万海外创作者,上线海外原创作品超过20部。网络文艺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方面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网络文艺与娱乐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互为借力。任飞帆指出,近年来,网络文学优质IP影视改编持续升温,热门作品层出不穷,微短剧,真人角色扮演,推理游戏等新业态已经进来了网络文学改编视域。网络文学对文创产业的贡献也日益提升,以科技为支点网络文艺正在撬动文娱产业的更大潜能。

除了网络文艺的高歌猛进,不少与会者也指出,网络文艺仍存在质量上的良莠不齐、欠缺经典及网络文艺评论的薄弱滞后等问题。“人们说今天的网络文学就像是文学会客厅里面的大象,你不得不重视它关注它,但是网络文学客观上也存在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虚胖现象。也就是所谓有有高原,缺高峰。”中国作家协会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南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欧阳友权说道。胡建礼也指出,截至目前,绝大多数网络文学作品都是风靡一时的畅销小说,虽然观赏性和娱乐性很强,但是无论文学性、艺术性和思考性,却仍和真正的经典文艺作品有着差距。

网络文艺评论亟待加强

如何避免网络文艺的昙花一现,使其成为真正浸润心灵的沉淀之作?欧阳友权认为,现实主义题材的网络文艺创作需要增强“抓地力”——在提升艺术感染力的问题,做到既要有现实题材又有现实主义精神,不能停留在“打卡走秀”阶段,要让作品镌刻下时代“指纹”。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新媒体委员会委员、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学院教授夏烈则表示,网络文学的独特语言蕴含着朴素的平民精神、现代人的希望与尊严。他认为要理解和尊重网络文艺内在的民间性,尊重其作为观风知俗的文艺“新民间”宝库,同时积极提升网络文艺的现实精神建构,打造新的网络文艺境界和精品。胡建礼也认为,网络文艺具有天生的“草根性”,无论是从生产,它的创作内容、传播方式还有影响力和市场规模来说,它可以说都是一个大众的艺术,大众化是网络文艺最基本的定位,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温州大学研究员、浙江省网络作家协会副主席蒋胜男创作了《芈月传》《铁血胭脂》《燕云台》等颇为出圈的网络文学作品,她从自身的创作经历谈到网络文学作家虽然要在众多读者之间寻找到“最大公约数”,但不代表对读者与市场的一味迎合,比如她便尝试在小说中扎入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独特解读。“我们现在写故事,不只是写一个故事,也不能像很多传统历史小说一样光写君臣博弈,贪官清官的事情,对于我们现在这个时刻,面对国际风云的世界,面对当下的地球村,我更希望通过作品表达对历史的另一种解读。”

除了自身创作,有与会者提到,网络文艺还应加强内容监管机制,网络文艺评论亟待加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辽宁省作协副主席月关以自己的创作经历现身说法,随着网络读者群体扩大、网络文艺评论渠道日趋便利,自己能够与越来越多的读者实时交流,有的确实对自己的创作起到了启发、指正的作用,但也有的读者将个人意志强加给作家,导致一些作者在过程当中渐渐迷失了初心,为了迎合讨好读者的趣味,使作品渐趋低俗庸俗,同质化现象也比较严重。而专业的评论家早期对于网络文学缺乏深入了解,其评论也不受网络作家认可,形成了“各自弹唱”的局面。“现在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家开始重视自己承担的文学责任,开始创作更多现实性故事和更具正能量的故事。”月关说道,“我认为这个过程需要专业网络评论人士的引导和引领。他们具备专业性的评论,从价值观上可以渐渐改变我们很多的认识。”


延伸阅读:

报名入口

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

第二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专题回顾

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启动,来评“中国网络文艺这十年”

来投稿,参加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