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爱东:让舞蹈的身体更有“民族性”_艺苑撷英_家园艺见_中国评协_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艺苑撷英>正文

艺苑百花青春篇|姜爱东:让舞蹈的身体更有“民族性”

2024-06-05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微信公号 作者:王琼 收藏

让舞蹈的身体更有“民族性”

——专访青年舞蹈家姜爱东

人物简介

姜爱东 青年舞蹈家、编导

本硕连读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凭借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中“凝脂”片段的独舞表演登上202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舞台。获中国舞协“中国顶尖舞者成长计划”“2022-2023双年度顶尖舞者”荣誉。以作品《尘世闲游》参演“艺苑撷英——2023年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在江苏大剧院民族舞剧《红楼梦》中饰演贾宝玉。主要舞蹈作品有《纸扇书生》《知秋》《牵牛花》《岁寒三友》等,编创作品《婆娑枯影》《白鹭游》《升莲》《生息》《宴》《素云青岚》等。

采访姜爱东是在一间舞蹈教室。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这位“95后”舞者仍然充满活力,谈起中国古典舞,谈到创作表演中的挑战与思考,他“有很多话想说”。作为“顶尖舞者”,他表示,顶尖不意味着完美,它更像一种动力,时刻提醒自己不要被任何事情消磨掉肌肉、精力甚至热爱,要坚持把舞蹈这件事情做到极致。要时刻谨记“为人民而舞”,用肢体传达人民的心声,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舞蹈的力量。

中国艺术报:您是怎样对舞蹈产生兴趣的,怎么走上古典舞道路的?

姜爱东:我从小学国画,大概从8岁学到15岁,也一直对舞蹈充满了好奇,因为每次同班同学都是拿着各种道具和好看的服装,让我觉得舞蹈能给人带来快乐和美的享受。坚定地选择学舞蹈之后,我又发现其实我对舞蹈是完全陌生的,只知道要跳舞,不知道背后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我去考试,老师让我做一个“擦地”,我还在想“没带抹布怎么擦地”,都不知道这是一个很基础的舞蹈动作。这个年纪才开始学舞蹈,面对的困难很多,比如骨骼已经发育得差不多了,不像女孩子或者从小练舞的人那么柔软,于是我只有更拼,比别人多付出10倍的汗水、10倍的努力,即使在家吃饭也拿凳子边“耗腿”边吃饭。刚开始我也没想过要考北京舞蹈学院,只是单纯地想跳舞、展示自己,这也是我学习舞蹈的初心。而选择古典舞,我觉得和学国画是分不开的,它深刻地影响了我的审美,是与之相契合的,古典舞里的人物和经常呈现的山水意象,都是我非常喜欢的。而且作为当代中国青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使命担当。

舞蹈《尘世闲游》剧照

中国艺术报:谈到国画,离不开色彩。您在《满庭芳·国色》里用舞蹈具象化了中国传统色“凝脂”。您是怎样用肢体展现色彩的?请结合作品谈谈古典舞如何更好地将舞蹈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舞蹈《满庭芳·国色》剧照

姜爱东:《满庭芳·国色》选取了中国传统色中的五色: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沉香。它不只是表现这几个颜色的美,而是要赋予传统色更多的可能性。它不单是舞者拿颜色修饰身上的东西,而是用肢体诉说传统的力量,把颜色的生命力呈现出来。我表现的颜色是“凝脂”,我们常说“肤如凝脂”,其实就是一种白色,像月光一样纯净的白。我认为它传达出来的力量应该是纯洁的、善良的,同时带有一种洒脱和安逸感,这就构成了我表演的基础。

我觉得古典舞的创作就是要深入挖掘这些传统元素,传统色也好,历史人物、古典文学、古典书画也好,用肢体把它们表现出来,找到我们自己的身份,建立属于我们本民族的标识。比如舞蹈《纸扇书生》,书生是一个很独特的古典形象,我在表演时着重展现古代文人的雅、趣和豪放,不是刻板地展现翩翩公子的一面,而是力求把古典的山水之意和逍遥态度都表现出来。

舞蹈《纸扇书生》剧照

中国艺术报:舞剧《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您近年来又一个“出圈”角色。贾宝玉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经典文学形象,为饰演这个角色做了哪些功课?有哪些收获?如何演绎一个姜爱东版的贾宝玉?

姜爱东:一开始我非常忐忑,因为贾宝玉形象太经典了,我不知道怎么去把握他。我选择多看多听,基本上把各种文艺作品中的贾宝玉都研究了一遍,把演员们在同一情节中的不同处理进行对比,然后再回到我自己身上,找到适合我自己的表演方式。我从体态开始,设计他看花是什么样子,吃饭睡觉是什么样子,读书发呆是什么样子。同时贾宝玉面对的不仅仅是林黛玉,他俯瞰的是整个大观园,面对不同人的神态动作质感的处理要有所不同。接着是对“神”方面的不同处理,我抓住宝玉的“神”就是从“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开始,面对黛玉他的眼神要充满“痴”的感觉。而对凤姐的时候,他是一种“敬”,在舞剧中每次见到凤姐他都要恭敬地行一个礼。而看“四春”的时候又不同了,尤其是面对元妃,眼神里要充满“亲”,是一种又亲近又百感交集的感觉。体验宝玉的过程是一个对比的过程,我觉得只有在这种对比中,才能表现出宝玉的灵动感。宝玉是一个喜聚不喜散的人,非常喜欢热闹,同时他又是一个很纯粹的人,所以我觉得他的眼神应该有一种“懵懂感”。

舞剧《红楼梦》剧照

中国艺术报:除了演员之外,您还是一位编导。编导思维和演员有哪些不同?在古典舞创作中您最关注什么?

姜爱东:我觉得编创者更需要一种理性思维,要在整体上建构起作品的空间、立意,而表演者更偏向于感性表达,去体会每个动作的具体含义。编导和演员是互补的,编导给出一个架构,演员二度创作,两者需要相互磨合。我编创作品往往是因为某个道具和我的身体产生了碰撞,灵感就来了,把它往下推进,就慢慢变成一个形象或者故事,逐渐形成一个作品。我觉得中国古典舞不仅仅要创造生动准确的艺术形象,更高的追求应该是营造不朽的、回味无穷的意境美。

比如有一句话触动了我,“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我想:一叶落谁落,天下知又是谁知?从这几个字里,我以大自然中秋风萧瑟与落叶游荡中的古典意境美为立意,选择了“流动的韵律”进行创作,表达了秋风与落叶的缠绵与温情和天地万物之间和谐共生、彼此相长的关系。再比如《白鹭游》,我对道具花了很多心思,比如说翎子具有独特的空间语言,可以塑造丰富的动态与静态形象,产生动作语言的延伸性与想象力。它不仅可以喻物、喻人,也可以喻情、喻景。所以我觉得翎子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插在演员头上,它还有很多用处,比如两根翎子放在嘴里,就是鲶鱼,人拿着一根翎子,又可以变成垂钓者。我想让一个道具的不同用法有不同含义,不想被困在道具里,而是把更多的可能性展示出来。总的来说,编创可能源于冲动,但冲动后要有具体的方案,在推进的过程中不断地否定自己,否定完继续推进,最后才形成了作品。

舞剧《知秋》剧照

中国艺术报:您经常在网络社交平台分享古典舞创作表演的瞬间,也会参与一些舞蹈类的综艺节目如《舞蹈风暴》《舞蹈世界》等。您认为在今天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国古典舞?

姜爱东:我觉得中国古典舞的传播有三种方式,身体传播、语言传播和多媒介传播。首先是身体传播,舞者要精进自己的身体,让身体更有民族性,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中国古典舞。其次是语言传播,尤其是中国古典舞的海外传播方面,我认为是可以和文字相结合的,比如跳舞的时候背景增加一些文字说明,让外国观众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文化。最后,多媒介、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今天观看舞蹈的方式更多元了,不是只能在剧场,传播舞蹈的平台也更多了,我很愿意在新的平台、用新鲜的形式推广中国古典舞。

“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对广大青年的谆谆嘱托。5月7日起,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艺术报社联合推出的中国文联“艺苑百花·青春篇”项目,正是积极回应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

2018年3月至2024年4月,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中国艺术报社具体实施中国文联“艺苑百花”项目,共推出50期深度长篇专访,宣传了一批德艺双馨、成就卓著的优秀文艺工作者与文艺界先进典型,营造了文艺界见贤思齐、崇德尚艺、奋发有为的良好氛围,有力弘扬了德艺双馨精神,有效涵养了文艺界清风正气。同时,通过融合传播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艺苑百花”品牌。“艺苑百花·青春篇”将依托“艺苑撷英——全国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展演”活动选拔培养机制,重点展现各艺术门类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的风采,激励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积极追求德艺双馨、勇攀艺术高峰,不断为新时代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青年是事业的未来。只有青年文艺工作者强起来,我们的文艺事业才能形成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对青年文艺工作者寄予殷切期望。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在中国文联的引领团结下,更多青年文艺英才将会不断涌现,新时代文艺事业长江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将会更加动人,广大青年文艺工作者必将更加自觉地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延伸阅读:

艺苑百花青春篇|翁佳慧:为“艺”磨“心”,没有什么可以高于昆曲

艺苑百花青春篇|张怡:我不可以懈怠,必须得跑好我们这一棒

艺苑百花青春篇|金霏:相声的生命力离不开好作品好演员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