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是党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二十大开幕会后,云南文艺界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精神的热潮。11月3日,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召开云南文艺评论界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座谈会,与会者纷纷发言,畅谈学习认识和心得体会。
晏中(云南省文联副主席、省评协主席)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0月16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这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高举旗帜、凝聚力量、团结奋进的大会。关于我省文艺评论界如何学习宣传贯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精神,我讲三点意见:一是要全面系统学。学习贯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精神关键的、首要的是“学”,要通过全面、系统学习大会精神,提高思想政治站位,增强宏观意识,增强大局观念,增强行动自觉,牢记“国之大者”,为贯彻落实打下坚实基础。二是要重点深入学。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大家都特别关注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文艺工作的论述。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第八部分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了专门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对高质量推进文化文艺事业的清晰思路和明确要求,文艺工作者都应该重点学习,并以此为遵循,谋划和推动文艺评论工作创造性开展。三是要结合业务学。作为文艺评论工作者,我们要立足自身的基本职能和专业优势,找准工作方位,自觉坚持将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精神学习与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与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和文艺评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与谋划下一步工作、开创我省文艺评论事业新局面结合起来,做到深入学习大会精神,密切联系工作实际,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蔡雯(云南省文联二级巡视员,省评协名誉副主席)
结合文艺工作实际学习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积极推进云南文艺的繁荣发展,一是要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精神,树立大历史观和大时代观,紧密联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联系这些年走过的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历程,策划推出系列文艺作品,用心用情讲好“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故事。二是要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提出的“三个定位”,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九大高原湖泊保护、中老铁路建设等创作推出一批文艺作品,着力展现云南广大干部群众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的实干实绩。同时以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挖掘少数民族非物质化、生态文明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等资源,创作推出一批文艺作品,展示好云南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三是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围绕新时代云南的山乡巨变,着力讲好党领导全省各族人民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讲好云南乡村振兴路上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感人事迹、实践故事,展现城乡融合发展新画卷、美丽乡村新面貌、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成就,生动描绘新时代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足的重大成果。
胡彦(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省评协副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中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论述充分吸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这段论述渊源有自,其思想来源于以下中华文化元典:“天下为公”典出《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民为邦本”典出《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政以德”典出《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革故鼎新”典出《周易·杂卦传》:“革,去故也;鼎,取新也。”其中“革”是指《周易》第四十九卦革卦。革卦的大义,《彖传》解释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鼎”是指《周易》第五十卦鼎卦。鼎卦的象义,《象传》解释说:“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任人唯贤”典出《尚书· 咸有一德》:“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天人合一”典出《黄帝内经• 素问• 气交变大论篇》:“善言天者,必应于人。善言古者,必验于今。善言气者,必彰于物。善言应者,同天地之化。”“自强不息”典出《周易·乾卦·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典出《周易·坤卦·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讲信修睦”典出《礼记·礼运》:“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典出《左传·隐公六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其思想来源,涉及到六部中华文化元典。总书记对中华文化元典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我们每一位文艺批评工作者,要创作出不愧于这个时代的高峰之作,就必须认真学习好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自觉担当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踏踏实实学经典、悟经典、用经典,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
王新(云南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二十大报告,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报告瞻视高远,思想深邃,气势恢宏,为新时代文艺工作提振精气神,指明了方向。结合本人文艺评论实际,我谈两点体会:其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美育精神的滋养,中华民族要强起来,还要美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曾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提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中华美育精神根系中华文化精神泉脉,在哲学精神上,追求天人合一,生生之仁;在文艺上,讲求礼乐教化,文以载道,尽善尽美,美美与共。因此我们文艺工作者要深耕中华文化传统,心会中华美育精神,取精用宏,含英咀华,推陈出新,在中国式的现代化伟大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时代伟业中,创造出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伟大作品,服务人民,化育人心,讲好中国故事,播扬中华精神。其二,社会主义文艺是为人民的、雅俗共赏的、全民美育的文艺。习总书记强调,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因此在文艺评论上,要倡导“大文艺评论”,打通文艺门类,沟通文艺与文化,融通专业精英文艺评论与社会公众审美启蒙。我们的文艺评论,应该从过于曲高和寡的专业批评,走向“大文艺评论”,不仅仅是引导文艺家创作,同时也要推倒围墙,加强社会美育,引领和培育社会文艺审美风尚,凝聚全社会审美共识,提升公众审美品位,润泽公众道德文心。
李秦槟(云南省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特别关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论述,这是今后我们文艺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一名从事文艺评论工作的文艺工作者,听到总书记这样的论述,感到催人奋进,也感到肩上的责任更加重大,使命更加光荣。作为文艺评论工作者就是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高文艺评论的政治站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导向,用有高度、有温度、有深度的文艺评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胸怀天下、主动作为,开阔文艺评论的视野,深入认识中国文艺发展经验之于世界的重要意义,以及时有力地评论阐释好中国故事和中国智慧、弘扬好中华美学精神,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助力文艺作品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新使命引领新征程。学习宣传贯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云南省评协的首要政治任务。全省文艺评论界将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精神热潮,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把学习宣传贯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精神贯穿到文艺评论工作和文艺创作中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文艺实践,推动文艺评论工作,以文艺评论的方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崭新篇章,为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新贡献。
方冠男(云南艺术学院副教授,省评协副主席)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中,我个人特别注意到了这一个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当这一词汇在报告中出现的时候,相信中国绝大多数的人文学者、文艺工作者都会心头一动,因为,“现代化”中所蕴涵的“现代性”,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争论不停、讨论不断的重大命题。或说,中国尚未具备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因而,离“现代化”还有很大距离;或说,中国正在“现代化”的进行中,因为,“现代性”的追求,是古往今来都存在着的。这样的讨论在学界莫衷一是,即便是在这一次讨论中达成了一些一致和共识,在下一次讨论中,又要重新开始、从头来过。于是,在一次又一次收效甚微的讨论后,对于致力于实干和实战的文艺工作者而言,“现代性”被视为了一种“学术空谈”。关键在于,关于中国文学艺术事业的“现代性”讨论,其指向的范本和目标是什么?毋庸避讳,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起点,是新文化运动——而“新文化运动”之“新”的范本,在当时正是西方。对于人文社科和文学艺术而言,新文化运动具备着无可辩驳的历史正义性,因此,新文化运动的范本(西方文化)也就毋庸置疑地成为了现代文明的唯一代表。在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这一文化价值判断具备着无与伦比的先进性,于是,它决定了现当代中国文化思维的基本框架,带来了一个显然的后果:对于文学艺术创作和研究来说,我们往往会不假思索地接受和吸纳西方的文化上层建筑——而一旦这种接受在中国本土遭遇“消化不良”,就会很容易归咎于“中国”本身,甚至认为“中国”与“现代化”之间无法划等号,更“偏执”的会认为,只有彻底“去中国传统”甚至是“去革命传统”,完全拥抱“西方”,那才是真正的“现代化”,而在这一进程中,“去中国(革命)传统”就是“现代性”。这类“偏执”的“现代性”理解是如此态度激烈,因而又引出争论无数。于是,当“中国式现代化”在二十大报告上提出时,我们可以预计的是,这类关于“现代性”或“现代化”的论争,终于可以偃旗息鼓了,因为,它高屋建瓴且气魄宏大地确立了一种价值判断:现代化的范本未必只有西方。西方的现代化——是资本主义革命经历血火殖民掠夺和惊心动魄的圈地革命之后才得以完成的,这样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不可复制,尤其不可为中国所复制。既然中国无法复制、也不愿复制这一残忍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那么,我们无论如何也无法、且不会成为“西方”,因此,我们必须走一条谁也没有走过的道路,它是非掠夺剥削的,是惠及全人类的,是人口规模巨大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是和平的,是发展的。
李雄春(云南省摄协副主席、省评协副主席)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精神,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胆探索,锐意进取,创作出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优秀作品。我们要把赤子之心“向着亿万人民的伟大奋斗敞开,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摄影工作者不仅要迈开双脚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更要自觉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创作出具有深沉力量和隽永魅力艺术作品。广大摄影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摄影工作者要积极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去,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在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4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活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
申波(云南艺术学院教授,省评协理事)
作为一名基层组织的党员,我将坚决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工作要求,在思想与情感上领会五个“必由之路”的历史逻辑与当代意义。首先,从整体上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与丰富内涵、科学体系与实践要求,努力把学习的心得转化为研究与评论工作的动力,把今后一段时期自己的研究工作朝着原创性、引领性的目标靠近。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强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
刘丽(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教授,省评协理事)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命题,以宽广的格局视野和胸怀气度,肩负起凝聚民心、文化引领的使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离不开文化事业的发展;凝聚社会共识,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脚步离不开文艺创作的推动力。我们要自觉以文艺创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坚守优秀文化根脉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中提炼出优秀的文化精神标识,展示出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工程。要充分用好民族艺术语言对话的天然亲和力,以守正创新的理念提炼出民族艺术中的文化精神标识,成为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人文沟通、相互理解的重要手段,传播好中国声音和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最精彩的主题,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徐畅海(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一级作词,省评协理事)
我认真聆听和学习了总书记的讲话后,深深感受到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中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感到了党的文化建设对文艺评论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过程中,文艺评论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要发挥文艺风向标的作用,文艺评论工作是党的文艺事业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遵循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坚持正确导向,把握时代脉搏,旗帜鲜明地引导和明确文艺发展的方向是文艺评论的使命担当和肩负重任;二是要发挥精品雕琢师的作用,尊重艺术规律和时代审美要求,正确评判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帮助艺术作品不断加工打磨提升,促就作品成精品、登高原、攀高峰;三是要成为审美推荐人,发掘文艺作品的美学价值、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向社会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向人民推荐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发挥文艺评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王红彬(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一级文学编辑,省评协理事)
身为祖国边疆地区的文艺工作者,肩负着各族人民繁荣文化的殷切期望,承载着厚植民族团结文化基因的使命担当,对于整合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弘扬红色历史传统、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我们责无旁贷,也义不容辞!云南围绕发展定位致力于建设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奋斗途中,文艺工作者同样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助力实现共同梦想。具体而言,我们所创作的文艺作品应当真实、鲜明、准确、艺术地表现时代特点、体现时代精神,应当扎根于云南这片深厚的多民族文化土壤,用艺术特有的方式反映云南地区的人民生活与时代风貌、展现各民族团结进步的优良传统,讲好中国故事中的云南篇章。在推动构建更为完备的评论反馈机制的基础上,形成繁荣不息的文化互动空间与生态系统,进而实现高度的思想性、深刻的真实性与生动的艺术性三者的完美结合。
疆嘎(昆明市舞蹈家协会主席、云南省评协理事)
“以人民为中心”,讲的是文艺源于人民的主体性,它来自人民、为了人民、服务于人民,艺术作品就应该是发自民情、顺应民意、抚慰民心的。纵观近几年称得上佳作、精品乃至杰作的艺术作品,都是那些把民情、民意、民心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之作。艺术家只有真正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沉下去的身段去体验、创造,由此而产生和创作出“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佳作,文艺家才算真正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这一基本要求。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我们要时刻牢记且始终坚持,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号角的正向性创作思路。要牢固树立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的主体性思路。要坚持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相统一,即守正创新的艺术性思路。还要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丰厚性思路。更要有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舞蹈的时代精神与当代价值的思路。只有这样才会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为我们伟大的党、伟大的祖国不断献上精彩的演出。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以高度政治自觉和坚定文化自信来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扎根云南,在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在人民的奋斗中汲取创作的养分,创作更多展现新时代云南发展和人民精神气象的作品。
谢波(云南艺术学院影视学院副院长、省评协理事)
文艺是党和人民重要的事业。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艺术学院的老师,我深知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党的关怀和指导,深知电影艺术的文化软实力之深厚与文艺工作者在肩的责任。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掘电影艺术的优势和内涵,坚守人民立场,书写人民史诗,准确把握和强化作品价值导向,坚定文化自信,强化文化自觉,为我国的文艺事业添砖加瓦。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就是要求教育要坚定不移地指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一名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培养出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青年,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郭鹏群(昆明学院副教授,省评协理事)
作为一名普通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对学习贯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精神,推动云南文艺评论事业的健康发展有以下四点体会:一是文艺评论要举高旗帜,讲好中国故事,特别是讲好云南故事,展现云南新时代新形象。二是要切实增强文化自信,激浊扬清,敢于向不良文化倾向说“不”,向不良文艺作品说“不”。三是要抓住重点,以创新精神和扎实努力创作更多高质量文艺评论作品。四是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就是要培育新时代的文化新人,把培育新时代的文艺评论人才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要贯彻新时代的教育强国战略,把对青年优秀人才的培养放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要敢于承担责任,引导广大青年投身到伟大的民族复兴上,投身在更多的文化实践上,树立正确的文艺观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服务。
周焱(云南省杂技团二级编剧,省评协理事)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每一项内容都催人奋进、令人振奋。其中尤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深刻阐释了人民与江山的辩证关系,寓意深邃、直抵人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如既往的为民理念。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越要把人民作为“源”和“本”,深刻体会“人民”二字的千钧分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作为文艺工作者,更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通过反映新征程风貌的优秀文艺作品和传递正能量的文艺评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黄永臻(云南民族大学教授,省评协理事)
习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这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严肃的要求,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道路上的思想灯塔,文艺工作者要朝着总书记指引的文艺方向精心创作,作品不负党、不负国家、不负人民。作家属于国家、属于人民,其作品属于人民,要站在人民的立场创作,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真正老师,是作家创作的丰厚土壤。作品要经得住时代的考验,不能故弄玄虚、不能无病呻吟、不能腐朽堕落、不能偏离党的文艺路线。本人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肩负着教育工作和文学创作的重任,深刻懂得文学作品对读者的影响和对后代教育的意义,文学作品要有高尚的思想情操、高度的时代责任、感人的审美价值。认真创作,探索规律,把创作当作自己一项闪亮而严肃的工作,不负教育者和作家的使命,不负学生和读者的期望。
王海东(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省评协理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提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唯有矢志不渝、笃行不怠,方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员,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都应以实际行动,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美好发展前景贡献力量。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为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奋斗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由衷自豪的同时,我将不断学深悟透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精神,要把学习贯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努力提高本领,消除“本领恐慌”和“知识短板”,在本职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钻研,开拓创新,认真教书育人。进一步锤炼实干作风,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敢于担当。结合自身实际狠抓落实,时刻严于律己,紧紧围绕党中央,积极响应时代的主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添砖加瓦,为社会主义培育优秀的接班人而努力工作。
龙珊(云南民族大学教授,省评协理事)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真理的光辉,是指引新时代新征程文艺评论事业新发展的行动指南。要深刻领会与贯彻执行报告精神,要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华民族美学精神风尚同新时代文艺创作实践相结合,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相结合,要始终尊重人民意愿、集中人民智慧,不断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勇立时代潮头观澜,拓宽视野胸襟,在学习中贯彻领悟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精神,不断提升文艺评论的新境界新高度,发挥文学艺术在固本清源、守正创新、培根铸魂等方面的巨大力量。要始终自觉坚持全面学习贯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精神同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同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和文艺评论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结合起来,在学习贯彻中认真领会,深入把握航向,切实掌握道理、学理、哲理的交互关系,做到知其言,晓其义。深耕细作,厚积薄发,切实将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精神贯彻落实到工作学习中各方面。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内涵和内在脉络,紧跟时代步伐,真正将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历史发展的眼光、以红色基因为内核、以人民大众为根基、以饱满的学习热情和昂扬的精神状态来开展文艺评论工作,深刻把握文艺批评的学理逻辑、历史方位和时代内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文艺批评事业的新发展、新局面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马绍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省评协理事)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就文艺评论工作来说,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力。第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针,把好文艺评论方向盘。文艺评论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局中找准位置,要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作用,要着力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上,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聚焦助力。第二,把“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内涵融入审美意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讲好中国故事,就要在中国故事中更好地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更好地传播中国精神。对于文艺评论而言,更应当自觉地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内涵丰富中华美学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中国力量,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体现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和晓梅(云南省作协文学创作一级,省评协理事)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指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作为一名普通的作协工作人员,对此深有感触,我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精神,勇担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使命,努力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推进云南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奉献绵薄力量。作为一名普通的写作者,我将努力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云南故事,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云南形象。我将牢牢地扎根在人民的土地上,牢牢地立足于人民的立场上,在中华民族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征程的伟大时刻,认真履行党员的义务,为人民书写有力量、有温度、有真情的文学作品。
黄凤玲(昭通学院人文学院主持工作副院长、教授,省评协理事)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高瞻远瞩,擘画宏图。在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第三部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中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在五个中国特色现代化中第三个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作为精神文明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文艺工作者要与党同心同向、与时代同步同行。文艺为人民,是一条从延安出发贯穿新中国文艺史的精神脉络。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使命是为人民而创作,歌颂伟大的人民,歌颂伟大的祖国,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营造风清气正、群星灿烂的文艺氛围和文化环境。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不断增强品位自觉、格调自觉、责任自觉,职责是要创作文艺精品,因为新的时代需要精品,老百姓需要精品,市场也只认精品。云南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多民族和谐共生,伟大爱国精神,宽阔包容胸怀,锐意创新活力的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发展的示范区域。美丽魅力的云南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厚的创作资源,这里有说不完的民族团结的故事,唱不完的民族团结的颂歌,描绘不完的民族团结的画卷。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要更加充满激情地描写云南、展现云南、歌颂云南、宣传云南。作为新时代的宣传员,我们要开阔眼界、拓展胸怀、锻造能力,克己慎独、守心明性,不被情绪所蒙蔽,不被物欲所支配,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将个人的才干与国家的发展需求相结合,耐住寂寞、扛住压力,做出利国、利民和利己的文艺成果。
艾自由(昭通市文联副主席,省评协理事)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习总书记在报告的第八部分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要求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为文学事业今后的发展与建设进一步指明了奋斗目标和前进方向。对于我们昭通市评协来说,就是要以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精神为指引,按照《关于加强新时代云南文艺评论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云南文艺精品创作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的要求,在昭通市文联的正确领导和云南省评协的精心指导下,立足昭通实际,加强与昭通市作协、书协、美协、影协等市级各文艺家协会和昭通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院的沟通与合作,明确文艺研究方向,增强自信自强意识,以理立论、以理服人,倡导“批评精神”,打磨好文艺评论这把“利器”,切实增强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褒贬甄别作用,把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文艺作品推介给广大读者观众,在新的时代努力做出新的业绩,努力开创昭通文艺评论新境界。
官玉华(曲靖市评协主席、省评协理事)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第八部分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艺评论要在新时代十年文化建设、文艺繁荣发展成果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精神,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守正创新、锐意进取,紧扣“做人的工作”这一任务、聚焦生产创作优秀作品这一中心环节,进一步发挥评协优势和专业优势,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云南文艺评论工作者要立即行动起来,聚焦文艺创作评论这个中心环节,着力推出更多评论文章,将文艺作品中生动反映云岭大地的沧桑巨变,描绘新时代发展的恢宏气象的文章进行理论整理、归纳。要聚焦人民文艺这个根本立场,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提炼文艺作品中突出云南各族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风貌,反映好云南的成就变化,着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好作品中的文化元素。提炼好聚焦讲好中国故事,着力展现和谐美丽的云南形象,让云南故事成为中国故事的精彩篇章的主题和美学价值。指导思想聚焦弘扬正道这个根本操守,引导文艺工作者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坚守艺术理想,着力打造德艺双馨的“文艺滇军”。
杨义龙(大理州评协主席、省评协理事)
当前,新文艺创作生产方式和成果的不断创新,培养壮大了大批“草根”阶层的文艺创作队伍,为老年群体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开辟了“艺术养老”新方式,为新生代群体扑进艺术海洋、撷取生活珍珠提供了艺术新体验。“文艺两新”还通过视觉、听觉、动感艺术的海量生产供给,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人们思想道德、科技文化和身心健康素质的滋养浸润和不断提升拓展了更为深广的空间,为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表达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精品力作,对推动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作出贡献。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和新的文艺高峰,富有文化原创力和创新性的“文艺两新”,必将为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力添彩。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也是“文艺两新”的特点。“文艺两新”以迎合大众审美口味为主,使得文艺创作的专业性、思想性、艺术性呈现诸多不足。
杨荣昌(楚雄师院党办主任,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中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这为新时代云南文艺评论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云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加强文艺评论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宣传部门发挥把握方向、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把文艺评论工作纳入繁荣文艺事业的总体规划,定期研究部署,适时督促检查。加强文艺评论组织建设,积极协调争取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在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方面有新突破;大力支持条件成熟的州(市)成立文艺评论家协会,让文艺评论工作者找到自己的“家”。各级评论家协会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专业水准。二是强化文艺评论机制条件保障。各级宣传文化单位要整合用好人才、阵地、平台等资源,利用相关文化资金、基金重点支持文艺评论工作,可通过特稿特酬、优稿优酬等方式为文艺评论工作提供激励,在绩效认定、科研立项、评奖评选等方面予以支持。三是激励优秀评论人才脱颖而出。重视领军人才建设,对符合条件的文艺评论人才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等项目评选中予以倾斜,培育一批德艺双馨的文艺评论名家大家。重视人才梯队建设,发挥全省各级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学术团体作用,建设好省级青年文艺评论人才培养基地,有针对性地举办文艺评论骨干培训班和改稿班,促使青年评论人才进一步开阔视野,提升水平。积极推荐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参加全国性的文艺研修。重视网络文艺评论队伍建设,团结引导更多有影响力的自由撰稿人、独立影评人、网站编辑、大众网评员等新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参与重点评论活动,培养新时代文艺评论新力量。四是探索评论人才成长渠道。推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与国内知名大学采取委托培养等方式,选送优秀青年文艺评论人才到高校深造,聘请国内知名评论家到云南担任青年评论家导师,带动青年评论人才参与重点项目研究。建立签约评论家制度,对有实力、有影响、有潜力的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实行重点培养、重点扶持,促进早出成果。五是积极引领创作和审美鉴赏。围绕展现时代精神风貌、民族复兴主题、国家文化形象、人民美好生活、火热创作实践的重点文艺作品,集中力量开展多向度、全景式评论,挖掘云南特有文化资源,呈现作家创作的优秀特质,形成优质的文学经验。要探索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文艺评论途径,助力建设山清水秀的云南文艺生态。
徐虹(楚雄州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省评协理事)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作为一名文艺评论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时代主题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崇德向上、守正创新,踔厉奋发、提升专业水准和审美鉴赏力,始终保持独立品格和客观公正的理性思考来进行文艺评论,引导创作,多出精品,引领风尚,构建网络时代文艺评论的新文风、新标准、新语汇;以新锐的视角、深邃的思想、客观公正的文艺评论,有效发挥激浊扬清、褒优贬劣的功能,坚持弘扬正道、成风化人,树立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探索和开拓文学与美学新境界,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艺评论作品,用美来发挥“文学培根铸魂”作用,为人民带来丰富、优质的精神食粮;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和精神力量,丰富大众的精神生活和心灵世界,提升社会的文化品质引导全民向上向善向美。增强审美鉴赏力、让文艺作品更有生命力、让文学更有力量,努力为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添砖加瓦。
傅海燕(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省评协会员)
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二十大报告站位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报告中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发展情况,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作为一名文艺评论工作者,我有一些思考。我们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碎片化是这个时代的特征。业界专家杨燕迪教授曾提出:为了应时代要求,我们要主动的把文艺评论碎片化。而后,上海《文汇报》推出短视频评论,2022年,中国文旅部也邀约国内业界专家,为中国艺术节上演的舞台作品,撰写300字短评。这对边疆的文艺工作者提出新的要求:要准备多套笔法、多种方式、多元化渠道推广评论文章。因此,我们要立足时代发展需要,自觉树立和坚持正确的文艺观,尊重人民审美需求,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来评判和鉴赏文艺作品。为云南评论文艺评论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