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化、摹本性和元动漫——从仙侠类国漫说起

2022-12-02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王泽正

(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入围文章,由作者参选提供)


在第四、第五、第六媒体成为日用伦理的“大环境”下,国漫顺势崛起并成为新时代文艺复兴的重要一环,其具备小说、诗歌等其他文学载体所难以企及的优越性。题材多样、风格多变的国漫,不仅放飞了青少年总是异想天开的“青春梦”,还让蚁族、佛系青年体验了一把自我实现的“人生梦”,更通过融铸其中的古典元素唤醒现代青年内心憧憬的“文化梦”。然而,国漫在由“崛起”走向“兴盛”的当下,也暴露出一些有待重视和解决的发展问题,笔者拟借助仙侠类国漫一窥国漫内部的发展嬗变规律。

其一,“模式化”。在丰富的奇遇故事、梦幻的唯美场景背后,仙侠国漫总是存在着相同的质素。比如权力总是掌握在各个“家族”的手里,故事主线往往为“废柴逆袭”,修行者习惯地被划分为几个能指不同的等级,等等。这种情况的出现,和“国漫”自小说、漫画改编而来的创作机制相关。《斗罗大陆》《斗破苍穹》《雪鹰领主》《永生》等始终占据动漫热播榜前几名的动画,均改变自起点、纵横、晋江、红袖添香等文学网站的签约作家之手。作家们早已形成了自己成熟的写作风格,同一写作套路的屡试不爽,创作手法上的互相借鉴,使得相关动漫呈现出模式单一的问题。

其二,“摹本性”。对比宫崎骏、新海诚等独创性的日漫来看,我国的动漫往往是小说或漫画的二次“摹本”,且这种改编存在被粉丝抵制的风险。像2022年1月开播的动漫《永生》,制作方对“梦入神机”的小说作出适度调整,使得人物“红怡”占据较大戏份,从而获得热烈追捧。鉴于此,“红怡之死”的剧情更加让粉丝难以接受,一批漫迷竟因此弃坑。可见,动漫制作方应善于在“小说”和“影视”间寻求平衡之道,既不能一味照搬原著,也不能改编时用力过猛,而需努力照顾到不同受众的心理期待,做到有智慧的创新。

其三,“元动漫”。快节奏、速食化的文化氛围也造就了更加“轻便”的娱乐趣味。以手机APP为例,相较于腾讯、优酷、爱奇艺等视频播放软件,抖音、B站、快手等短视频网站则更加风靡。同理,一些轻量化的、颇具创意和趣味的“沙雕动漫”等“元动漫”短视频也成为越来越多漫迷的共同选择。“沙雕动漫”极大地缩减了创作流程,创作素材也多以表情包为主,制作者在戏仿原动漫的基础上,巧妙地通过人物脸谱化、表情反差大、配音很喜感、台词很出戏等方式营筑出呆蠢萌贱的多重效果,既弥补了原动漫“遗憾”和不尽如人意的剧情,又变“粉丝”为“创作者”,开辟出更广阔的的国漫亚文化圈。

需要补充的是,通俗并非流俗。通俗性是国漫深入人心的依仗所在,这也契合了新时期文艺观的“人民性”倡导。但我们应该警惕那些恶趣味、秀下限的哗众取宠做法,国漫制作方应把主要精力放在作品的不断打磨完善而非刻意求新、求异的流俗做法上。如此,国漫方能真正成为我国新时代文艺的一大利器。


作者:王泽正,山东师范大学博士生


延伸阅读:

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专题)

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来投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