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入围文章,由作者参选提供)
戏剧作为一种时空艺术,具有现场性和即时性两大特点,依赖线下剧场的传播。剧场赋予了戏剧独特的魅力,与此同时也有着不可回避的短板,疫情蔓延下为我国尚未成熟的戏剧行业带来了毁灭性打击。各大剧院和制作公司提出并探索线上戏剧传播的形式,在不断地磨合和调整中,尽可能为观众带来了较为完整的戏剧体验。
线上戏剧并非疫情的产物,在网络上我们可以找到各大剧目的官方摄影,例如颇具盛名的音乐剧《猫》和《剧院魅影》就是很多人的戏剧启蒙,一些政府资助的戏剧项目也保留了线上的资源供人观看,令戏剧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传播。但因为剧场的不可替代性,线上戏剧并未成为行业关注的对象。在疫情的影响下,线上戏剧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不仅带来了新的审美,大幅度提升戏剧剧目的曝光度,新的戏剧结构的出现对传统戏剧的转型也是一次突破性的尝试。
上海作为中国戏剧的中心,每天都有戏剧在此上演:亚洲大厦和演艺大世界的驻场音乐剧、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以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人民大舞台和美琪大剧院等老牌剧场的大型话剧舞剧演出等等。但2022年3月爆发的上海疫情打了个措手不及,使整个演出行业被迫停摆。受限于演出周期回报,很多制作公司不得不提前开出几个月后的演出票以满足退票的需求,才能保证资金的正常流转。于此同时,长期的隔离生活形成了群体的孤独心理,带来严重的精神创伤,在观众对戏剧的需要和呼声下,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开始在官方平台放送戏剧高清录像,包括脍炙人口的剧目《牛虻》、《秀才与侩子手》,《商鞅》,每场直播约有十几万至二十几万的观众,差不多为一个大型剧场能容纳的人数的两百倍。藉由互联网这个更大的媒介,戏剧突破了原有的信息圈层,降低了戏剧观看的“门槛”,拓宽戏剧观演边界,能吸收到更多愿意为线下戏剧买账的观众。
假如说戏剧录像的放映缺少观众反馈,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通过抖音直播的方式,实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戏剧演出。《不眠之夜》以多线并行的叙事方式,对《麦克白》这个剧本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玩家可以跟随不同的npc(非玩家角色)自由地选择进入哪条叙事线中,得到独一无二的戏剧体验。而线上直播则通过展现不同支线和彩蛋的方式,娱乐性强,引起观众的好奇,以使他们愿意重刷同一部剧目来感受不同的体验。
除此之外,一部挖掘戏剧制作过程的垂直题材综艺节目《戏剧新生活》在网上也获得了不错的口碑。节目没有选择更具讨论量的流量明星,而是邀请来了专业的戏剧从业者,在节目中完整呈现了戏剧创作的过程。戏剧演员们认真推敲剧本、道具,为了一个小细节争执,真诚地把每一部完整的演出呈现给观众,不仅展示出了戏剧的艺术魅力,这些幕前幕后的瞬间,也使戏剧“祛魅”,让戏剧成为一种走向大众的艺术形式。
相比于线下,线上戏剧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在剧场关闭的期间,观众可以通过网络更方便自由地观看戏剧影像,这些影像清晰度更高、观看自由,其中也不乏国外优秀的剧目,如英国NTlive就直播了《汉密尔顿》等许多经典的剧目。
线上戏剧的发展无疑具有它的现实意义。首先,我国并未形成成熟的戏剧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形成了固定的观剧群体,每年也有大量剧目上演,而西部等经济发展明显困难的地区剧场建设都是很大的问题,更不用提大量有观剧习惯的观众,地区发展严重不平衡。其次,戏剧正面对着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网络时代影响着观众的审美和消费习惯,戏剧影响力被削弱,逐渐走向小众的困境,戏剧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受到阻碍,尤其是传统戏曲,在年轻观众群体中受众明显流失。线上戏剧的传播引导隐性受众关注戏剧,让戏剧更进入我们的文化生活中。
然而线上戏剧仍然存在待讨论和规范的问题。现下大众对于保护知识文化产权的意识还很薄弱,各大平台缺少明确的作品保护条例,戏剧资源的随意盗录、传播等牟利行为更提示了我们,对于创作者需要进行合理保护,否则会降低高质量作品的原创欲望,破坏线上戏剧传播的质量。其次,现阶段线上戏剧商业化运行机制尚不完善,难以变现。不少制作方采用了线上付费直播的形式,但观众的付费意愿难以量化,愿意花钱观看戏剧的观众本就是少数,线上免费资源的传播更降低了一部分观众的付费意愿。“戏剧直播+带货”的模式仍然难以让观众满意,剧目制作方急于得到流水反馈,无疑忽视了剧目本身的艺术性,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
不可否认,线上戏剧还无法真正代替传统的戏剧演出,“现场性”仍然是戏剧最核心也是最吸引观众的部分。然而线上戏剧也并非把戏剧放到网上那么简单,而是一种随着时代发展的演剧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疫情时代线上戏剧的兴起是特殊时期的需要,也是戏剧发展质变的必要,这为戏剧行业提供了新的可能,逐渐形成了线上线下并行的戏剧结构发展趋势。疫情防控期间我们对线上戏剧的探索和讨论,也许就是戏剧走向未来重要的一步。
作者:黄思睿,天津师范大学在读本科生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