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器即道,美用一体:传统文化类短视频的融合创新与生态优化

2022-12-03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朱怡璇

(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入围文章,由作者参选提供)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传播方式和话语形态,短视频碎片化、轻体量、个性化的创意内容显现出超强渗透性和嵌入感。烙印着我们认知情感、沿袭我们精神血脉的传统文化在短视频构架的展演场域和社交场景中被唤醒,那些曾经沉淀于民间、凝结在博物馆中的“文化标本”被激活,带着我们熟悉的气韵,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出万千气象,焕发出宜古宜今的别样神采。短视频迅达下沉民间、全场景、无死角的社交体系使传统文化不再是散落民间的流风遗韵,而是一种时尚风潮、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当下国人回到精神原乡、识别自我身份的媒介实践与生存体验。

《周易·系辞上》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①短视频产业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利用不论是形而上的价值层面还是形而下的器用层面,都已融合于日常生活,使“日常生活审美化”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日常践行。传统文化类短视频应当在内容生态、关系生态和消费生态的优化中“即器即道”,“道器结合,于形下之器中透现形上之道,又让形上之道坐实于具象,使中华元素从文化事象娓娓道来的展示中得以昭显。”②

《人民日报》联合B站up主推出的短视频“文物开口唱嗨了”截图

一、美:融合创新与情动体验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其稳定而持久的文化构型,根深于中国民众的文化基因与审美意识,其特有的凝聚力和包容性使得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能历经世代,绵延发展。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带来的现代化转型使传统文化面临着“道”与“器”的转变,面对新问题和新趋势,如何让凝聚着先人智慧和精神价值的“经典再流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为我们指引了方向。短视频作为当下视觉时代的“通用语言”,以崭新的媒介形态和表达方式给予传统文化新生,通过内容与形式的混搭拼贴、多模态、多维度化的内容呈现,使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以具有创造性的“小叙事”和娱乐化演绎使传统文化呈现出古与今、旧与新、雅与俗的融合之美。

这种融合体现为“跨界”“玩梗”的年轻化、多样态表达,短视频中掀起的“国潮”风尚为我们树立了一种新型的潮流趋势、消费倾向和生活方式:以传统文化表现流行风尚,古风音乐、国风街舞、中式嫁衣、文物仿妆……将传统文化基因与技艺嫁接于潮玩内容,显现出传统文化跨越时空的包容魅力与时代价值。90后女生银临将民族乐器、古韵诗词、民间传说融入戏腔与现代音乐,她创作的《锦鲤抄》《牵丝戏》等作品打破了大家以往对古风歌曲辞藻堆砌、内容单一的刻板印象,展现出意蕴深远、雅致深情的多样风格,她的短视频全网播放量过亿,歌曲被许多歌手翻唱。美妆达人晴晴依靠令人惊艳的仿妆技巧令文物“活”起来,她以文物拟人,千变万化又活灵活现,她对每件国宝历史仔细考据,水下拍摄仿妆南宋沉船打捞的宋金项饰,以此构思表达金饰由南海一号打捞上后重见天日的欣喜。她为二十四节气添加衣装,把千年妆容服饰浓缩为几分钟,让我们领略到“华夏衣冠”之美,弹幕上飘过的“美哭了”“中国妆造绝美”的评论表达着网友内心的惊叹。

还可以新的技术手段、表达方式表现传统文化:博主牛腩以3D打印让汉字“站”起来,将非凡的意义概括在符号之中,一系列反义字展现着中国汉字所包含的东方哲学,这边是生,转眼是死,生死相依、意义深刻……短视频获赞量破千万,一条视频几个简单的创意字却引人遐想,使我们感受到汉字的妙趣与中国哲学的深远。《人民日报》联合B站up主在2022年两会期间推出的短视频“文物开口唱嗨了”,唐粉彩侍女俑、铜奔马、三星堆青铜面具……各家博物馆“镇馆之宝”开口就说唱,以内地虚拟偶像洛天依代表歌曲《达拉崩吧》曲调,致敬乡村振兴、创新创业的歌词弘扬主旋律,二次元与民乐、文物、说唱……多种元素的混搭在彰显社会正能量的同时,传统文化更激发了B站用户的爱国情感。

短视频擅于在“小叙事”与日常生活中传递情动体验,建构别样奇观。当看到被誉为“国风特效第一人”的朱铁雄充满大片视觉感的变装视频,前一秒他还是被嘲笑的纸壳装扮“弼马温”,后一秒一个后空翻瞬间变身齐天大圣,“酷”“燃”是网上齐飞的评论;峨眉枪法非遗传承人凌云疫情期间提剑扔垃圾,空翻舞剑雨,网友相信花木兰可以不是故事,“飒”“爽”是网友的交口称赞;甘肃博物馆以“马踏飞燕”为原型设计的“绿马”致敬世界名画、为抗击疫情,早日“绿码”加油打气,“憨”“萌”的形象自带喜感。“酷”“燃”“飒”“爽”“萌”“美”……这些情绪体验令我们深深为中国传统文化自豪。提升文化品质是时代课题,而攫取用户注意力是短视频的媒介天性,传统文化短视频不仅呈现“融合之美”、也呈现“奇观之美”,这种奇观不是怪异夸张、博人眼球,而是建立在稀缺性与技艺难度上的“奇巧”与“奇趣”,是充满了民族审美特性和高远情志的“奇观之美”,它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体验,唤起了潜藏内心的文化基因,让我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之美、时尚之美。

二、用:形式建构与场景打造

“美用一体”是将传统手工艺融入现代设计时强调的理念,核心在于使传统手工艺不断创新并提高品质,将其融汇于实用设计中。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来说,只有将承载着深厚民族情感、凝结着智慧与集体记忆、极具辨识度的中国文化符号切实的融入日常生活,使其可用、可玩、可欣赏、可消费,面向市场、面向大众,有可附着的商业形态和实用价值,传统文化本身才能有势能,才能活下去、站起来、走出去。

经过创作的沉淀和业界的优胜略汰,短视频发展也经历着内容创作不断调适、自我纠偏的过程。短视频承载文化、传递信息的功能日益上升,已步入到艺术传播、知识共享的新阶段。短视频的创作要基于其媒介物质性,仰赖创意、情境、科技、媒介生态等多种因素,借助于传统文化的无形或实体介质建构其表达形式,使其能与大众的现代性审美相契合,令传统文化的传播在“有意义”的基础上还能“有意思”,抓人心。短视频的“生活流”创作方式使高雅与通俗不再针锋相对,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挖掘与表达雅俗共赏的情趣与韵味。短视频具有大众美学特征,技术赋权使所有参与主体都有了平等的展示机会,民间文艺、精英文化、主流文化、青年亚文化在短视频平台上汇聚交融,个体的情绪感受与群体的灵感智慧使短视频场域里的大众美学生机盎然又变动不居。

短视频平台各类关于传统文化的话题挑战与活动,新奇玩儿法成为潮人必备的娱乐社交方式:仅仅抖音平台就有关于京剧的“粉墨新声”、皮影的“皮一下很开心”、文物的“嗯,奇妙博物馆”、民乐的“国乐show计划”……“转评赞”“拍同款”参与式文化使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的创作者与传播者。传统文化借助交互工具变得更有趣味,以动态脚本实现的“川剧变脸”特效、戏曲头饰贴纸、融合了古典美学纹样的前景装饰、b站上发布的青花瓷传统文化快闪,古风歌曲成为音乐模板……传统文化元素也为短视频创作提供灵感与审美给养,崭新的影像生命力有一种活泼泼的生机感,传统文化的现代美跨越了时空阻碍,让受众有了强烈的文化认同。

当下短视频的创作传播已交织于日常生活,它不仅为传统文化创造了新的生存土壤和内容样态,也构建了新的实践场景。1、“短视频+传统文化+旅游”:依托当地的独特资源,在旅游项目中融入传统文化与非遗元素,使旅游项目好看又好玩,既有文化韵味又能成为地方经济的助推器。沉浸式唐风市井生活街区“长安十二时辰”2022年4月30日在西安曲江惊艳亮相,文、商、旅深度融合展现唐风古韵,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吸引游客打卡体验,短视频刷爆朋友圈;2、“短视频+传统文化+文博”:各地博物馆以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展示,利用数字仿真技术复原非遗及文物、云博物馆、数字藏品类短视频在社交平台掀起热潮,令网友能够主动拣选、直观细致地观摩展品,感受考古魅力与历史文化,另外各地博物馆推出的一系列文创产品具有鲜明的文化风格与地域特色,故宫文创、河南博物馆的文物修复盲盒……在短视频的助推下因其有趣、实用、结合热点与潮玩的创意,成为爆火出圈的文创IP;3、“短视频+传统文化+演艺”:大唐不夜城《乐舞长安》《旋转的胡旋》行为艺术演出与大唐芙蓉园《寻梦芙蓉里》行进式互动演出,让观众边游边看边拍,在沉浸体验中溯源大唐文化。短视频通过“线上+线下”共享,让网友足不出户享受视听盛宴;4、“短视频+传统文化+课堂研学”:非遗文化体验、民间技艺传习、传统文化讲解……短视频开拓出传统文化知识付费新领域,非遗传承人姚建萍在抖音上传授乱针绣技艺,点燃了年轻人学习老手艺的热情;5、“短视频+传统文化+电商”:“商品橱窗”“快手小店”……短视频与电商的结合,使传统文化及非遗技艺实现内容变现。90后余杭纸伞传承人刘伟学经过工艺改良制作的油纸伞既雅致清新又有古风古意,短视频引流于他的淘宝店,粉丝转变为买家,年轻人成为购买主力,因为短视频的技艺展示和文化意蕴的呈现使他们觉得购买的不止是雨具,还是雨天里既时髦又传统的仪式感,这种基于认可的文化消费链接了艺术与生活。

此外,还有“短视频+传统文化+影视”“短视频+传统文化+饮食”“短视频+传统文化+节庆民俗”……短视频链接线上线下,曾经尘封了气脉的传统文化借由短视频自由顺畅地嵌入日常生活的各类场景,并以用户参与创造内容的形式,使传统文化浸润于日常生活,变为一种生活方式。短视频借助数字化技术激活传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消费新场景,不仅提供了信息连接、利益连接的“场域”,更重要的是“寓情于景”,强调“社交氛围”和“情动体验”,以张扬中华美学精神的视听创意唤醒用户的文化记忆,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打造以情动人、满足情感需求的场景才是能使用户停留、驻足、触动的关键。

三、一体:互利共生的传统文化生态场

短视频与生活场景的渗透,与主流媒体及周边行业的协同,使传统文化借助科技力量形成了综合配套的产业链,在满足用户视听观感的同时,成为知识资产和“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触达文化产业上端、中游、下沉市场的各个位置,使原本散落的传统文化微光联结聚集起来,重振式微文化的艺术生命力。传统文化借助短视频与直播的叠加效应,打造共创共生的智性文化消费空间,基于情感认同的直播打赏、文化消费倒逼创作者提升创作质量,形成“质优为王”的创作逻辑,借力短视频和直播间,传统手艺行业和文化产业重放光彩。

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从来不是靠单一力量可以完成的,以短视频“互联万物”的可能性重构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联结,以中华美学精神提升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依赖“全民参与”的各方力量。短视频已成为传统文化新生态建构的结构性因素,促进传统文化短视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更是一个复杂性的系统工程。近年来,从顶层设计到政策倡导,国家相关部门通过一系列计划实施以及行业的监管举措来调节和促进短视频产业的良性发展、激发传统文化的复兴与活力,以文化、政府、市场关系的平衡来形成良性的文化发展生态;对短视频平台来说,以中华美学精神的审美风尚和精神内涵构建平台价值观与审美导向,打破单纯依赖流量和算法的商业模式,积极构架与开发传统文化线上线下产业链的延伸与拓展,打造能与他者沟通、价值共享的内容IP,同时发挥连接器的作用,以场景搭建、话题发起、议程设置等方式实现传统文化在不同年龄代际、不同行业区域,不同媒体平台间的交流互动和价值共创;而对于既是创作者、生产者又是参与者、欣赏者的文化主体来说,提振文化自信,以开放积极的心态认同学习本民族文化,张扬中华美学精神,提升审美素养,摆脱数据操控下的审美固化与审美物化,有力、正向的引导与创作者的探索精进、创作自觉以及参与者的积极反馈、审美情趣,互相的情感共振对于传统的文化精品内容和新兴产业链延伸都有双向助推的作用。

清朗健康的传统文化短视频生态是“美善合一”“即器即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体现中华美学精神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不断与当代性、现代化结合,成为一种“活”的“中华元素”“中式美学”浸润于人民大众的生活,在“美用一体”中体验“物感”与“情动”,滋养身心、美化生活。

参考文献:

①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49页。

②冯天瑜:《中华文化元素刍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0月24日。

③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


作者:朱怡璇,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影视策划与制作中心主任


延伸阅读:

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专题)

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来投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