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文艺生态环境的守护者(李跃森)

2023-01-19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李跃森

2023年1月13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的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暨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云发布典礼举行(点击查看),正式揭晓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推选结果(点击查看)。于平、李健、范玉刚、陈捷、李静、汪素芳、李跃森、祝鹏程等优秀作者代表发表获选感言(点击查看)。张德祥、欧阳友权代表评委分别作推优与优选汇评价。本文作者李跃森的《〈开端〉:人性与世界的双重隐喻》(点击查看)获得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优秀评论文章。

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短评、微评表彰

感谢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厚爱,让我有机会在这里表达谢意、分享心得。

几天来我一直在思考。我从事文艺评论工作很多年,但仍然有许多困惑。这项工作的价值在哪里?在一个人人皆可成为评论家的时代,还需要专业的文艺评论吗?这是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困扰我的问题。

星期天早晨,我出门的时候,遇见了负责小区卫生的清洁工。他正在擦垃圾桶,看到我经过,他微微抬起头,朝我笑了一下。在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找到了答案。这个清洁工是今年新来的,每天早晨运走垃圾之后,他都会把垃圾桶一丝不苟地擦一遍,把附近的地面再仔细打扫一遍。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做,他也不在意别人会不会因此表扬他、关注他。但他就是要这么做,从心底要把该干的事干好。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自觉。

文艺评论家是文艺生态环境的守护者。这项工作的价值就是维护有益于好作品产生的条件。健康的生态环境不一定意味着阳光明媚、和风细雨,也需要风狂雨骤、雷霆万钧,也需要四季更迭、生命代谢。

健康的文艺生态环境要具有包容性。文艺评论家对于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品要宽容,对于有新意但还有缺点的作品要宽容,对于不合乎教条、不合乎自己审美趣味的作品要宽容。有两种文艺评论,一种是破坏性的,一种是建设性的,我们的时代更需要有建设性的评论。但不管是发现和阐释,还是批判和质疑,都应该把与人为善作为出发点。

健康的文艺生态环境要鼓励多样性。不能只有鲜花,更不能只有一种鲜花,各种绿植也是有价值的生命。我们提倡现实主义,但不能绝对化,现实主义不是唯一的道路和方法,不能说只有坚持现实主义、只要坚持现实主义就是好作品。多样性是培育好作品的沃土。

健康的文艺生态环境要激发创造性。文艺评论通过独到评析、概括来推动艺术家的创造精神。文艺评论要有启迪意义,不要有充满陈词滥调的酸腐气;文艺评论要有个性,不要有八股腔的“衙门”气;文艺评论要讲格调,不要有唯利是图的铜臭气。

文艺评论要扬善抑恶、激浊扬清,但仅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从根本上来说,文艺评论是一种心灵投射,是评论家在鉴赏、评论行为中发现自我、更新自我的过程。文艺评论是艺术家与评论家两种不同生命体验的遇合,但有一点相同,真正打动人的,是影像、文字背后的生命意趣。

文艺评论要勇于为人民代言,把人民群众作为最终的鉴赏者和评判者,是人民群众所是,非人民群众所非,以人民群众的标准为最高标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方向,就要破除偏狭的自我中心论。文艺评论家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读者、观众和创作者之上,将自己置于道德的制高点,或盛气凌人,或圈地自萌,满足于在封闭的小圈子中夸夸其谈、自吹自擂。这样的文艺评论,只能是自娱自乐,甚至是自欺欺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方向,意味着要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来述说文艺作品。当前文艺评论中普遍存在表达方式陈旧的问题;语言与时代脱节,缺乏新意、缺乏激情、缺乏生气,逐渐沦为少数人的浅斟低唱、顾影自怜。改变这一状况,需要评论家从生活中汲取养分,用人民群众鲜活的语言来丰富自己的言说方式,改变习惯性的刻板面孔。创作要“接地气”,评论也要“接地气”。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方向,最根本的一点,是文艺评论要说真话、说人话、说有价值的话。“假、大、空”是长期存在而且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纠正的痼疾。其原因,有社会的不良风气,有评论家本人的素质,但最主要的,是评论家与时代、社会和人民脱节。说真话是一种勇气,还是一种能力。提升文艺评论质量的关键,是评论家要有一种讲真话的自觉。

再次感谢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荣誉是一种激励,但我更乐于把它当作一种关于责任的提醒和履行责任的承诺:告诫我们做好文艺生态环境的守护者,不负时代,不负人民。我愿意以此与各位师友共勉。


作者:李跃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视听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杂志执行主编 摄影:胡艳琳


延伸阅读:

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推优暨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云发布典礼在京举办

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的50个优秀作品和3家优秀组织及评委推选意见

第三届网络文艺评论优选汇优秀评论文章作者代表感言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