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眼中的兔年春晚(二)_青萍荟_家园艺见_中国评协_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家园艺见>青萍荟>正文

青萍荟 | 我眼中的兔年春晚(二)

2023-01-27 阅读: 来源:中国文艺评论网 作者:中国评协 收藏

编者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继先后组织评论家品评央视牛年春晚(点击查看)、央视虎年春晚(点击查看)之后,今年继续邀约评论家品评央视兔年春晚。杨晓雪、邱振刚、董永俊、许莹、张东帅等五位青年评论家云聚“青萍荟”栏目,陪您一起过大年,让春晚这道文化年夜饭更有滋味。“青萍荟”栏目以《我眼中的兔年春晚》为题,分(一)(二)两期推出青年评论家品评春晚的文章,1月22日大年初一已推出第一期(点击查看),今天推出第二期。

春晚四十载 花开癸卯年

许莹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文艺报》艺术评论部编辑

1983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下简称春晚)正式开办至今,春晚已在除夕夜准时陪伴几代观众走过40个年头。40年间,随着视听技术手段的发展,春晚不断寻求创新精进,观众对春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台综合性晚会的最终成形,要兼顾内容立意、节目排布、演员选取、舞美妆造等方方面面。如约而至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以花为媒凸显了“欢乐吉祥、喜气洋洋”的总基调,紧扣“欣欣向荣的新时代中国,日新月异的更美好生活”这一主题,在由歌舞、戏曲、小品、相声、武术、杂技、脱口秀等多种节目类型所形构的文艺百花园中,文化之花、人民之花与和平之花尤为沁人心脾、夺目亮眼。

文化之花: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今年的春晚舞台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放异彩。无论是取材于庙底沟彩陶标志性“花瓣纹”的四瓣花舞台顶部装置,还是取自“安徽模鼠兔”化石生态复原形象典型特征的吉祥物“兔圆圆”,都成为解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密码。在节目内容的设置上,整台晚会更是加大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力度,积极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歌曲《百鸟归巢》以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的“南音”为底色,在与流行音乐的碰撞中收获无限可能;杂技《龙跃神州》曾于去年11月捧回中国杂技界最高奖项——金菊奖,源于唐宋时期的古老民间艺术“中幡”被杂技演员们借助当代表现手段搬上舞台,幡不离身、竿不落地,惊险奇绝中体现了勇士们精忠报国、勇敢无畏的思想;武术 《演武》 “武绘”《武僧演武图》,清朝道光八年少林寺武僧演武的场景徐徐上演,自强不息的尚武精神与厚德载物的武术思想蕴含其间;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用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沉香五色经纬,编织出中华大地的山山水水;戏曲《华彩梨园》中不同剧种艺术家粉墨登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福建莆仙戏首次受邀登上春晚舞台,而莆仙戏《踏伞行》亦荣膺第十七届文华大奖,传统文化在春晚舞台上得到了更多瞩目;创意节目《当“神兽”遇见神兽》利用VR三维绘制等新技术,让上古神兽“走出”文献古籍,和现代生活中的孩子们奇妙相遇;舞蹈《锦绣》(舞剧《五星出东方》选段)属汉唐舞舞种,舞剧《五星出东方》曾于去年相继斩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第十六届“五个一工程”奖,选段《锦绣》让千年国宝织锦护臂“活”起来,再现了大汉盛世歌舞宴乐的繁华景象,也承载着各民族和谐友爱、同生共荣的主题……上述节目形神兼备、意境深远,观众被其富有的知、情、意、行相统一的中华美学风范所深深感染,为提升大众审美素养提供了可行路径。

人民之花:让人民成为文艺作品的主角

在今年春晚舞台上,文艺创作的“人民性”十分突出。在这里,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伴着毛不易《你好,陌生人》的浅吟清唱,过去一年中国涌现的好人好事跃然荧屏,新疆推车大叔阿布都加帕尔·猛德、重庆救火青年龙杰、为躲雨工人搬凳子的母子、逆行关闭水阀的甘宁……春晚主创团队从茫茫人海中找到这些人,并借助5G云连线技术搭建从云端到现场的桥梁,实现了春晚现场内外同唱一首歌的感人画面。作为中国春晚史上的第一部微电影作品《我和我的春晚》进一步突出了“开门办春晚”的宗旨,春晚节目组收到的来信成为微电影的素材来源,39年来一直没有放弃练习吹小号、并坚持给春晚写信的张大爷终于盼来了这封特殊的“回信”,在一声“开饭号”后,由《早安隆回》与《阳光总在风雨后》两首歌曲组成的《早安,阳光》拉开帷幕,两首歌曲的走红时间虽有不同,但都高扬了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积极乐观的主旋律,全国各行各业百姓歌手、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务工作者代表等同心合唱,以文艺的形式再次强调了:“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只要党和人民始终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任何风浪都动摇不了我们的钢铁意志,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的铿锵步伐。”

在人民创造历史的总体性视野中,又有着生活乐音的丰富与点滴情感的炽热。整台晚会所有节目中,由黄绮珊、希林娜依演唱的歌曲《是妈妈是女儿》带给我最多感动:“孩子会穿过大雨,去懂人间的道理,我只能唠叨因为我已帮不上你了”“妈妈会留在童年,给我打很多电话,说院子的花开了,我先挂了地铁上”……母女之间未曾开口表达的爱意与彼此间无声的牵挂,迅速攫取了观众的心。由小柯作曲、作词,与沙溢、秦海璐、胡夏、孟慧圆、李光洁共同演唱的《马上就会好的》折射出疫情之后人们对新生活的期盼与欣喜,而在去年12月底,除该作品外,小柯还通过个人视频号陆续发布了《我愿做你的黄桃罐头》《亲爱的不是你的错》《送别2022》等众多抗疫音乐,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在音乐叙事中巧妙切换,给予特殊时期人们温暖前行、守望互助的力量,此次《马上就会好的》登上春晚舞台也启示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作品要想打动人心,必须倾听人民心声。

和平之花:“一带一路”沿线的交流互鉴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一带一路”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不仅为各国带来实实在在的红利,还为国际社会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凝聚更多共识,有力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今年春晚舞台上,由印度尼西亚歌曲《美丽的梭罗河》、希腊歌曲《比雷埃夫斯的孩子》、塞尔维亚歌曲《那遥远的地方》、埃及歌曲《太阳露出了它最美的光芒》、巴基斯坦歌曲《克丽娜》、新西兰歌曲《河水湍湍》、坦桑尼亚歌曲《马莱卡》、阿根廷歌曲《一步之遥》、哈萨克斯坦歌曲《我的草原》、中国歌曲《茉莉花》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由上述十首世界名曲串联而成的《一代繁花一路歌》兼容并蓄,钢琴、小提琴、二胡、琵琶、笛子、阮、手风琴、古筝、手鼓等中西乐器同台合鸣,节目在不同文明间积极寻求最大公约数,探寻共生的价值和力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搭建了人文交往、文化互赏的友谊桥梁,为促进各国人民民心相通开辟了道路。

春晚四十载,花开癸卯年。《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见证了北京冬奥、同心抗疫、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的万千气象,也见证了过去我们共同携手走过的不平凡的一年。作为凝聚社会共识、传播主流价值的重要平台,一年一度的春晚早已不止是一台普通的联欢晚会,而带有强烈的社会观察色彩,从这一角度来看,被赋予更多社会责任的语言类节目还需进一步强化自身的讽喻功能、不避锋芒,让老面孔有新意、新面孔有创意,不断为春晚舞台带来欢声笑语与蓬勃生机。

央视春晚四十年:流变风行的年节魔术

张东帅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奇幻森林魔术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编导

央视春晚传递着中国农历新年的喜庆祥和,追溯表达国家社会一年的发展缩影,它将舞台上的故事与舞台下的生活联系起来。魔术作为春晚中备受瞩目和观众期待的艺术形式,也多次透过春晚的窗口进入大众视野、常看常新。在开播的40年里,央视春晚见证着中国魔术从剧场时代到电视时代再到网络时代下受众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变化,记录和创造着新的魔术艺术形式。笔者尝试盘点流变风行的年节魔术,回顾央视春晚40年来魔术节目的发展阶段和显著特点。

1983-1992年: 立足经典节目 展现传统正味

这个时期的春晚魔术节目以传统“正味”契合春晚“年味”,多以古彩戏法和传统魔术为主,将在剧场演出历练成熟的节目在春晚舞台上经典呈现,且多是将内容串联的一般类效果魔术。1983年首届春晚开播便有魔术节目,也是春晚历届以来唯一一次采用魔术作为整场晚会的结束节目。大戏法《吉庆有余》将大大小小的满盏金鱼变出,在大褂中相继变出的枣子、年糕、饺子等饱含祝福寓意和彩头的果味饭食,用魔术主题贴合节庆气氛。1986年春晚魔术师冯京搭档陈佩斯合作表演了“嘴中抻面”,与1984年陈佩斯的小品《吃面条》呼应联动,使得这次春晚魔术以话题性互动搭配的方式出现,颇有新意。而1987年春晚的《变兔》则是在中国古彩戏法节目《罗圈献彩》的基础上,贴合兔年节庆主题而作。

1993—2002年:流行文化兴起 中外表演混合

经历了改革开放20周年的时代机遇,此时国内流行文化初露锋芒,相较春晚舞台上歌舞节目的快速变化,春晚魔术则呈现出一点多面、逐渐增色的特点。这个时期西方大型魔术节目大量涌现,互动魔术、心灵魔术、歌舞魔术、魔术小品等类型节目零散呈现、形式多样。比如1994年春晚陈佩斯与朱时茂表演的小品《大变活人》中呈现古彩戏法与现代魔术博弈的形式,用魔术中的表现悬念加以包装;在1995年和1998年春晚上傅腾龙分别表演了《壁虎神功》和《人换人》。《壁虎神功》助手在一幅仙女壁画的后面缓慢悬浮至壁画的顶端。《人换人》节目中包含逃遁、转移、男女互换等大型魔术效果,设计串联性强,并非早前的拼贴式表演。千禧年春晚上魔术未以单独节目出现,而是以魔术元素融入歌舞节目中,这在春晚上属首次。随着国内魔术创新程度不断增强,一些新创节目也在春晚舞台潇洒亮相。2001年春晚魔术《三变幻影》更是把变脸、变衣、变伞三个元素实现瞬间同步变换,将古典题材和现代处理有机融合,具有突破性意义,创演了男性多次换衣的新形式。

此外,加入与现场观众多元互动的表演也在逐渐涌现。例如1993年春晚魔术就以故事角色扮演的方式开展,邀请现场观众上台扮演《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以角色扮演产生印象差异,趣味十足。

但是这个时期的春晚魔术因节目时长有限、创作素材局限,没有形成较强冲击力,相对缺少多样效果,在镜头语言上依旧保持摄像机作为旁观者,创作者们尚未意识到配合电视艺术催生表演的新范式。

2003-2012年:深化电视艺术 创造全民热风

这个时期由于春晚舞台长期表现大型魔术节目,缺少语言性融入等原因,魔术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观众审美倦怠,与春晚主题和电视传播相疏离的矛盾日渐突出。以2003年春晚为例,魔术节目在内容策划上十分丰富,国内外各有一个魔术节目,也是迄今唯一邀请国外魔术师参与演出的一次。国内节目采用环节衔接的方式设计,将大型魔术、手彩魔术、歌舞魔术以三段组合呈现。美国魔术师Brett Daniels表演的《丹尼斯梦幻》,包括折叠剑箱和人体悬浮等经典效果,但基于前面原因,并未因作为外国节目的注入而引起极大反响。

2009年春晚开启了年节魔术全新阶段。由刘谦表演的魔术《魔手神彩》是春晚首次出现近景魔术与现场观众近距离互动演绎,播出后导致全国魔术热度空前,成功将魔术变为大众文化现象。2010年春晚魔术《千变万化》由刘谦搭档董卿外,配合现场六位观众表演,表演环境设置在一张360度的环形圆桌内,表演与道具的合理化利用进一步增强,直到最后手臂穿透玻璃的魔术效果发生,出其不意达到节目高潮,观众的思考在表演者有意引导的层层揭示和打破疑问中递进。

此后一段时间内,近景魔术成为央视和地方卫视春晚舞台的热门类型,镜头语言应用逐渐深化,一改长期以来中景固定镜头的使用习惯,以近景和特写镜头跟拍,在媒介传播中被放大其魔术效果。

2011年春晚魔术节目传统与现代元素兼顾、类型风格各异,由傅琰东表演的魔术节目《年年有鱼》和丁建中表演的魔术节目《穿越》组成。《年年有鱼》在流程设计和环境氛围的契合上融合东方元素并且配合观众的魔术理解和欣赏水平。以戏法说口方式表演,训鱼(活物魔术)的魔术效果引起了观众大胆猜测,古彩戏法重归大众视野。《穿越》则立足明星吸引,魔术与明星搭配自然,该节目中首次运用镜头跟拍交代大型道具魔术,魔术效果引人入胜。这个时期跨界表演魔术的现象蔚然成风,表明魔术逐渐成为全民性话题。

2013-2017年:发掘主题故事 视觉特点突出

在网络媒介和电视媒介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下,观众对于魔术有了更多理解。这个时期的魔术节目叙事性和故事性增强,经历了由熟练节目选取登台到年节魔术专属创制的变化。一方面作品的主题性、流程的内在关联性不断加强。魔术《魔琴》围绕“钢琴”元素开展一段纸牌魔术表演,极简使用纸牌中的花色和音符作为变换,融合钢琴、手指操、花切等多样元素,成功将魔术多元一体地呈现。另一方面舞台设计融入魔术节目中,魔术越来越注重强视觉呈现。很多道具经现代舞台前后置景,表演区域一分为二,表演自然流畅,置换道具时间差在晚会运转中忽略不计。魔术《团圆饭》采用以近景魔术在舞台呈现的方式,搭配春晚主题,魔术效果视觉化程度提高;魔术《家的思念》表演者身着服饰生活化,表演叙事性明显。还将平板电脑作为道具引入节目中,从平板电脑拽出魔方图片,魔方图片变出魔方、魔方变成糖果,效果连贯,同时尊上而下,毛笔悬浮书写“家”字,毛笔变成蛋卷酥,变出飞鸟,魔术效果中多次将物品变成食品,最后将信物变成活物。

2018-2023年:身处流量时代 寻找常新之路

魔术的秘密和魅力基于信息差。如今信息更迭日益频繁,既是传播最快的时候,也是传播最难的时候。随着网络平台娱乐形式不断丰富、大众审美不断提高、视野不断拓展,魔术节目的创作难度不断加大,在技术与艺术的应用上,不断探索成为必然举措。2018年春晚魔术与歌曲《告白气球》基于现代舞台光影技术和电视媒介手段运用娴熟,将人屏互动和魔术元素结合,带来了全新感官体验,但作为追求视觉效果科技感的首次尝试,魔术的艺术属性体现不足。

一些魔术本体守正创新,产生了新的魔术形式和表演方式。2019年春晚魔术《魔壶》以厅堂魔术形式开展,布景简单温馨,道具集中,物象丰富,层层深入,使得效果汇集思考点。通过演员与观众检视、选择、控制等表演环节设置,由变酒到变糖等多样变换效果融汇。2020年春晚魔术《层出不穷》由甄泽权搭档彭于晏、吴磊等演员表演,调度处理方式较为新颖,选取了纸箱漂浮、平板出人的效果结合。以“出现”作为主要效果,以“人”为效果单位的设计使得节目视觉冲击力增强。从传播角度来看,存在话题性嫁接魔术,而非魔术自在转换话题性,一定程度上明星话题冲淡了对魔术本身的关注。

2021年春晚魔术师王禹和演员巩汉林合作主演的魔术剧《喜从天降》,以团圆为精神内核,从天下追梦的“打工人”归家展开设计文本,通过魔术建构群像,致敬平凡而美好的生活,成为年节晚会上首次出现的魔术剧。2022年春晚魔术《迎春纳福》邓男子以魔方为主要道具,用近景魔术呈现魔方还原,大型道具揭晓图形预测,加入全场互动预言“集福”的方式融合呈现一套神奇祝福。

2023年春晚相声《我的变、变、变》实现了在春晚舞台首次跨界结合魔术元素。演员围绕新年的进步变化,以技艺成长打趣相较,引来逗哏演员承诺在现场完成魔术表演。不同于此前经典相声《口吐莲花》戏法只说不变、言过其实的处理方式。《我的变、变、变》节目中,空空的手绢在方桌上成功变出一盘烧鸡,送到台下给观众分享。魔术作为包袱和效果应用在语言节目中,将相声中想象画面立体呈现出来。“岳云鹏变烧鸡”说到做到、信手拈来,成功在互联网上掀起话题讨论,为节目带来新的赋能。

笔者认为,身处流量时代的当下,年节魔术想要常看常新,一是要打破常规和固有思维,注重“魔味”但不要失去“年味”,将年节特色与魔幻调性统一;二是要深度策划与精致细化,特别是互动魔术在文本方面要简练且精致,亲和自然但不随意脱口,否则将难以符合流量时代下内容为王的品质要求;三是要跨界但不越界,不能盲目融合,如果只是为了在表演阵容上流量造势,缺少艺术本体的主题性和结构优势,必然在网络媒介的传播中被无限放大其缺点;四是要将现场感转变为在场感,仅集中于现场效果的呈现不能满足“人人时代”的观看体验。

40年来,央视春晚始终影响着魔术节目的创作和表演方式以及大众对魔术的认识。春晚魔术的创作要像庖丁解牛一样,选择不同的领域,处理不同的细节,树立不同的定位,带来不同的风味。


签发:杨晓雪

审核:王庭戡


延伸阅读:

青萍荟 | 我眼中的兔年春晚(一)

青萍荟|歌曲《早安隆回》走红的背后

我眼中的虎年春晚

我眼中的牛年春晚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