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走文艺创新创造之路_文艺观察_政策理论_艺评现场_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艺评现场>政策理论>文艺观察>正文

文艺观察|坚定走文艺创新创造之路

2022-03-16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文新达 收藏

在《冬残奥圆舞曲》中,无尽的雪花绽放,牵起万千你我他,简约、动感、感人地为北京冬残奥会画上了圆满句号。艺术能如此切入主题、呼应时代、创意新颖、激发情感,让人们记忆中留下挥之不去的美妙时刻,离不开文艺工作者对创造、创新和创作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创造是使命,文艺工作者理应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文艺工作者需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人民创造时代的伟大壮举给予最诚挚的传扬,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时代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情景史诗《伟大征程》,通过主创和演员们共同演绎,让人们沉浸在诗、舞、音、画当中,绘就了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壮美画卷,让人心潮澎湃、精神振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锚定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历史方位,聚焦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火热场景,从中国创造的“两大奇迹”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中汲取智慧,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吸收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创新是生命,文艺工作者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文艺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元宇宙等新理念新技术催生了新的文艺内容和形式,拓宽了文艺发展空间,给文艺创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绽放光彩。河南卫视《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央视虎年春晚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都是从中华文明宝藏中开掘素材内容,融入传媒新技术,将观众带入“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的美学意境,令人叹为观止。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总导演张艺谋将取材于传统文化中的门窗图案与数字科技相融合,共筑一朵大“雪花”,共绘冰雪“中国门”,在创新中彰显中国自信、中国智慧。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坚持守正创新、集成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用好中华文化这个大IP和大宝库,促进创意手段相结合、内容形式相融合、生产传播相聚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开拓文艺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

创作是根本,文艺工作者要用标定时代的精品筑就文艺高峰。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作品是文艺工作者的立身之本。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人世间》之所以获得成功,就在于原著作者“从来没有在感情上和最底层的劳动大众及他们的生活发生脱节”、编剧不畏“从业以来最艰难的创作”、导演致力于“打造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演员们“尽力了”,才有了对人物、对细节、对社会、对生活、对场景、对矛盾的透彻表达。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提高原创力和创新表达能力,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努力创作出彪炳历史、标定时代的扛鼎之作、经典之作。

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文艺精品是甘甜的创新性成果。创新创造必将是一个不断淬炼、不断革命、不断提升的渐进过程和艰辛之路。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树立创造之志、秉承创新之心、紧抓创作之本,修身守正、潜心耕耘,才能够登顶属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文艺高峰。

(执笔:张利国,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研究处副处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延伸阅读:

“中国艺术报”新华号:文艺观察|坚定走文艺创新创造之路(阅读量12.6万+)

文艺观察|以科学的文艺评价体系推动行业建设

文艺观察|青年文艺工作者当自尊自强

文艺观察|坚定不移沿着党领导的文艺发展道路不断前进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