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文学,地域性作家群并不鲜见,“陕军”“豫军”“新东北作家群”……都是文学史引人注意的关键词。不过,在东南山海之间的福建,最为人熟知的文学力量,却是一个批评家群体。今天,他们引领的批评潮流,被称为“闽派批评”。
放眼中国文学史,文派留名,并非易事。短短40年,“闽派”何以兴起,又有何魅力?人们如何评说闽派批评的成果与贡献?他们的故事,恰如一阕诗心变奏曲,获得了广大知音。
闽派批评持续辉煌
两宋以降,福建论文之风兴盛,文论名家辈出。上世纪80年代,著名作家王蒙称当代文艺评论由京派、海派、闽派三分天下,闽派批评由此广受关注,成为文坛一种重要现象。
与多位闽派批评名家常有来往的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邓凯回忆,改革开放之初,谢冕、孙绍振等闽派批评家为朦胧诗发声,高呼“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在当代文学史上留下动人一页。
闽派批评发展至今,已是老中青新四代同堂。从谢冕、张炯、孙绍振、曾镇南等老一辈,到陈晓明、南帆、王光明等中生代,再到吴子林、黄发有、谢有顺等新生代,以及近些年崭露头角的更新一代,闽籍批评家代有英才,不断催生中国文艺理论和批评的新思潮。
“闽派批评具有鲜明的地方标识,影响力却不以八闽为限。”邓凯说,北京、上海等文化都会的闽籍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与在闽工作的同道遥相呼应,每每形成理论共鸣,这正是闽派批评引人注目的特色。
多年观察闽派批评的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徐可认为,闽派批评在当代中国文艺批评方法变革、文学研究范式转型乃至文化现代性话语生成的关键时刻从不缺席,常常担纲理论先锋的角色。可以说,闽派批评是“常为新的”,也因此堪称福建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
2014年,在中国作协大力支持下,福建省文联牵头举办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高峰论坛,得到学界良好评价,此后又接连举办两届,2018年更升级为学术活动周。与此同时,一系列面向公众的活动在福建省内各大高校文学院系、图书馆乃至知名书店举行,“闽派批评”走出象牙塔与大众共享,正在福建成为现实。
“海洋风”与“地瓜味”
何为闽派批评?闽派批评有何突出特点?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闽派批评前辈谢冕多年前曾总结过福建文化的两个关键点——面向大海的宽广和博大,地瓜扎根土地的坚韧和执着。闽派批评中生代代表人物,与谢冕先生共事多年的北京大学中文系陈晓明教授认为,这两点恰从文化底色的维度,道出了闽派批评的本质内涵。
如陈晓明所言,闽派批评的宝贵之处就在于不以教条自封,而是不断探索新的可能性。闽派批评通古今之变,善于回应时代要求;究天人之理,勇于为人民发声;达世界之情,而又像地瓜一样,从土地中汲取养分,有一种自我生长的自信和勇气。
山东省作家协会主席、山东大学教授黄发有认为,福建既面向大海,视野开阔,又受制于群山环抱,谋生需要花更多的力气。两方面结合来看,属于福建的精神就是敢闯会闯,有不畏挑战的勇气和化危为机的自信。在上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中,孙绍振先生独树一帜,提出形象三维结构论,令同辈惊叹;进入90年代又将三维论转化为更为灵动的“三维错位论”,在时人少有问津的幽默研究领域大显身手,这样的转型也许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却正透出闽派批评的风格。
除了文化基因的无形催化,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对闽派批评的特色作出两点补充:一是具有现代意识,闽派批评家的思想普遍比较新锐;二是具有文体意识,闽派批评家常能用鲜明的语言写出好文章。
“我们的小生命终究还是要回到中国文化的大生命里面去。”在谢有顺看来,20世纪以降文坛的主旋律是变革与反叛,求新成为支配性的潮流。但闽派批评在世纪之交完成的一系列工作,则与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创造性转化”息息相通,回归传统,以现代性的精神重塑传统的活力,这条闽派批评尝试的道路,也许值得更多后来者追随。
期待闽派批评更上层楼
近些年,福建成立福建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创办《海峡文艺评论》杂志,设立福建省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旨在为闽派批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有了平台,闽派批评如何更上层楼?
在2023年12月举行的新时代闽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学术活动周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徐粤春在致辞中给出了建议。
徐粤春认为,闽派批评是全国知名的文艺理论评论品牌,而今有了《海峡文艺评论》这个平台,闽派批评家们应致力于把地方性概念升华为跨区域概念,在国家战略大格局中重新定位闽派批评,拓展福建文艺新空间。特别是广东把“粤派批评”拓展到“湾区批评”,借此深度融合粤港澳文脉,形成大湾区文学概念的做法,值得福建参考和借鉴。
多位专家表示,期待在新时代闽派批评有勇气化“地方知识”为“世界思想”,形成立足东南文脉,沟通海峡两岸,着眼于中国文学发展大格局乃至中华文化世界性新位置的新批评视野。福建老一辈批评家的心血,已化作文学史一株株怒放的报春花,未来的闽派批评,应当是东南山海间更为灿烂的百花园。
(来源:《半月谈》2024年第1期)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