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藏历年联欢晚会(以下简称“藏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通过一系列精心策划、细致编排的节目展演,不仅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还彰显了各民族间的团结与和谐。此次藏晚在演出规模、科技创新、文化传承、民族融合等多个方面均达到了新的高度,是一次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进文化多样性与民族团结的文艺饕餮大餐。
西藏文联开展了“2025藏历木蛇新年联欢晚会”系列文艺短评活动,旨在深度剖析与解读“藏晚”的台前幕后和技术创新,以及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在“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微信公众号上共刊登20余名文艺评论家的22篇优秀评论文章,这些评论形式多样、角度多维、观点各异,既有对整体演出的宏观解读,也有对个别环节的细致分析;既有对节目艺术特色的欣赏评述,也有对节目主题内涵的发掘阐释,引起西藏文艺界的热潮和讨论。
2025年藏历年联欢晚会现场(图片选自“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微信公号)
一、藏晚体现的丰富思想内涵
(一)民族团结的时代主题显著
本届藏晚充分展现西藏各族人民团结和谐主题,汇聚了来自西藏及全国各地的优秀艺术家,共同演绎了一场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于一体的文化盛宴。舞台上,各民族演员身着节日盛装,用各自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和谐,共同书写了民族团结的宏伟篇章。自治区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秘书长李雪艳认为:晚会节目充分展现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现了对地域民族文化的尊重,更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呈现了文化的多元与交融,贯穿了民族团结主线,体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团结情。正如歌曲《石榴花开》中唱的:“我们就是那石榴籽紧紧抱在一起”一样,中华民族一家亲在今日的西藏不是一句生硬的口号,而是十分真实感人的现实,是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心声。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胡沛萍认为:晚会的舞台设计寓意深刻,西藏大剧院舞台以藏式民族团结大院为设计基础,营造出了温馨如家的氛围,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西藏各族人民的团结与和谐。
(二)共绘中华民族共同体画卷
藏晚节目不仅展示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风格,也有来自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的精彩表演,这种跨民族、跨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不仅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也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团结性注入了新的内涵,更通过相互借鉴与融合,共同绘制了一幅中华民族共同体新画卷。西藏大学文学院教授、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魏春春认为藏晚以美好幸福西藏为主题,通过形式各样的艺术形式展现出西藏各族人民的多彩生活,糌粑味与石榴花交相辉映,家的和谐与国的安宁同频共振,绘就出锦绣中华的西藏壮美篇章。西藏大学副教授、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颜亮认为:藏晚通过“西藏样本”,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的美学逻辑,其共同体美学的核心在于通过文化共享构建中华民族身份认同。藏晚以西藏文化为支点,通过多元融合与叙输传播,塑造中华民族的共同体美学实践。
二、藏晚体现的艺术多样性
(一)艺术表演传递时代的正能量
藏晚许多文艺作品紧贴时代生活、传递人民心声,其中语言类作品是亮点之一,通过语言类作品,表达时代主题、展现时代风貌,传递时代正能量。西藏大学文学院教授、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普布昌居通过对小品《唐僧师徒在藏创业记》的分析,指出作品贴近生活,角度新颖,不仅通过生动诙谐的表现形式和对白,为观众制造了快乐,也传递了正向的精神力量,具有寓教于乐的艺术功能。《西藏文艺》编辑、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巴桑卓嘎认为:相声、小品类节目将社会问题呈现在观众面前,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传递正能量,激励每位观众从自身做起,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艺术题材和表演形式的创新多样
藏晚在艺术层面上可圈可点,艺术韵味深厚延绵。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师、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王奎认为:晚会节目在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和创新性令人叹为观止,紧凑的节目编排、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赋予晚会荡气回肠的史诗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非遗古韵、活力青春是本届藏晚整体艺术风格。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才仁央宗认为:晚会涵盖舞蹈、小品、相声、歌舞等形式,既有传统民间舞蹈的韵味悠长,也有现代舞蹈的视听震撼;既有小品、相声的诙谐幽默,也有歌舞节目的热情奔放,展现了晚会在艺术题材和表演形式上的创新与多样性。
三、藏晚体现的“两创”精神
(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完美交融
藏晚充分运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全息投影等前沿技术,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提升了晚会的艺术表现力。这种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完美交融,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西藏大学文学院教授、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次仁央宗认为:科技赋能让藏晚走在时代前沿,用科技手段解码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古老文化以全新方式呈现在观众眼前,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对话。西藏民族大学讲师、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姚芮玲认为:藏晚完美融合了民族传统与科技创新。传统技艺与数字光影的结合,古老歌谣与冰川雪峰交融,非遗精粹与现代审美宴,展现了高原文明新气象,呈现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
(二)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藏晚特别设置了非遗展示环节,通过藏戏表演、藏族传统歌舞等非遗项目的展示,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李洪川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西藏文化的“活化石”,晚会将现代元素与传统艺术相融合,以现代舞蹈的形式展现藏族文化元素,通过新颖的舞蹈动作和编排,赋予古老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让西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西藏民族大学评论爱好者谭娅琪认为:文化创新非背离,而是传承与发展。本届藏晚深刻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力量,证明传统文化不是固化的符号,而是流动的活水,展现了西藏在守护传统文化拥抱现代文明的姿态,呈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和谐共处的美好画卷。
此次“藏晚”系列文艺短评活动,是“藏晚”40年以来,第一次进行专业、全面的评论,得到了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西藏电视台的高度重视,更有广大评论家和评论工作者的热情响应,向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投稿近30篇,西藏文艺评论家协会认真履职,精心组织,克服人少事多等困难,坚持“三审三校”,认真审核每一篇来稿,加班加点,从“藏晚”播出后以每天一篇评论的速度,共刊发22篇5万字,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此次活动,调动了会员的积极性,发挥了协会平台作用,传播了西藏文艺评论的声音,彰显了西藏文艺评论的活力与力量。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