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啄木鸟杯”推优视听艺术评论随感
在一个人人皆可成为评论家的时代,专业文艺评论的意义究竟何在?这是很长时间以来困扰文艺评论工作者的问题。而破解问题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坚持文艺评论自身的价值立场。在这个意义上,“啄木鸟杯”文艺评论推优活动可以看作对这一问题的积极回应。到目前已经举办八届的“啄木鸟杯”,不仅集中展示了一个时期文艺评论的突出成就,而且推优活动要求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开展善意的、诚恳的、建设性的批评,突出价值引领作用,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提出了立意深远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是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主动担当。
与往年相比,本届入选的视听艺术类评论不仅涉猎范围更为广泛,视野更为开阔,而且体现出对于民族传统和历史文化的深入思考,散发出强烈的思想气息。著作《中国人的音乐》从音乐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作品入手,寻根溯源、深入浅出,以严谨的学理映现生动的人生肌理,准确地概括了中国音乐的特质,进而揭示出中国文化的精神脉络,在文辞优美的学术叙事中蕴含了当代学者的家国情怀。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本届入选的视听艺术类评论作者不是把自己局限于狭窄的专业范围,而是把目光投向更具有普遍性的社会与思想文化领域,把创作者与观赏者、作品与环境、艺术与文化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从中发现对艺术创作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核心价值。短评《“公者”何以千古——重温焦裕禄题材的几部影视作品》重新解读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以焦裕禄为主人公的几部作品,探讨时代嬗变中焦裕禄精神的恒久魅力和当下价值。长评《人类世视域下中国生态电影的价值重建与类型融合》从一个新的视角考察当代中国生态电影的语境、价值与类型,探讨将人与自然作为生命共同体的自然观,并由此阐发了这一理念对未来纪录片创作的启示意义。长评《平民立场与转型中国——作为现实主义史诗剧的〈人世间〉》分析了电视剧《人世间》的史诗性特征,阐释了叙事策略的选择对于真实呈现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价值,对于作品中民间伦理与价值观的呈现做了有新意的解读。长评《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声乐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民间声乐曲目、唱法的民族特色,从理论上阐释了不同空间、信仰和社会习俗中形成的唱法具有的美学价值及其对多元文化的贡献。
强烈的实践品格是本届入选的视听艺术类评论的又一个显著特点。文艺评论工作者摒弃象牙塔里的浅斟低唱,由热点问题引发思考,试图用个人观点对艺术实践产生有益的影响。短评《文化科技融合下的“艺术解锁”——从〈漫长的季节〉看弹幕的创新运用》从细微处入手,分析文艺与科技的相互交融和双向赋能,对于如何用互联网形式传达价值诉求提出了新的见解。短评《该给影视剧取个好名字》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分析剧名之于影视剧传播的价值,阐述了剧名对于体现作品精神气质所具有的“点睛”作用,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剧名问题背后的原因。
现在,从事文艺评论的人多少都有一点危机感。新的现象层出不穷,可供使用的方法日趋多样,研究对象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往往旧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已经出现,标语口号式的简单图解失去了立足之地,过去习以为常的东西需要重新认识,这就给文艺评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文艺评论要自觉反映时代风貌,透过作品独特的艺术气质,找到时代精神与永恒精神、中国价值与人类共同价值的结合点,这是本届“啄木鸟杯”入选作品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
卞之琳先生有两句广为流传的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用这两句诗来比喻文艺评论的地位和作用再恰当不过。一篇文艺评论作品能不能立得住、传得开,关键是看它能不能成为别人眼里的风景。
(作者:李跃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视听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杂志执行主编)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