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引导创作  推出精品  提高审美  引领风尚

主办方: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

杂志邮箱 新媒体邮箱
首页>中国评协>推荐专题>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新时代文艺的使命>正文

以“文明之美”促进人类文明“美美与共”(向云驹)

2023-12-26 阅读: 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向云驹 收藏

栏目:中国文联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新时代文艺的使命主题征稿专栏

开栏语: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明确文艺的方向、目标、责任与使命,中国文联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新时代文艺的使命”为主题,自7月中旬至10月底面向社会各界开展征稿活动(点击查看),得到热情响应和踊跃参与,显示了广大文艺工作者自觉把习近平文化思想转化为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文艺文联工作的担当作为。现优选来稿文章在本专栏刊发,以飨读者。

以“文明之美”促进人类文明“美美与共”

文明之间的交通关系是一切国际关系的历史前提,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以文明互鉴为人文基石。文明之美是人类文明美美与共的重要维度,美美与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中华文明的“文明之美”具有独特历史地位和文明禀赋,决定了它对世界文明美美与共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对文化自信和文明自觉的高度瞻望是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理论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人类文明的趋势、路径、目标作出了重大的判断,是贯穿过去、现在、未来的总体性、整体性、贯通性的文化思想、理论、战略。

(图片选自纪录片《中国》)

“文明之美”集中体现在文艺作品中

“文明之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明的美学本质、美学属性和美学关系的确认,这个崭新的判断敞开了文明的美学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是美的结晶,都彰显着创造之美。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文明之美集中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等经典著作和文学、音乐、影视剧等文艺作品之中。”人类文明具有特定的层次、性质、范畴。文明体有三个立面:历史立面,社会立面,艺术立面。表现为三个维度:第一,历史性文明。第二,风俗性文明。第三,艺术性文明。关于艺术之于文明的重要性和特殊性,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艺术史家、评论家约翰·罗斯金说过一段广有影响的话:“伟大的国家以三本书合成他们的自传;记载所行的书和记载所言的书,以及记载艺术的书。想了解一个国家,三者缺一不可,其中又以最后一项最值得信任。”艺术性文明是一个文明的形象,它既代表着不同文明的不同样貌,它的创造性、想象力、形式美本身也是文明的重要要素和文明本体。深刻把握艺术与文明互为表里、互相成就、互动共生的关系,有益于我们在又一个文明时代到来之际调动艺术的文明基因力量、强大文明的精神力量和文明影响力感召力。

“文明之美”是文明互鉴使者

在历史进入文明新形态、中国进入世界的时代,文化自觉必须是基于内在的文化主体性和外在的文明世界性。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发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和“文明互鉴”的文明观,就是文化自觉的新型的文明范式。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报告中强调,“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艺术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先锋,艺术史记录了文明互鉴、影响、学习、吸收的丰富的历史。艺术传递文明本身,它也能够穿越文明。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艺术往往先行,而且往往也是留下文化痕迹最多的地方。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是世界语言”,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文艺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人类欲交流,艺术最便捷。人类一交流,艺术就留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这方面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文化瑰宝,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艺术的变化、变迁、变革,大多都反映的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事实和它引发的积极结果。艺术的进步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伟大果实。艺术携带的文明魅力和不同的人们共有的对美的事物、美的艺术、美的永恒的向往,可以跨越万水千山,也可以超越傲慢与偏见,是任何力量也不能阻挡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只有把美的价值注入美的艺术之中,作品才有灵魂,思想和艺术才能相得益彰,作品才能传之久远。”“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也是文艺创新的宝藏。”中华文明之美也是“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文明之美,美美与共,是真善美的统一。至善至美,大音希声,大美无言,大道无形。

《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论要》向云驹著

“文明之美”展示“文明大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召开的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美美与共的文明交流互鉴,使人类的胸怀比海洋和天空更加辽阔。这体现的是当下中国的具有世界意义和人类高度的文明交流互鉴的文明观。以艺术的“文明之美”推进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人类文明“美美与共”,有几个重大的文艺责任需要文艺工作者勇敢担当、勇毅作为。

一是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把中华文明中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结合当下中国人民史诗般的实践,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文明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二是厚植深广的天下情怀,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创作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文艺作品,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展现“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三是以文化人,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沟通世界。文明如水,润物无声。民心相通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基础和支撑。无论是共建“一带一路”,还是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都需要文艺发挥民心相通的独特魅力,加强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促进各国文明对话,以艺术之美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共同创造更多更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

正确的人类文明观是决定文明传承、文明实践、文明转型、文明创新、文明对话、文明交往、文明互鉴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定力,是真正影响世界文明格局和走向的精神力量。文明之间的交通关系是一切国际关系的历史前提,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以文明互鉴为人文基石。文明之美是人类文明美美与共的重要维度,美美与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中华文明的“文明之美”具有独特历史地位和文明禀赋,决定了它对世界文明美美与共必将产生重大影响。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3年12月25日第3版


*作者:向云驹,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签发:袁正领

审核:张利国


延伸阅读:

中国文艺评论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新时代文艺的使命

“文艺两新”传承中华文脉新征程新使命(邹瑾)

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置于历史的枢纽(向云驹)




  • 中国文艺评论网

  • “中国文艺评论”微信公号

  • “中国文艺评论”视频号

Baidu
map